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端服务业提升对策研究

2022-07-12 03:08侯爱敏饶郁聪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苏州

侯爱敏, 饶郁聪

(1.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2.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011)

高端服务业一般是指在价值链高端的服务行业和业态,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低资源投入、低污染等特点,是现代服务业核心领域。 它能以较低物质资源投入换取较高经济回报,对提高经济增速、优化产业结构、克服资源约束等作用突出,因此对苏州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然而,苏州高端服务业发展差强人意,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明显,需高度重视。本文从成绩评估和对标找差出发,追溯了三个问题根源,并提出了5条对策。

1 苏州高端服务业发展成绩

高端服务业包括金融、科技、教育、总部经济、高端物流、医疗、文化娱乐、咨询、创意设计、会展、商务、企业服务、专业中介等不同层次、众多领域。 本文聚焦统计年鉴可查的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体娱乐业5 个行业,也论及金融科技、信创、通信、知识产权、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

1.1 占比上升

2015—2019 年,五个行业生产总值皆有增长,如图1 所示,其中四个跑赢了同期GDP 增速,三个(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速在10%以上。 除文体娱乐业外,其余四个行业占服务业中比重皆有提升(见表1),说明苏州服务业结构在缓慢优化。

图1 2015—2019 年苏州高端服务业五行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图

表1 2015—2019 年苏州高端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服务业比重变化表%

1.2 特色渐显

苏州在许多细分领域拥有省内第一地位和全国性品牌。 如,金融业,获批三项数字金融创新试点和全国首个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境内A 股上市、科创板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分列全国城市第五、第三、第四位;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会计师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强所、AAA 级事务所数量皆全省第一;软件业,获“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知识产权业,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职业代理师数量分别占全省1/3、1/4 和1/3;电子商务业,入选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2020 年双十一天猫排行榜中,销售额和消费额皆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十,并以“直播+特色产业”模式列全国十大直播之城第七。

1.3 空间集聚

苏州高端服务业多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形式集聚,形成众多如检验检测、丝绸创意设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高度专业化的集聚区。 对比2015 和2019 年数据可见,这些集聚区有如下几大可喜变化。

数量增加:4 年间新增的17 个集聚区大多属于高端服务业领域,仅金融类就增加5 个,此外还增加了电子商务、创意、商务、大数据、数字文化、影视文化等集聚区。等级提高:2015—2019 年新增的8 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有6 个是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规模扩大:各类集聚区入区企业数增加迅速,规模持续扩大。以工业园区为例(见表2),许多集聚区入区企业数翻了2 倍以上,其中东沙湖基金小镇企业数扩大8.5 倍。 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科技金融、大数据、电子商务、影视科技、数字文化等新兴产业集聚区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以及金属市场、服装城等传统产业集聚区减少。

表2 苏州工业园区2015—2019 年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变化情况表

1.4 路径优化

苏州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在不断优化升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化”。

1.4.1 组织化

不断涌现的行业协会、研究会、学会等提升了行业组织化程度,使许多行业走向有序。 有的行业甚至有多个行业性组织,如金融业相关的有金融发展研究会、金融科技协会等。 许多协会挂靠在咨询机构或高校、研究机构,为中小企业居多的各细分行业制定规划、提供信息和研究、培训、规范、评估等服务,优化了行业发展环境。

1.4.2 平台化

各级各类集聚区、特色小镇、总部经济园区、特色楼宇等搭建起了体系化的产业生态,加速了许多行业发展进程。

1.4.3 融合化

在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领域独领风骚,涌现出永鼎、亨通等知名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2019 年与制造业相关的四项服务业占总出口额比重达53.4%。 导入高端研发机构推动制造业升级结出硕果,如通过冷泉港亚洲研究所常年不断的顶尖学术会议营造产业生态、推动苏州成为生物医药之都的案例,已被广为传颂。

1.4.4 开放化

2019 年外资投资服务业占比升至44.3%,其中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分别占到10.08%、10.67%;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长期保持全省第一;高端服务业对外投资已覆盖众多国家和地区,譬如律师行业已在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建设法律服务中心,并准备向“一带一路”地区拓展。

2 苏州高端服务业发展差距及其根源

2.1 横向对标:差距明显

2.1.1 规模小

除商务服务业外,其它四行业产值不仅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不在同一数量级,与南京、杭州也有差距,如图2 所示。 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皆不足上海和北京的1/4;信息技术服务业略超过上海的1/5、北京的1/10;文体娱乐业仅是北京的1/13;从服务贸易看,2019 年苏州服务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是上海的1/14、1/10 和1/17。

