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视角下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07-12 03:08姚夏晴刘志强洪亘伟
关键词:城区公园中心

姚夏晴, 刘志强, 余 慧, 洪亘伟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当前,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密但矛盾升级,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将“三生”空间与公园形态有机融合,是缓解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人绿矛盾及满足人民对美好游憩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1]。 公园体系作为承载人民多种社会活动的绿色公共空间,承担着协调人、城市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职责[2],是公园城市理念落实的关键组成部分。 学界针对“公园城市”理念展开大量探讨,李雄、李金路等人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空间规划与不同尺度的公园体系[2-3]。在不同的空间规划尺度中,国土资源部界定的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核心发展区域,与郊野、乡村相比,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游憩需求相对较高,是公园城市理念实践落实的重要载体,该范围内的公园体系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与游憩服务[4]。 公园城市理念为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理论更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明确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内涵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既是风景园林行业响应“公园城市”号召的迫切要求,也是助力各类型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公园城市发展策略的重要保障,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公园体系已逐渐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 (1)概念认知构建研究中,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公园体系及相关概念定义或引申为“支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自然保护地系统[5]”“包含城市规划区内一切能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各种游憩服务的各类公园绿地在内的公园系统[6]”等。 (2)评价相关研究中,已有评价视角多基于景观生态、游憩机会[7]、社会公平[8]等理论,对公园体系分布格局[9-10]、服务水平[11-13]、可达性[14-16]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已有评价指标集中于数量、规模、效应及质量等维度,如公园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园面积等衡量不同类型公园的规模的数量型指标[17],或是绿视率、固碳释氧等评估公园多方面效益的质量型指标[18-19]。 (3)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对公园城市本身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推动公园体系相关研究进入新高度。 刘滨谊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并探讨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20];吴岩梳理了“公园——城市”关系的发展演变,总结公园体系典型特征和与之对应的实践路径[1];刘海龙全面总结了以就近游憩为主要功能的美国州立公园体系发展特征,探讨了发展地方公园体系的必要性与途径[21]。

综上,众多学者已对公园体系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探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公园体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相关研究仍有可拓展空间:(1)公园城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因而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对公园体系的概念认知亟待升级,评价环节也需进行科学响应;(2)公园城市以人、城、园和谐共生为准则,而已有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市民游憩生活需求与公园服务割裂,以市民生活核心区域即中心城区尺度范围内的公园体系研究亟需拓展。 为此,本文拟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界定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及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风景园林学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国内外公园体系发展简况

1.1 国外公园体系发展特征简析

(1)前瞻性规划。 公园体系发端于欧美,英美等国的“公园区”“公园群”等实践以前瞻性的规划缓解了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危机,此后发展成熟的公园体系规划阻止了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22]。 (2)网络化布局。在公园体系萌芽阶段,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城市公园初步显现出网络布局雏形。此后奥姆斯特德确立的由线性绿色空间串联公园绿地所构成的公园体系规划范式不断发展,形成了公园体系连续、完整的网络化布局结构[23]。(3)动态演变。不同时期、地域间城市公园建设导向呈现出动态的演变过程,19 世纪初期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多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目标,而伴随民主思想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如今多以市民游憩需求为建设导向。

1.2 我国公园体系发展特征简析

(1)政策导向强。从建国初期的恢复重建、绿化祖国、大跃进期间大地园林化,到改革开放后期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建设模式[24],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始终遵从政策导向,相关政策为公园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2)城镇化推动。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与经济、人口及用地密切相关,我国公园体系建设进程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基本吻合,城镇化对公园体系建设起到了直接助推作用。(3)功能多元。建国初期,我国公园建设以增量为主,改革开放至今,市民游憩生活需求增多、标准提高,公园体系不断提质[25],公园类型与功能逐渐多元化。

2 公园城市理念对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的启示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多要素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对于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及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2.1 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公园城市是协调人、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其核心的要求在于把握人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关键地位,将“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公园体系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园城市理念建设落实的重要实践途径,因而公园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需求作为增进人民福祉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充分考虑中心城区尺度内不同人群对美好游憩生活的不同需求及需求强度。

