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莎
一、教学目标
1. 读课文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字词。
2. 读写景之句,习白描手法,品言语凝练,感雪景之美。
3. 话痴人形象,赏高雅意趣,解痴人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语言简练美,分析“痴人”形象,欣赏作者高雅的审美意趣。
难点:走近张岱的精神家园,感受其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三、教学过程
(一)闲聊山水入课堂
西边大漠,北方草原,东边海峡,南边水乡,中国之美,各具风情。提到江南,亭台楼阁,水乡古镇,让人流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最忆却在杭州。杭州之美,可见一斑。在大家眼中,杭州之美聚焦在哪个季节呢?
但有人偏择一雪花纷扬的寒夜独往西湖,此人便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欣赏他文字里的雪景,感受隐匿其中的一往情深。
(二)读文理字疏文意
1. 读课文
欣赏任志宏老师的范读,注意学习老师对课文语音、重音、节奏的处理。
2. 理字词,疏文意
结合课中注释,并参考PPT补充的字词释意,疏通文意。
湖中人鸟声俱绝:都消失; 是日更定矣:这;
上下一白:全; 湖心亭一点:一点轮廓;
与余舟一芥:小草,喻轻微纤细之物;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是金陵人:表判断,是;
及下船:等到; 喃喃:低声嘟囔。
(三)字斟句酌赏奇景
1. 初读课文,课文的西湖雪景与我们记忆中的雪景相比,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以简单问题切入,带领学生仔细揣摩,感受文人笔下雪夜奇景,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审美力。
明确:(1)空寂:“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写出不见人形,不闻鸟声的空寂,渲染出寒气透骨的冷。从视、听觉角度,极言大雪纷飞,湖山封冻,人们瑟缩不出,鸟儿隐匿巢穴,自然陷入沉寂之境的静美。(2)朦胧飘缈:“雾凇沆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雾气弥漫,冰花皎洁,如烟似雾中万物若隐若现,朦胧绰约之美。(3)纯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空与白云、山峦、湖水相拥,浑然一体,天地万物,素洁如玉,仿若置身仙宇,涤荡心灵。
2. 文中写雪的句子妙在何处?试删除原句中“与”字,或替换“痕”为“条”“道”,“点”为“座”,“芥”为“艘”“只”,“粒”为“个”“位”等,表达效果如何?
【设计意图】经典的魅力在于咀嚼,运用删减对比法,带领学生反复阅读,感受语言简洁凝练之妙,提高语言鉴赏力。
明确:(1)“与”突出景物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天地共生之美。(2)“条”“座”“艘”“个”等量词勾勒事物轮廓太清晰,反而缺少朦胧之美,意境丢失。原文“痕、点、芥、粒”量词不可替代,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3)运用夸张,角度由远及近,景物越来越小,写出随着视线移动,景物渐小的动感。人仿佛也融入茫茫天地中,成为雪中景,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与天地相拥的惬意快哉,源于张岱对山水的爱之深。(4)“芥”“粒”运用比喻,将小舟及舟中人比作芥子、米粒,让人感到船如草芥、人如米粟般渺小,在天地、西湖壮阔雪景的映衬下,徒生天地浩瀚,人生渺小的感叹,给文章添进理趣:天高地远,苍茫辽阔,有限生命只是无穷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尘埃,释然浅愁相杂。张岱不仅是写景的高手,也似隐者般脱俗通透。
3. 寥寥数语展现雪景的奇特,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设计意图】在前两环节基础上,水到渠成引入白描手法,关联本册诗歌《行香子》,层层递进落实语文知识。