图2 各城市2019 年高端服务业生产总值对比图

2.1.2 增速慢

2015—2019 年,苏州五个行业产值平均增速皆明显低于上海(见表3),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这两个表现亮眼的行业,比对标城市同期平均增速最大低了7 个百分点,总量差距在持续拉大。

表3 各市高端服务业产值2015—2019 年平均增速对比 %

2.1.3 结构弱

行业结构上,大数据、云计算、科技金融、区块链等新兴行业比重偏小、增长不够快。 企业结构上,几乎所有细分行业都以中小企业、低端环节为主,头部和规模企业偏少。 如,近半数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中小微所,业务收入超亿元的本地所还是空白;电子商务企业铺天盖地都是规模不大,缺少知名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头部力量薄弱,全国品牌服务机构和营收超2 000 万的服务机构稀缺;信息技术服务业仅一家企业入选全国互联网百强,零家入选中国软件百强。

2.1.4 能力低

表现在市场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释放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如:苏州181 家上市公司,由本地会计师行业提供服务的仅二十余家;苏州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对工业软件带来巨大需求,但只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工业软件百强;苏州制造业规模庞大,但行业性电商平台却没能覆盖主要制造行业,能提供在线交易服务的B2B 平台较少;苏州新药研发等业务剧增,但检验检测平台却跟不上需求;苏州通信基础设施各项指标与上海不相上下,但在信息化应用、科研、标准和规范制定方面却差距巨大。

2.2 问题探源:三大约束

2.2.1 人才约束

调研中,几乎所有行业都把人才不足列为关键约束。 如,超过70%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高端人才稀少是阻碍发展的主因;会计师协会认为高端人才匮乏是会计师事务所无法承接高端业务的重要原因;软件协会认为人才约束是核心瓶颈;电子商务协会发现,未来3 年内苏州电商人才缺口达到10 万人以上;80%的总部企业认为苏州发展总部经济相对于上海的最大劣势是高端人才缺乏。

如图3 所示,苏州各行业人才数量差距明显,其中北京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数几乎都是苏州的10 倍以上,产值是苏州13 倍的北京文体娱乐业从业人数是苏州的24 倍! 此外,据苏州市商务局调研资料显示,苏州人才资源本土化程度也偏低,超七成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及研发人员团队来自市外。 苏州人才不足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高校、科研院所少,人才生产少;二是多数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三是,由于密切的交流网络和即时反馈对服务业人才成长不可或缺,人才必须努力挤进行业的核心城市、人才密集区,结果人才越少的地方就越不利于人才流入。

图3 各城市2019 年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对比图

2.2.2 动力约束

高端服务业行业众多,每个行业在规模上往往引不起重视,但却对产业生态要求极高,且不同行业发展规律各异,不仅针对性的战略和政策制定成本偏高,很多政策还需要创新突破,政策实施所需的跨部门协调成本也极高,在当前管理架构下很难制定出全面的推进政策[1]。 结果在许多基层实操者看来,高端服务业发展成本高、风险大、收效慢,自然就缺乏动力,最终必然是认识不到位、方向不明确、政策不完善、环境不友好。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与对标城市的明显落差(见表4),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出现40%左右的负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苏州对高端服务业热情不高。

表4 各城市2019 年高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比 亿元

2.2.3 市场约束

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向型制造业主导下,本地制造业服务需求呈外向化特征,抑制了本地服务业市场规模;二是,苏州地处沪、宁、杭等高行政等级城市辐射范围,高端服务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越是弱小的行业越易被“低端锁定”。

3 苏州高端服务业破局对策

奈斯比特在《掌控大趋势》中指出,未来几十年,单一的大趋势将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全球性的变革。高端服务业领域也是如此。 因此,苏州高端服务业发展,必须在处理好沪苏关系的前提下,从行业、企业等个体视角升维到系统视角,坚持问题导向、趋势掌控和规律指引,从生态营造、人才与市场瓶颈突破、动力势能增强等领域精准聚焦,走出一条苏州特色的高端服务业培育新路径。

3.1 狠抓沪苏协同,打破“低端锁定”

沪苏同城化已经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两地高端服务业协同融合提供了优越环境[2]。 事实上,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也是市场和基层自发行为,如苏州总部企业中40%利用上海实现人才引培,“星期日工程师”升级版——上海星期日工程师昆山协同创新中心已开始发挥效益。 政府需要做的,是顺应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律,在共性设施、关键环节开展战略引领和精准化助推。