2.2 公平、共享的发展理念

公园体系具有为不同使用人群创造绿色公共空间及推进社会实现和谐共治的外延价值潜能[25],关键在于面向全体年龄层、全体人群提供无差别游憩服务与生态产品,通过有针对性、导向性的构建策略与功能响应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类别需求,实现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对于市民多方位需求的高质量满足,公园体系的功能品质也是其服务水平的客观体现。

2.3 系统的建设思想

公园城市理念之于空间实体的具体落实,需基于完整、连通、一体的公园体系构建,通过前置化的公园体系规划建设引领城市整理建设,最终实现“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园”的愿景。 以公园服务为纽带将城市空间连通成为形式与功能完整且相辅相成的网络结构,最终形成为全体人民服务、全域覆盖、内外连通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

3 公园城市背景下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及内涵界定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手段,明确其概念内涵是开展后续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对公园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公园城市理念引导下,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基于系统分析视角,提出了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中心城区①《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规定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应包括主城区、各功能组团和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区域,以不打破乡(镇)行政界限为原则。范围内各种类型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通过各种线性开放绿地相互联系,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并具有满足市民游憩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等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图1 所示)。

图1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内涵

3.1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的概念解析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本质是一个复杂系统, 遵从系统论研究逻辑,从“要素—结构—功能”三层面对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做出概念界定:第一,要素指中心城区范围内,能够为市民提供游憩体验与审美享受的广义公园绿地,而非狭义的综合公园,包含不同规模等级、不同类型形态的绿色公共空间②包含《CJJT 85-2017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G1 公园绿地(包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G3 广场用地等使用程度较高的绿地类。。 第二,结构包含空间结构、层级结构及网络结构。 空间结构指各类公园作为组成要素形成稳定关联的空间实体结构,是公园体系的横向结构;层级结构是由于不同公园规模等级、服务等级具有差异性,与市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需求相交又形成了以生活圈、服务圈为依托的层级结构,是公园体系的纵向结构;网络结构,即在空间上通过线性绿地连通公园体系中不同层级的组成要素, 并通过游憩服务需求端的主观能动改造所形成的稳定网络体系结构。第三,功能指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及其组成要素以个体或整体形式为城市及市民带来的服务与作用,以及满足各人口类型的不同需求层次的游憩、科教、游览、社交等功能。 功能的具体实现体现在两方面,即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自身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落实到需求层次的分配公平情况。

相比于国内外公园体系相关概念所呈现的从社会属性支配向游憩属性突出转变的特征,本文所建立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更加聚焦“人”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征,对其概念内涵界定应具有更深层次、更广维度的认知(见表1)。

表1 公园体系及相关概念定义比较分析

3.2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的内涵特征

3.2.1 系统性是基础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作为复杂系统,其组成要素通过某种特定方式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并产生其要素及要素简单相加所不具备的新属性[28]。各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规模、形态等特性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有机整体,从而以系统形式引导城市生态、交通、风貌等层面良性、健康发展。 以宏观思维进行整体性规划、同时把握其内部组成要素特征构建综合系统,是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发挥其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开放空间及改善城市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作用的基础条件。

3.2.2 连通性是关键

在复杂系统中,要素流动依赖于点、线二元关系构成的网络,强连通的系统环境可实现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最大化利用[29]。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对城市生态、景观及市民游憩等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完善其结构的连通性,即将公园、广场与绿环、绿楔、绿带等要素相结合,实现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空间上的连通,并依据城市发展现状、区位、用地属性及市民需求等因素,以公园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捷可达、整体连通的网络体系[30]。 形成网络连通、可达便捷的结构特性,是等量前提下实现公园体系为人民服务功能的纽带。

3.2.3 人民性是核心

公园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表明了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主体。 同时,人也是公园的使用者与建设、改造者与公园游憩服务的需求端。 公园是城市内部生态空间游憩性质的实体表达,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是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载体[22],是满足人民对美好、优质游憩生活的空间实体。 作为游憩服务供给端,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全面覆盖、全民共享及功能多元的服务供给,以满足不同特征人群需求是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建设的原点。 其人民性的精神内核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层面社会矛盾提供了解决路径,是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响应公园城市理念引导的最核心要求。

