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詹瞡萱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遗”的定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非遗资源涉及的面很广泛,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能够成为首饰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非遗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所呈现的差异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之一[1]。近十年,对于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观点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但生产性保护并不止于非遗本身技艺或物品的传承,也可以将之作为设计资源,在其他品类的产品中进行保护和传承。
由于非遗产生的时代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与当代有很大区别,部分非遗已经不具备在当代复兴的土壤,但任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或静默地陈列在博物馆橱窗里,都非常遗憾。这些非遗是曾经镌刻在我们文化中的DNA,即使不能使其原样复兴,亦可提取其文化内涵和意象基因,成为其他产品的设计灵感和灵魂,进而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当代生活,得到活化的传承[3]。在我国现代珠宝设计中,普遍以自然元素和几何元素作为设计创意的出发点,对非遗资源的关注度不够,有些设计师自发进行了设计实践而没有进行理论梳理。该文试图探讨非遗资源与珠宝首饰设计时尚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非遗资源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时尚化。
非遗和时尚之间看似横亘着巨大的时间鸿沟,但实际上非遗资源不但可以成为珠宝时尚设计的灵感来源,甚至有着成为奢侈品的天然潜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非遗无论是表演、技艺、实物、场所,一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群体中具有广泛的认知认可度,而具有广泛认知基础的元素是流行时尚的基石。非遗资源的历史传承性决定了它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如广西的壮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刺绣、北京的京剧、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等,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中华文化圈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时尚珠宝设计将这些元素加以应用,能够迅速广泛地被识别和传播,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宣传和说明,为时尚潮流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群众基础。
表演、技艺、实物和场所之所以能够成为非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元素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表演、技艺、实物和场所的特别之处,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比如,京剧和其他剧种相较,在服饰、脸谱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苏绣在刺绣针法上有着特殊的技巧,云锦的织造过程非常复杂,壮锦的花纹有着特别程式化的装饰美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历法方式;正是这些独特之处使之成为非遗。珠宝设计时尚化的重要指标是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将之与其他珠宝区别开来,非遗资源恰好可以提供大量经过长期历史筛选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元素,成为珠宝设计的灵感来源。近年在“新国潮”的风潮下,许多珠宝首饰设计师自发地向传统汲取养分,将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设计灵感,但像云纹、回纹、如意等传统元素因为应用得非常广泛而缺乏了辨识度,将目光投向更为丰富的非遗资源可以使珠宝设计拥有更多具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
非遗资源虽然经过了历史的长期积淀,但面临工业生产和都市生活的冲击,很多在当代日渐式微,这也是需要大力保护非遗的原因所在。非遗的式微,却使之无意之间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因为能听懂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京剧变得高雅而神秘;因为苏绣极其精细费时,成为了奢侈的工艺品种;因为云锦的织造极为困难,从诞生之时起就是昂贵的极品布料;因为壮锦独特的纹样,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织物品种;因为现代化的天气预测和农业耕作形式,使得节气历法渐渐远离生活。这些与日常生活不那么接近的元素,有一种天然的“陌生感”,大家知道它,但又不熟悉它,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非常适合用于作为时尚设计元素。将非遗资源尤其是一些费时费力的纯手工技艺应用于设计,很容易将营造出产品的稀缺性,甚至天然具有奢侈品的特征。