3.1.1 搭建对接平台,助推学习上海

在各级各类政府间合作平台完成搭建的基础上,针对高端服务业发展,重点要鼓励两地服务业集聚区之间、产业平台之间、行业协会之间、集聚区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搭建对接平台,引导和资助平台之间密切交流、共建共享,同时密切对标学习上海先进经验,借上海长板锻造长板[3]。 如,可鼓励沪苏工业互联网平台可统筹建设,共建共享工业数据集、工业算法算力等工业大数据服务体系;为化解苏州高端服务业许多行业存在的低价中标、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可通过各类平台学习、借鉴上海在招投标管理、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有些可直接“拿来主义”。

3.1.2 强化设施对接,助推接轨上海

在交通等设施深度一体化基础上,针对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和设施“屏障”,强化各专业领域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深度对接,实现沪苏之间软件、硬件的无差别化。 譬如,苏州外向型经济信息流量绝大部分从上海汇聚出入,但广域网络布局结构及国际出口却须从南京迂回,导致网络时延加长,尤其难实现5G 新业务的短时延。 因此,必须打通苏州直连上海城域网和国际出口局电路,缩短苏州本地网同国际500 强等沟通距离。

3.1.3 彰显比较优势,助推服务上海

苏州要积极贡献长板,与上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建设[4]。 如,依托区位优势,深化沪苏港航合作,助推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发挥制造优势,协同上海科创,将上海服务与苏州硬件完美融合,形成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开放优势,持续强化中新、中德、中非、中日等服务链建设,助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利用文化、生态优势,为上海提供高端生活服务,助推上海五大中心建设。

3.1.4 优化政策导向,助推融入上海

传承“星期日工程师”模式智慧,将上海作为苏州发展的“工具箱”“资源池”,不再片面追求对上海高端资源的拥有,而是以政策创新推动资源自由流动和便利使用[5]。 譬如,针对服务业人才难以离开产业中心的现实,可制定补贴政策鼓励人才异地使用[6];针对苏州企业在上海建设功能性机构,可提供政策支持;苏州对外合作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可吸收上海企业共同组成标准化联合体。 总之,要让苏州企业可以自由、便捷、低成本使用上海资源,使上海高端要素能够无障碍流入苏州,真正实现融入上海。

3.2 狠抓集聚升级,强化生态营造

高端服务业对区域产业生态的高要求,与基层政府动力不足造成的低生态营造能力,构成了苏州高端服务业发展中一对突出矛盾。 为破此局,需要整合放大苏州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狠抓集聚区建设,通过平台运营、标准引领、多元治理强化生态营造,匹配产业需求。

3.2.1 集聚升级

集聚发展能相对集中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可以共享要素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网络与信息[7],利于在大环境滞后时营造局部完善生态,实现生产运营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有效降低企业运营和交易成本。 因此,应充分放大苏州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特色楼宇数量众多、布局均衡的优势,拿出建设工业开发区的力度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升级集聚区地位和治理机制,积极鼓励新兴行业、业态、模式集聚区试点,持续提升产业链完整性,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型集聚区。

3.2.2 平台运营

数字经济时代,新平台经济已成为许多企业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8]。 实现平台运营可以使竞争由个体企业之间的肉搏,升级为平台与平台、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提升苏州高端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理应成为苏州高端服务业发展路径升级的抓手之一。 具体要依托各类集聚区,鼓励各类运营主体以数字化思维打造产业公共平台,通过网络协同上下游资源,全面赋能产业中每一个角色,放大个体价值,最终为整个行业赋能。

3.2.3 标准引领

借鉴特色小镇打造中从硬件到软件的考核标准体系,根据每个集聚区特色领域的独特需求,制定从硬件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平台,从投资孵化到市场对接、从物质景观到政策供给等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建设标准,为集聚区打造提供精准、系统的操作清单,营造标准化产业生态体系,满足产业对环境的“挑剔”要求。

3.2.4 多元治理

为使治理能力匹配千变万化的产业需求,集聚区的治理应摒弃以往政府主导的做法,以产业平台、行业龙头、协会或资源型组织、前沿数字技术或互联网巨头、政府平台公司作为市场化运营主体,吸收行业精英与产业链不同环节代表参与,形成多元柔性化治理体系[9],使得设施、服务、制度供给能够零距离跟进市场变化,化解政府主导中的动力不足、反应迟缓、能力不匹配等问题。

3.3 狠抓人才建设,补齐关键短板

高端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行业,主要投入要素是人力资本。 因此,苏州高端服务业要想破局,人才短板必须补齐。 要围绕重点领域,实施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支持高层次、紧缺型和实用型人才引培[10]。 结合苏州高端服务业人才瓶颈特征,要尽快在人才评判标准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创新方面突破。

