舞剧创新就像“跳格子”

2022-07-13 21:31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电波青绿舞剧

刘佳璇

《只此青绿》剧照

近期,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北京保利剧院连续演出18场,每场上座率达到98%,18场共1.9万人次观看,创造了中国舞剧在一个城市连续演出场次纪录。自2021年8月于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这部舞剧已在全国16个城市演出50场,在2022年央视春晚上,《只此青绿》中的节选片段更以单独舞蹈节目的形式“出圈”火爆。

《只此青綠》的创作者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周莉亚和韩真。这对中国舞坛的“双子星”已经共同执导过《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等多部作品,屡获“文华大奖”。

在舞台剧观众眼中,她们的作品总能带来新鲜感,一部新作的主创名单如果出现了韩真和周莉亚二人的名字,就意味着门票可以“闭眼入”。

既是生活好友又是工作搭档的她们,把每部作品的创作比喻成“跳格子”,当然,创作过程并不会像童年游戏一样轻松。“跳格子”是创作者的自我战争,她们无法停歇在舒适区打转,总是在共同寻找下一个“格子”,然后蓄力、跳跃。

“创新和走出舒适区,将会是我们两个的一个永恒课题。”周莉亚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舞剧最早继承的是俄罗斯芭蕾舞体系。经过几代优秀作品的积淀,今天的舞剧,样式、语汇都更加多元包容。”周莉亚说。

见到韩真和周莉亚,是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的录制现场,她们带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参与了节目录制——这档节目通过青年追寻者与前辈艺术家的对话,回望新中国文艺80年发展历程。周莉亚语速很快,偶尔带着四川口音,山东人韩真则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经常是先让周莉亚说完,自己再补充两句。

舞台上,她们与青年演员吴磊一起回忆起了作品中地下党员李侠夫妇隐秘而伟大的一生,面对吴磊一次次请教与追问,韩真和周莉亚似乎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2002年,韩真和周莉亚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两个人成了同班同学和床挨床的室友,毕业后一起“北漂”的日子里,又在三元桥西合租。周莉亚先进入了东方歌舞团做编导,当时团里的资深编导很多,她年纪轻、资历浅,没什么大展拳脚的机会。韩真则进入海军政治部文工团。

在艺术理念、审美取向、脾气秉性上,她们都很合得来。两个人心里都保留着创作的梦想,但时机还需等待。

2016年,韩真与周莉亚首次担任总编导的舞剧《沙湾往事》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这对黄金搭档从此声名鹊起。

两个人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闺蜜——她们是事业伙伴。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两人的想法并不会完全一致,出现分歧时要互相说服,然后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长久的搭档关系让两个人之间有着默契与信任,她们关注的是作品能否达成创作目标和最佳效果,不会因为观点的交锋而影响情绪。

她们三观一致,聚在一起时更多谈论的是创作,也很少计较名利上的个人得失。在排练厅里,有时候只需要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们就能懂得彼此的想法。

她们不会明确分工“你编上半场我编下半场”,每个舞段都是两个人智慧的融合。韩真文学功底深,能透彻地理解文学剧本,也能从古典文学中挖掘意境,而周莉亚舞台调度力强,能把韩真的想法用各种手段实现得更完美。

在韩真眼里,两个人的合作总是能达到“1+1>2”的效果,把各自优长都发挥出来。

之所以带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参与《从延安出发》的录制,不仅在于这是一部红色题材作品,更在于这也是她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沙湾往事》之后,韩真和周莉亚一起创作了《杜甫》和《花木兰》。那段时间,她们又收到了来自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合作邀请。达成合作后的创作讨论会上,陈飞华给定的方向是:红色题材,上海背景。

经过认真学习和实地采风,大家不约而同想起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主角李侠的原型是在上海从事了12年地下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李白。在电影中,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纱厂女工兰芳假扮夫妻,在12年的潜伏生涯中,二人产生了真情,电影的最后,李侠被捕牺牲。

在创作讨论会上,有人说,看不到这个题材中的舞蹈性。周莉亚说:“在戏剧张力中探索舞性的可能。”韩真转过头来看着她:“可以!”