现代珠宝首饰设计的主题以自然元素(动物、植物、昆虫)和几何元素(点、线、面)的组合变化为主要来源,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在当代首饰(亦可称为观念首饰)的领域,设计的灵感来源不拘一格,重在表意,但因其材质上普遍的去贵重化倾向,使其很难具有珠宝的价值感,而只能称之为“首饰”。而以价值感作为主要设计诉求的珠宝,设计母题长期被束缚在自然元素和几何元素中,需要新鲜的设计母题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和丰富,非遗资源可以从诸多方面给珠宝设计新的启示。非遗资源中蕴含了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经过提取与转化可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元素或象征形象,为大众普遍认知和乐于接受[4],将这些元素和符号应用在珠宝设计中,能够极大拓展设计的母题范围。
非遗资源对于珠宝设计不仅是单向给予的关系,通过珠宝的语言对非遗进行再设计,也是活化传承非遗的一种路径。许多表演、技艺、实物和场所成为非遗的重要原因是其已淡出了现代生活,活化传承需要使其重新进入现代生活并为大家所喜爱,珠宝是非常合适的一种载体。珠宝设计能够将各种文化符号转化成便于佩戴的具体形象,并以黄金、钻石、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等贵重材质加以表现,成为时尚单品,使更多的人能够认知、喜爱、传播非遗。
由于珠宝在材质上具有天然的高价值感,被制作成珠宝的图案,形象会被佩戴者、收藏者特别珍视,非遗资源应用于珠宝设计可以有机地将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精心提炼的非遗元素,经过珠宝设计师的设计后,以现代的时尚设计语言呈现,能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非遗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一块地砖,大到一种审美风格,都能够成为时尚珠宝设计的灵感来源。世界一线珠宝品牌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宝格丽、卡地亚、梵克雅宝等,从非遗建筑、手工艺品和表演技艺中汲取养分,成就了各自品牌具有辨识度的著名系列。事实证明,非遗资源不仅可以为时尚珠宝设计所用,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尚珠宝设计和销售的过程,即是对非遗元素的活化传承。
宝格丽括号(Parentesi)系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罗马人行道接缝的碶口,这种括号形的碶口源自2000 多年前的古罗马人行道砖石连接方式:模块化的砖石相邻两块设计为一块凸起,一块凹陷,凸起与凹陷之处恰好可以如拼图一般紧密契合,接缝处呈现出弧形,这种铺砖方式在罗马的历史老城区人行道上频频呈现,成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宝格丽1982年将这种碶口引入高级珠宝设计,并在随后的改良中使用镂空造型突出圆弧,发展出了包括吊坠、戒指、项链等的Parentesi 系列。宝格丽女神之梦(Diva's Dream)系列设计灵感则来源于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地砖上彩色马赛克图案拼出的扇形。卡拉卡拉浴场以其建造者卡拉卡拉皇帝名字命名,是古罗马最奢华的浴场,建于公元211—217年,整个浴场占地约16 万km2,可以同时容纳近2 000 人,除了浴室还有运动场、图书馆、小剧院等,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镇。历经千年,卡拉卡拉浴场虽已繁华不再,但马赛克地砖色彩依旧,宝格丽汲取了地砖上状如裙摆的特殊扇形,简洁流畅,以黄金、钻石、玛瑙等镶嵌成简洁流畅的吊坠、耳环、戒指,成为了最受欢迎且具有标志性的系列(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罗马人行道地砖接缝碶口
图2 宝格丽Parentesi 项链
图3 卡拉卡拉浴场地砖
图4 宝格丽女神之梦系列
卡地亚的设计灵感不仅来源于法国本地,也时常带有异域风情,水果锦囊(Tutti Frutti)系列即是卡地亚从印度装饰艺术和传统工艺中汲取了养分。1911年卡地亚家族创始人的孙子雅克·卡地亚为出席杜尔巴宫廷宴会前往印度,被印度莫卧儿王朝雕刻风格和当地手工艺品所吸引,将宝石雕刻应用于高级珠宝,一改欧洲高级珠宝大量使用刻面宝石的面貌,在此后,卡地亚形成了一种具有异域风情的独特风格。在水果锦囊系列中,卡地亚大胆使用了具有浓郁印度风情的鲜艳配色,将蓝、绿、红3 种高饱和度的色彩同时用于一件珠宝,并且将蓝宝石、祖母绿、红宝石雕刻成叶片、浆果、花蕾,成为了卡地亚最具标志性和辨识度的高级珠宝系列(见图5、图6)。
图5 莫卧儿帝国珠宝刀柄
图6 卡地亚水果锦囊项链
芭蕾舞伶(Ballerina)作为梵克雅宝最为著名的系列之一,是珠宝设计与舞蹈技艺结合的典范。Louis Arpels 对舞蹈非常热爱,首款芭蕾舞伶胸针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其侄儿Claude Arpels移居纽约后邂逅纽约芭蕾舞团创办人George Balanchine 延续了梵克雅宝与芭蕾的缘分。两人对芭蕾舞和宝石都倾注了极大热情,George 以祖母绿、红宝石、钻石为灵感创作了著名芭蕾舞剧《珠宝》,梵克雅宝则推出了更多芭蕾舞伶系列的高级珠宝,并成为其最具标志性的元素。以珠宝为载体,梵克雅宝将芭蕾舞艺术带入了时尚界,芭蕾舞的舞姿和舞服造型又反过来为梵克雅宝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设计灵感,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见图7、图8)。
图7 芭蕾舞表演
图8 梵克雅宝芭蕾舞伶胸针
