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A方法的“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2022-07-12 07:07刘松张忠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创产教满意度

刘松,张忠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树立“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成为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将校企协同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化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等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走出了一条“产教+专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实施“引企入校”工程,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科技服务团队,加强与企业和产业的深度联系;设立“五合一”产教融合基地、共建校企实验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创新产教融合实践模式;构建“双创教育+双创实践+双创学科竞赛+师资学生社团+双创研究+双创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双创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产教+专创”双融合成效显著,2021年获批为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产教融合案例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秀案例,产教融合成果被中国高教学会相关分会简报及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动态专栏报道,在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可以看出,推进“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现有文献成果来看,部分学者基于融合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模式、融合路径和课程改革等角度,探索了高校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的改革和实践[1-2],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实施效果进行测度和衡量[3-4]。然而不难发现,高校“产教+专创”双融合的过程管控和质量评价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视角,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过程和成效等维度,构建“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并采用满意度和重要性分析方法(IPA分析方法)[5]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指标体系构建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实施“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明确“产教+专创”双融合的教育核心,充分体现“产教+专创”双融合教育的发展特色。本文通过对多家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深度访谈,同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6],尝试构建“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 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取得。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被调查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等;学生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认知度;学生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和期望值。调查问卷中,“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认知度、满意度和期望值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主要运用IPA方法,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和重要性进行统计分析。

2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调查问卷主要面向常州工学院在校生发放,于2021年3—6月发放问卷330份,剔除一些项目漏填和对双融合人才培养认知不清的问卷,最终整理得到301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中16个评价指标进行信度分析和KMO值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和KMO值均大于0.9,说明本研究使用数据可信度较高。

2.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特征很好地契合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男女比例相当,年级分布中三年级以上超过65%,专业所属学科覆盖较广。对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以及“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比较熟悉的人群占到总数的83.72%,说明该校学生对该培养模式认知程度较高。从学生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态度来看,有76.74%的学生表示认可。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2.2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重要性分析显示,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对专业教育的促进、团队协作等能力培养以及课程体系完备程度的重要性评分位居前三位,说明学生比较注重“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成效。从满意度分析来看,整体满意度相对偏低,所有指标均值低于4,说明学校在“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上尚需作出更大努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及双创思维和意识培养的满意度较高,然而“产教+专创” 培训和讲座等活动安排的数量、课程体系的完备程度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情况的满意度较低,说明学生对学校“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比较认可,但是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指标满意度与重要性均值的比较来看(见表3),课程体系完备程度、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对专业教育的促进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3个指标的满意度与重要性均值差别最大,说明在“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上述方面急需优化和改善。此外,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以及“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规划的满意度高于重要度,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得到了学生们的较高评价。

表3 评价指标重要性与满意度的均值比较

2.3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IPA分析

2.3.1 评价指标IPA分析

在坐标轴中体现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数值,建立“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IPA分析体系。以重要性和满意度均值为标准划分4个象限:优势区、保持区、改进区、劣势区,得到“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IPA分析图(见图1)。

图1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IPA分析图

第一象限是优势区。评价指标中,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师生互动情况、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对专业教育的促进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均较高。学生双专和参与学科竞赛的满意度与重要性差距为0.34。这表明,该校在“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师资配置和团队协助等方面学生认可度比较高,在学科竞赛方面虽大致满意,但离期望值仍有差距,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象限是保持区。此象限中包括“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规划、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培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指标,以上评价指标结果均高于满意度均值,但是都低于重要性均值,特别是从绝对值来看,指标体系中仅有的满意度高于重要度的两个指标均在该象限,并且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指标的满意度与重要性差距也比较小,仅为0.11,说明学校在学生双创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制度制定较为合理,仍需继续保持和持续推进。

第三象限是改进区。学生对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情况、培训和讲座等活动安排数量、培训和讲座等活动安排质量以及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等的重要性与满意度的评价均低于两者的均值。上述指标作为“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升学生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整体满意度。

第四象限是劣势区。数据分析显示,“产教+专创”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产教+专创”人才培养的保障度、课程体系完备程度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等指标的满意度都低于均值,而重要程度却都高于均值,分析进一步发现,这些指标大多集中在人才培养基础维度,而且4个指标的满意度和重要性差距都比较大,分别达到了0.32、0.31、0.43和0.38,说明较期望值而言,学生在这些指标方面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因此,学校应特别重视“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保障制度的宣传和落实,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相应措施和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有效提升“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应在保持和改善第一、二象限评价指标的同时,着重关注第三、四象限中评价指标的建设情况,注重“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2.3.2 四大要素IPA分析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四大要素的IPA分析,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基础最为重要,人才培养成效的满意度最高。然而调查也发现,学生对学校“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成效整体满意度比较高,但是对人才培养基础和平台的了解程度仍显不足。因此,学校应在完善相应政策制度基础上,让学生切实融入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之中。

图2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评价要素IPA分析图

3 结论与建议

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本文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视角,通过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IPA方法对“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发现:人才培养基础、平台、过程和成效能够全方位反映“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从重要性和满意度均值分析来看,“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和成效得到更多重视,而人才培养基础和平台仍有待加强建设;IPA分析显示,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师生互动情况、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能促进专业教育发展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人才培养规划、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培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需予以保持,而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提升“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建议如下:

1)突破制度界限,完善相应保障机制。完备的制度保障机制能够为“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和平台支持。首先,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体现社会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同时积极推动校政行企之间的合作,开拓校外实习和就业场所。其次,营造良好的融合氛围,制定规范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再次,建立双融合的支持和服务体系,着重建立指导机制、活动机制、激励机制和保证机制,采用学分制和项目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调能力。最后,加强双融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为校内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课堂提供机会和资金支持,建立一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突破专业界限,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员,高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增加以职业选择为导向的行业应用知识的讲授,还要嵌入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实现“行业理论+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交叉融合。首先,要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完善交叉学科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各学科师资的整合机制,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和沟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各学科人才使用效率。其次,高校研究人员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系统规划学科资源,开辟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再次,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职能模块,聘请校外企业导师讲授行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组等方式进行翻转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需求,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行业应用知识。

3)突破空间界限,打造O2O教学模式。“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的培养,可考虑打造线上线下O2O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时空延伸到了网络空间,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转变传统的供给思维,树立以产业需求为中心的思维,针对产业需求导向权衡教学资源优劣,结合学生特点筛选所需的教学内容,充实资源库。其次,教师可以开发PPT、图片、文字和在线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在线课程,并发布到线上平台,在给学生提供不同感受的线上体验之外,还能与线下课程互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再次,通过线上平台的记录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数据挖掘优势获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最后,线上平台的互动客户端也能促进师生的教学交互,通过开辟专栏社区、论坛、网上讨论室等互动模块教师可与学生互动讨论,进行专业辅导,将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优势落实到“产教+专创”双融合知识点上。

4)突破校企界限,构造全新合作模式。“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岗位能力为本”的理念,由原有“专业知识输出”到“岗位能力输出”的培养转变,其中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首先,构建“校内实验+校外实践”的实验实践平台,学生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为一体。其次,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生产运营状况,建立不同行业“网络教学实践基地”,将现场“搬进”课堂,通过模拟情景再现现实网络情景下的生产实践。最后,通过企业导师制形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专业培养,将课程教学、专题讨论融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以完整的规划保障体系为支撑,而规划保障体系的建立,应当突出实践育人目的,同时以市场需求导向的双融合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基础。通过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充实学生的自我管理知识与能力,实现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以此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此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汲取不同行业知识,培养自身职业素养,使自己拥有符合市场要求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猜你喜欢
专创产教满意度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