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王刚,张小俊
(河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130)
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指高等院校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的现实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高等教育与社会产业接轨,把产业与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校成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集散基地和产业性经营实体,让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本科院校致力于让学生积累知识、创造社会价值,是进行原始性创新活动、技术传播交流和科研成果深化的重要媒介[1]。时至今日,产教融合已经发展为高等院校自我提升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状况来看,坚持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壮大的关键,这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们通过实践探索取得的重要经验[2]。深化产教融合,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社会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产业界、教育界的有机衔接,让高等教育持续为社会输送能够创造产业价值的优秀技术人才。
产教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首先提出了“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一次重大创新,它首创了各个高校依据自身情况、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具体道路的模式。虽然不同学校、专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因此,高校要坚持发展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积极与社会对接、与企业接轨。
深化产教融合方向的改革,具有许多优势,尤其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其优势更加突出。“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本质在于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产业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能力,使新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加轻松地适应工作。这样的模式在以实践操作和研发设计为特征的车辆工程专业中将会拥有很大优势。
产教融合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与社会接轨的技能,真正实现工学并举,让学生在教育和实践中学会创造。车辆工程专业希望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熟练应用车辆工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车辆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充分考虑安全、法律、社会和环保等问题,勇于创新、坚持团队合作、有良好的自控力,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工程技术研究、新型技术开发应用、设计制造工业产品、组织生产活动和参与决策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恰好与产教结合的宗旨相契合,也符合教育既要育人,同时更要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
产教融合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过程,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仅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他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同时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许多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和学术生涯,理论知识丰富,然而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稍有欠缺。因此,如果能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
地方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这与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地方实体产业与虚拟经济相互关联,同时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以支持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迭代升级。如果一个汽车企业人才出现断层,那么未来的发展将会陷入危机,因而众多企业都在每年的人才竞争中投入巨大精力。高等教育是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而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产业人才的质量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推动教育与产业相互衔接是持续为经济社会提供产业人才、培养更多领域行家的重要途径。这有赖于教育界与产业界携手共进,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产业人才贯彻执行到产业融合的发展中。车辆工程专业也应当以此为导向,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砥砺前行。
产教融合可以推动高等教育面向新时代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在产教融合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新形势下,产教融合推动了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衔接,让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3],车辆工程专业也将从中受益。与此同时,政府开始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为产教融合添一把力。
当前,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现有汽车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备、学科背景单一、人才素质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改革,为应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新时代的车辆工程专业应将数字化、机械化、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型车辆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改造升级方案;积极投身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型教育模式。面向车辆工程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课程知识体系改革,将新兴专业课程加入教学方案。建立健全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在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和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也在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掌握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能够在考虑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前提下解决车辆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从事车辆工程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组织生产和决策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校车辆专业培养的目标。为了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要,车辆工程专业课题体系改革如图1所示。
图1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此外,校企合作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与校外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2021年上半年,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长城汽车、中兴汽车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参与毕业生共90 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三。通过这种产教开放式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提高[4]。校企合作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把工程实践、教师教学、科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将毕业生实习工作、企业工程师指导、毕业设计、开展企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现场教学、工程能力训练和工程技术运用,促进产教融合,构建结构完善、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教育质量和产业人才质量,为企业定制培养适应性人才。如图2所示,“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式人才模式的升华,是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发展的基石。这种开放式校企合作通过学校这个教育平台,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联合教学、方程式赛车设计、毕业设计和企业设计、制造、检测与研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与企业相互交流,增进了解,促进了“产教研”融合的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5]。
图2 “产教研”校企合作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新形势下深化产教融合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就业人群比例、鼓励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6]。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以实现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进而为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显得尤为重要。车辆工程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由单纯的校内教育教学向培养专业的产业人才转变。产教融合在实践过程中难免面临一些困境,找到当前产教融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将会成为突破困境的重要节点。
产教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车辆工程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当以服务社会产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最终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个岗位,这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