坚持改编《永不消失的电波》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韩真和周莉亚一直希望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作为‘80后’导演,我们希望把革命烈士的故事演绎出来,让‘90后’‘00后’年轻人通过舞剧的形式去认识那段历史,并继承其中的精神。”

2017年11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立项,2018年4月,韩真和周莉亚拿到了文学剧本,设计了报馆、旗袍店、石库门等几个重要场景——风雨如晦的街道、穿梭于市井中的情报人员,既有老上海的风韵,又有谍战的危机。

要穿越时间长河捕捉到人物和故事的“电波”并不容易。有时两个人会陷入艺术表达的瓶颈,面对面地呆坐,憋不出半点想法。

后来,她们发现了李白与裘慧英的两张合照:第一张拍摄于李白到上海不久,照片里两个人都显得有些拘谨;而在第二张照片中,李白与裘慧英靠得更近了,那是他们在已经产生真情之后拍摄的。

“英雄并不是脸谱化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点滴日常中的普通人,对于舞剧来说,我们想要通过展现生活的真实来塑造一个最真实的英雄形象。”韩真说。

韩真想起了电影中兰芬手里拿的蒲扇:“蒲扇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元素,可以从这里入手展现当时市井中上海女人的生活状态。”由此,两个人设计出了蒲扇舞。

舞段的创作过程中,她们和作曲杨帆反复探讨:究竟什么样的音乐元素能够唤起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共鸣?其间提到了《渔光曲》。偶然问起一位相谈甚欢的咖啡店老板,老板告诉她们,小时候自己的奶奶会哼着《渔光曲》哄他睡觉。

蒲扇舞的配乐于是定了下来。2021年,她们把这段舞蹈搬上了央视春晚,引起了轰动。

韩真和周莉亚后来才知道,《渔光曲》也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曲。冥冥之中,她们与延安一直有着不解的缘分。

参加这个节目,两人也感召于总台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与创新式地重塑红色经典一样,《从延安出发》也在以一种新颖的文化节目的形式,高屋建瓴地将历史中革命岁月里的闪光,铭刻进时代的浪潮里,为后来者留下文艺的启迪。”

“历史的照片已经模糊泛黄,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就真的会消失在无声奔流的长河里。”韩真在《从延安出发》舞台上说。

《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前,上海歌舞团经历了4个多月的排练,剧组的所有演员们在排练期间没有接任何商演,编导组的执行导演、舞蹈编导住在宿舍,和演员们一起在排练厅里摸爬滚打。

自2019年5月首演至今,《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红色舞剧”已经在全国演出超400场,几乎场场爆满,且获得了文华大奖。

韩真、周莉亚在《从延安出发》舞台上为观众解读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江东如此评价:“《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其正面的讴歌和上好的表达,不啻是一部具有巨大艺术生命力同时在社会上持续产生影响的红色舞剧佳作。”

周莉亚认为,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中,最大的突破是用舞剧讲好一个故事。

“我们在叙事上做了不少创新。”韩真表示,《永不消逝的电波》尝试了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展现人物关系,在单一的场景中呈现不同节奏的剧情段落,用舞蹈展现情报传递、躲避追踪和搭档之间的暗流涌动,营造谍战剧的紧张悬疑氛围。

“这种观赏体验以前只能在某些类型电影当中获得,现在竟然在剧场里面体验到了。比如说交接情报,电影可以用画面和语言去解决,舞蹈演员用肢体的时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韩真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从延安出发》的舞台上,她们选取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段四组男女主“同框”的舞蹈,展示延安文艺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同一个空间里面,四组双人舞展示了李侠和兰芬不同时期的相处状态,利用空間呈现了他们革命爱情的过程”。