4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公园体系规不同空间规划尺度中,国土层面的国家公园体系意在通过构建远离城市的广域空间构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服务距离较远或节假日闲暇人群;省域、城郊的中观尺度上,靠近城市的郊野公园体系旨在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及保护田园景观, 更多为周末休闲距离适中的人群服务[2];而在经济、人口高度发展的城市核心区域,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更贴近人民日常生活,为此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加关注景观、 游憩功能与人群需求(如图2 所示)。与非公园城市视角下的评价体系不同,本文所构建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视角遵循系统思维下的人本—供需逻辑,适用范围也做出了明确界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筛选则是立足于公园城市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以衡量人民对美好游憩生活需求的满足为导向。

图2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视角

(1)系统视角:将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看作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系, 评价指标兼顾公园体系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多层面评估,包含评价整体或单体的数量及质量型指标。(2)人本视角: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引导,将人的需求与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内部要素特征相结合来进行准则层构建与指标选取,在指标体系各层级叠加市民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游憩生活诉求。(3)供需视角:以实现供需平衡为目标,聚焦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服务的数量及质量与人民需求的强度与层次之间的匹配程度,有效反映公园体系对人民美好游憩生活的满足情况,更加准确、直观的评估其服务水平与发展质量。

4.2 评价指标体系

在总结公园绿地相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借鉴《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中相关指标,依据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内涵特征进行了指标补充以及部分指标内涵的创新, 进行了一次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论逻辑构建,适用范围为中心城区,指标数值标准可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与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意在为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评价提供指标选取的方向参考,实际评价过程则需根据指标数据可得性及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增减。

4.2.1 要素基本特征

要素基本特征目标层旨在从公园的数量、质量、规模及形态等维度去评价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整体以及公园个体的基本建成情况,以公园单体与系统整体的融合互动为目标,以数量规模达标、质量优良且形态适宜为标准,选取公园密度、万人拥有公园指数及人均类等在中心城区尺度适用性较强的指标(见表2)。

表2 要素基本特征目标层

4.2.2 结构与层次

空间布局反映公园体系横向空间结构、层级结构反映不同等级公园纵向配比关系、网络结构表征其整体结构的连通与完整,因此准则层的确立以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结构层次合理搭建为目标,以层级丰富、空间分布均衡且网络结构完善为标准,选取可达性指数、公园平均规模、破碎化指数等能够从不同维度评估公园体系结构层次的指标(见表3)。

4.2.3 功能与品质

服务水平是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功能品质的直接体现,分配公平则进一步反映了市民游憩需求满足与否,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与普惠的服务分配是民生福祉落实的重要条件,故选取了服务人口比、公园服务半径居住用地覆盖率、人均社区共享公园绿地面积等体现市民与公园体系供需关系的指标(见表4)。

表3 结构与层次目标层

表?4 功能与品质目标层

③指标来源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发布的《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④用格网法进行分形维估值,r 为正方形网格长度,N(r)为覆盖有公园轮廓边界线的格网数目,M(r)为覆盖面积的格网数目,C 为待定常数,D 为公园平面轮廓图形的维数

⑤n 为城市中公园的个数,Ai为公园i 的面积,Pi为公园i 的周长

⑥以公园为中心,以最大服务距离为半径建立缓冲区,认为缓冲区内市民可轻松到达公园,而缓冲区外则不能享受公园提供的服务

5 结语

本文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中心城区公园体系概念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公园城市”发展模式下中心城区尺度公园体系基础研究进行拓展,为相关研究提供视角与思路参考。 公园体系作为公园城市理念落实的重要载体,完善公园体系评价体系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针对公园体系指标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1)研究尺度。 本文仅对与人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游憩需求相对较多的中心城区公园体系进行探究,研究尺度宜向国土、省域等不同尺度国家公园及郊野公园体系进行拓展,以共同构成完整的公园体系评价体系研究。(2)评价指标。研究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未选取过多新型数据指标,后续研究中指标选取可与新型数据结合,如利用电子地图进行公园空间数据提取,利用采集工具获取POI、社交媒体等数据进行使用者评价,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说服力。(3)评价方法。限于篇幅等原因,本研究进行并着重在指标体系构建环节,后续的实证检测则需基于不同维度选取相应方法进行权重确定、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环节,以实现评价体系由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换。

注:文中所有图和表都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城区公园中心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广州市增城区松丁山遗址出土石器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在公园里玩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