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佩 圆
(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印发实施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明确提出要解决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部也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实施和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要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高校课程思政是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理想信念、树立远大人生抱负的新举措,这意味着思政教育不再仅仅存在于公共课上,它也将出现在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如何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如何在专业课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专业课程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实践“硬教学”,轻视人文精神、道德素质“软引导”的现象,甚至有专业课教师认为,“冷冰冰”的公式与建筑物本身就缺乏思政教育的土壤.这造成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形成了文化素养熏陶较弱、专业教育面狭窄、教育存在功利化现象等特点,使大学生容易偏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文化底蕴肤浅、社会责任感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3].因此,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为例,通过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整理思政素材,构建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全面推进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价值观的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结构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构件的设计等内容,涉及数学、物理、材料、力学等一系列逻辑性较强的基础知识[4].该课程是一门兼具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课程,涉及公式繁多,理论推导复杂,课程内容多.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这些内容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授课内容相关度较低,两者融合难度较大.另外,现有培养计划对课程的教学时长要求较严,课程授课进度紧张,在有限的教学时长内,教师往往需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进而导致思政内容引入不足、思政育人效果较差等问题[5].
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选取合适的知识点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和合理例证,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硬结合”而影响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接受度和获得感[6],是实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的关键.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授课团队立足“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以爱国情怀、职业素质和科技创新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系统研究了专业授课内容与思政目标的关系,设计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方案,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思政元素切入点与融入途径
家国情怀是个体成员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并得到培养的家国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钙质[7].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上海中心大厦(总高632 m,是我国第一高楼,为巨型框架、筒体、伸臂桁架复合结构,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结构设计)、港珠澳大桥(桥梁与隧道全长55 km,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规模最大的世界级跨海工程,由中交集团完成主要的设计与建设工作)、川藏铁路(我国第二条进藏铁路干线,建设过程面临复杂地质、高原冻土、地震频发等建设难题,我国众多高校参与工程难题攻关)、大兴国际机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施工技术难度世界最高的航站楼,由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建设完成)等大型基建工程,强化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从业信心和爱国意识.引入喻皓(《木经》三卷撰写人,从一名卑微的工匠历经磨砺成长为木塔结构建造大师)、林同棪(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无所畏惧、自强自信、以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为己任)、李瑞骅(人民大会堂钢结构设计师,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伟大祖国)等代表性名人事迹,鼓励学生肩负起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行动.
团结协作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8].而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组成,它们共同承担和传递结构的荷载.在工程中,适当地选用材料,合理地利用这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不仅可以改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受力性能,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讲解钢筋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与合作的关系,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团结协作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团结协作精神.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行业都有相关标准规范,尤其是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工程结构设计往往要求在设计寿命内,在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条件下,满足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一系列预定功能,从而保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严格遵守相应的标准规范,进行设计计算[4].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培养学生行业标准意识、规范意识,从而使学生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工程中结构设计失误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工程事故或工程灾害引入课堂,与课程知识点结合起来讨论.比如,将金华市湖畔里项目因设计失误发生6死6伤重大事故,与结构荷载计算的重要性结合起来;将无梁楼盖结构事故与冲切设计不合理结合起来,讨论新型节点与传统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将四川某县烟草公司综合楼开裂事故与荷载传递路径结合起来,讨论荷载取值的条件;将无锡桥梁侧翻事故与可靠度设计方法的合理取值结合起来.通过这些讨论让同学们意识到专业学习和工程工作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操守,强化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领域国内重大工程的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湍河渡槽槽身为相互独立的三槽预应力现浇混凝土“U”型结构,共18跨,单跨40 m,单跨槽身重量达1600 t,设计流量为350 m3/s,最大流量为420 m3/s,是目前国内同类工程中跨度最大、单跨过水断面最大、单跨重量最大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输水工程.另外,在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北京市境内,为了防止污染、减少占地而修建的集防渗、抗震、可靠、耐久为一体的PCCP管道(“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通过对先进技术应用的讲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认知创新的独特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与道德等,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指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存在融合难度大的问题,从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切入点和课程思政融入途径方面,设计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方案,为基于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为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