这也是她们两人都十分满意的一段创新式演绎,“创作的时候我们想到了利用舞台空间去切割时间轴,不再局限于线性叙事,而是在同一舞台空间内实现了插叙、倒叙”。

创作中虽有煎熬,但韩真和周莉亚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就像把根须扎进了文化土壤中最湿润和肥沃的一层,“打开了审美的新认知”。

“中国舞剧最早继承的是俄罗斯芭蕾舞体系,经过几代优秀作品的积淀,今天的舞剧,样式、语汇都更加多元包容。”周莉亚说。

创新求变是韩真和周莉亚的惯性。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定位、风格走向,她们都希望能不断挑战自己、跳出创作的舒适区。

创作《沙湾往事》时,她们更多是在积淀与学习。到了《杜甫》,她们开始尝试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回体叙事融入舞剧结构,以杜甫的诗词来展现诗人笔下的唐朝。《花木兰》则在《杜甫》的经验基础上,更多地兼顾故事性和写意性。

“不想重复自己是创作者的本能。创作本身也是学习和消耗,完成一次创作后,创作者必须跳到另一个‘格子’中,打开更大的创作空间。如果不变化,反复重复,那么创作者也会很快消耗掉创作欲。”韩真说。

周莉亚补充道:“跳出舒适圈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要去尝试没有经验甚至是不擅长的东西。但是面对观众和舞蹈界,创作者有责任去挑战自我,带来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样才会百花齐放。”

《只此青绿》是韩真和周莉亚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挑战。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引起热烈反响后,韩真和周莉亚接到了一些谍战题材的邀约,但是都推掉了。她们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大家都在期待,你们今后会往哪个方向跳?”

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图》山水画特展,旋即引发公众观展热,在当时观展的人群之中,就有韩真和周莉亚。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缘起于此。《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以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为主要颜料绘制,组成了绚丽的青绿色调,这也是《只此青绿》中“青绿”的来处。

要挑战将青绿山水画用舞剧形式展现,对于韩真和周莉亚来说是超越创作经验的事。这部剧用了“舞绘”的概念——不只以舞蹈来展现画面,而是以舞蹈来“绘制”画作的意境,传递出《千里江山图》的气质。

《千里江山图》是静态的,而舞蹈是动态的,在动和静之间如何找到“绘制”的切入点?

她们没有把《只此青绿》当作一个古典舞作品,而是想基于对宋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去创作。

《只此青绿》在动作上很克制,韩真和周莉亚希望打破演员长期舞种训练带来的惯性,让看似普通的动作状态流出一丝味道,安静、疏离、含蓄。“舞台上即便是要让它动起来,动里边一定能看得到一种静谧的状态,让观众感受历史长河之下时间的流淌。”韩真说。

周莉亚说:“在《千里江山图》面前,我们所有人只是过客,画中青绿和天上的明月才是永恒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也是《只此青绿》所表达的中国古典意味的哲学思考。“它遵循了东方审美里的留白和写意,最后缓缓释放出一种力量。”韩真说。

整体上,《只此青绿》是一部“舞蹈诗剧”——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表达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

《只此青绿》整个创作过程都伴随着焦虑和压力。韩真和周莉亚触碰了太多以前从来没触碰到的领域,更大的压力则来自于对《千里江山图》和宋代文化的敬畏心。她们最害怕听到这样的声音:“可惜了,这个题材被他们祸害了。”

最终的效果是,《只此青绿》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出圈。创作中虽有煎熬,但韩真和周莉亚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就像把根须扎进了文化土壤中最湿润和肥沃的一层,“打开了审美的新认知”。

在《从延安出发》录制结束后,节目组让每一位参与节目的嘉宾都写下了自己的感想,韩真写的是“从延安出发,为爱与信念舞蹈”。“延安年轻澎湃的文艺工作者给了我们一种信念感,这种信念一直打动和影响着我们。”这或许也是她们一直坚持舞蹈的缘由。

“未来会迎来一个又一个课题,也许整个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但是我们愿意去迎难而上。”周莉亚说。

猜你喜欢
电波青绿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The Speed of Light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加拿大侦测到来自外太空的神秘电波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
冯双白
电波跨越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