非遗资源应用于珠宝设计,使之具有时尚感从而适应当代生活,需遵循一定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非遗资源能够成为珠宝设计的设计源泉,变成时尚的流行符号,在转化的过程中跨越时空使即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非遗表演、技艺、实物、场所又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复活。随着当代的消费升级,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下,消费者对工艺设计和工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5],这也对非遗在珠宝设计中的时尚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将非遗资源进行现代化的时尚设计时,不能生搬硬套。非遗的符号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设计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活化传承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而不是原样照搬。
随着非遗回到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6],这就要求非遗资源的再设计需要结合当下生活实际。非遗资源在珠宝设计中的转化需要融入当代生活美学,准确定位自身价值,让非遗元素能够活在当下,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非遗资源融入现代珠宝设计必然要求以现代生活特点为基础,充分考虑消费者通勤、社交、旅行等生活场景,在珠宝的形式、体量、价格等方面进行认真考量,使之适应特定的消费语境和使用场合。
非遗资源应用于珠宝设计要充分关注年轻消费者群体的需求,通过研究年轻消费者的文化、兴趣、消费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将非遗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解构和重构,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时尚珠宝。当年轻人喜爱并愿意购买,非遗元素才能通过珠宝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复兴,如果仅仅只是原样照搬传统元素,很难获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可,毕竟能够成为非遗的表演、技艺、实物、场所都来源于与现代生活差异很大的时代。因此,年轻消费者对于用非遗元素进行再设计的珠宝是否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成败。
要使非遗资源在珠宝设计中时尚化,不能原样照搬非遗元素,而要以适合于珠宝设计的语言进行解读和重构,抽取非遗元素中的适当部分进行再设计,以解构、嫁接、隐喻等方式将之融入到现代珠宝设计中并使之具有时尚感。
非遗元素因为很多已经远离当代生活,原封不动地将之应用于珠宝首饰设计很难获得较好效果,但通过解构方式去解读,将蕴含了非遗文化内涵的各种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卡拉卡拉浴场,宝格丽在解读这个宏大的千年浴场时,只选取了其中非常不起眼的马赛克地砖元素,将其进行解构提炼,提取了地砖扇形的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做延伸设计,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系列。因此,非遗元素应用于珠宝设计,不需要求大求全,可以从微小的点入手,以小中见大的方式表现和传承非遗文化内核。
有部分非遗技艺本身具有现实的可用性,能够直接将其应用于珠宝首饰设计。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壮锦、云锦,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绣片或其他小型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直接与珠宝首饰进行嫁接,既能够丰富珠宝的表现形式,也能使这些非遗技艺提高溢价。这些非遗手工艺品搭载在珠宝之上进行设计和销售,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时尚感,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是对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极佳路径。
有些较为抽象的非遗资源,比如二十四节气等,没有固定的具体形象,但是能够抽取相关元素进行设计,通过隐喻的方式应用于珠宝首饰设计。比如满绿的叶片代表立夏,金黄的叶片代表立秋,青葱的麦苗代表春分,饱满的麦穗代表秋分,这些设计元素本身虽较为常见,但赋予了节气意蕴之后,能增添珠宝本身的文化内涵,使之获得更具生命力的表达。
非遗资源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基因,在面对着时代的荡涤时,很多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如何将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保护是学界一直讨论的话题。能够复兴各项非遗本身固然很好,但有些非遗在当代已经不具备复兴的可能,尝试以其他产品作为载体,将非遗资源的DNA 进行再设计和再创作,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当代生活产品的文化灵魂,也不失为一种保护的路径。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珠宝设计,经过世界一线珠宝品牌的长期实践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而要进行有机的融合,方能设计出即有非遗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时尚感的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