明确:白描不仅是中国画的技法,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不重渲染,只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事物特点的描写手法。本文写景,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人、景、物的特点,无繁杂的渲染,点到为止,寥寥数语,神情俱现。
(四)他乡偶遇见“痴人”
1. 本是单向奔赴雪景,未料亭中偶遇故人,二人对饮,张岱是无奈之举还是欣喜中的真情流露,说说看法。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结合情感体验与文共鸣,拉近与张岱的距离,赋予本文活力。
明确:(1)张岱是欣喜的。从金陵人的神态“见余大喜”,动作“拉”,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等中看出对方的惊喜。从心理学看,人们多会喜欢和自己有同样志趣的人,故本文虽在写对方大喜,实则写自己的欣悦。“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值得品味,古之文人多喜酒,三杯两盏淡酒,赋诗寄怀是标配。作者独往看雪,拥毳衣炉火,准备悉全却不携酒,可见作者平日应不喜酒。此时,张岱本不能喝酒却尽饮三大杯,应是久逢知己畅快而饮,见出张岱的率真性情。相谈甚欢,临别时知对方“客此”,同是天涯淪落人,不期而遇,更添一份欢喜。(2)张岱是客套之举。他择深夜赏雪,可见他不想见人更不想被人打扰,享受的就是一份纯粹山水之境,雪夜的西湖纯粹、素雅,金陵人在那喝酒喧哗,扰了作者雅趣,他好意难却只好喝了三大杯便匆忙离开。
2. 无论是亭中偶遇之人,还是张岱,都是舟子口中的“痴人”,如何理解“痴”字,从中见到一个怎样的张岱?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深入挖掘,读文读人,试理解作者独特高雅的志趣、高洁傲寒和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理解文人雅士借山水寄托的情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明确:“痴”痴迷,是指作者痴迷美景,对美景的狂热追求,才不顾严寒独往湖心亭看雪。“独” 虽不免孤独,但流露出他高洁傲岸,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的个性。选择“更定”之时外出看雪,不走寻常路,见文人的率性自然、雅趣。他人看西湖在春夏秋,在雨后初晴,在晨曦黄昏月夜,而作者却在寒冬雪夜,流露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启示:勇敢做自己才独特,这份独特会让我们找自己的人生和价值。即便有时我们不能理解他人的独特,但我们至少可以多一份包容与尊重。因为各自不同,世界才斑斓多彩。
(五)嚼文嚼字悟痴情
作者非一人前往,却说“独”,問对方姓氏,却写“金陵人”,这是为何呢?试结合补充材料分析。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材料三:明末宰相朱国桢,著有《明史》稿一部,清兵入关后,朱氏后人将书稿卖给庄氏,庄氏又请人增补、整理、润色、作序,命名为《明史辑略》出版。该书在提到明朝旧事时,仍用明朝习惯用语、明朝年号;对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称等,后被以“诋毁清朝”的大罪入狱处死,牵连死、刑、狱七千多人。庄氏明史案从此开了清朝文字狱的先河。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生平、文章创作背景,进一步走近作者,感受其复杂深沉的家国情怀。
明确:从材料知“金陵”曾是明朝都城,湖心亭看雪发生在明灭之前,15年后张岱才提笔写下此事。此时,早已改朝换代,重提前朝往事何等敏感危险,他不会不知,依然在开篇写下“金陵”二字,可见其用情之深。他乡偶遇故人,知己相逢,皆是漂泊异乡,故国已逝,茫茫天地间无处觅故国踪迹,沧桑无限,只能寄于笔端。张岱内心因国破家亡隐隐作痛,始终挥之不去,对故国的深情厚谊虽死犹未息。舟子只晓主人痴情山水,却不解其中的故国痴情,怎能称得上志同道合之人呢?
张岱的雪景里有对美景的执着,对人生的禅悟,对故国的追念,这复杂浓厚的情谊都编织在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梦境里,凝成了《陶庵忆梦》《西湖寻梦》,使他获得灵魂的慰藉。经典在于品读,只有精读细品,才能悟出真情,研出趣味,读出智慧。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痴人 痴情
山水之乐 深情厚谊
高洁傲岸 亡国之痛
闲情雅趣 故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