3.3.1 结合行业需求特点创新人才评判标准

苏州现有高端人才评判标准更多围绕科技型人才,对高端服务业所需的管理型、文化创意型等人才适用程度低,譬如总部经济发展紧缺的管理运营型人才、电子商务发展急需的网红人才等,尚无适用评判标准。因此,必须结合高端服务业细分行业特点,制定行业性专用人才评判标准[11]。

3.3.2 尽快搭建起体系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一要鼓励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对接,针对重点领域加强育才力度;二要鼓励行业协会、知名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培训,如针对电商行业87 万从业人员大多数半路出家、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现实,搭建起强大的社会培训体系,借鉴上海“3411 金才方案”等高素质人才“定制路线”,推行类似“电商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计划,助推个体人力资本提升;三是结合服务业人才对组织人力资本的高要求特点,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助推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鼓励各类集聚区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譬如各种午餐会、职工沙龙、集体舞会、学术交流、报告会、专题研讨、私人访谈等,促进组织人力资本积累。

3.3.3 结合人才特点优化引进和使用政策

人才需求多样性与政策供应单一性矛盾是服务业人才政策的难点。 譬如,基金类人才对个税政策较敏感;文化类人才对居所和创业场所的“调性”更重视;新兴行业人才看重身边的人才密度、行业前沿信息与交流机会、创业准入等;所有行业高端人才都对子女教育机会很敏感。 因此,深入研究各类人才需求特点,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至关重要。

3.4 狠抓品牌打造,增强动力势能

要突破苏州城市等级、周边大城市荫蔽效应、人才短板与产业规模小等造成的市场约束,苏州应遵循长板原理,在自己特色优势领域、区域性的短板领域、沪苏协同领域以及产业前瞻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塑造优势品牌,激发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增强关联资源集聚的动力势能。 供选方向有:

3.4.1 特色产业链品牌

借鉴中关村智造大街构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北斗七星”服务生态圈经验[12],立足苏州优势领域,打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的群链式精准化服务品牌。

3.4.2 开放合作品牌

利用苏州开放合作优势,打通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检验检测等高端服务所有环节,形成中新、中日、中韩、中德、中越、中非和对台等高端服务高地。 利用沪苏同城化优势,在苏州服务融合方面打造特色品牌。

3.4.3 行业准入品牌

行业准入是许多高端服务行业的全国性“痛点”。 苏州如果在特定行业集中力量打通一条准入通道,并形成品牌,就容易快速形成对该行业要素和企业的强大引力。

3.4.4 头部企业品牌

瞄准基础较好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信创、工业软件、金融科技等细分行业,大力度引培行业头部、链主或领军企业,利用这类企业的品牌优势提升苏州在该领域影响力。

3.4.5 行业标准品牌许多新兴行业如金融科技、信创等尚缺乏标准和规范,苏州若能集中资源制定出全国性行业标准和规范,就利于树起行业标杆,吸引资源流入。

3.5 狠抓市场开拓,优化价值分工

突破市场约束的另一路径是开拓新市场。在服务业创新不断涌现、数字化智能化带来行业大融合、RCEP逐步落地、区域一体化深度推进等背景下,市场新机遇持续涌现[13]。根据苏州相关条件,可重点在三个方面抢抓机遇。

3.5.1 立足优势制造业领域,开拓服务规模化市场

服务规模化被认为是服务业的未来[14]。 本质上就是把产品整合在服务中,使服务形成规模化产品,是服务与硬件的“混搭”“融合”。 苏州既有齐全的工业领域和庞大工业规模,又有信息技术、智能化等基础,并已在制造业服务化等领域形成特色,因此,在服务规模化市场争夺中有突出优势。

3.5.2 依托内外合作园区,开拓中西部和海外市场

苏州在国内外大量的合作园区,为高端服务业提供了“借船出海”的完美平台;反过来,高端服务业若能形成标准化体系注入各类合作园区,也利于这些园区效益提高、配套完善和盈利模式创新。 因此,依托合作园区开拓新市场,应是战略性选择。

3.5.3 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开拓结构化升级市场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高端服务业市场出现了结构化升级,但是供给却相对滞后。 譬如人力资源行业,一面是各类高端人才短缺、结构失衡的带来的巨大需求,一面是供给模式落后导致行业盈利空间不断压缩。 因此,苏州必须积极扶持高端服务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抓住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红利。

猜你喜欢
高端服务业苏州
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高端基材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归心中国制造 情系精密高端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为什么说“高端鲁酒”的希望在“芝香”?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