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画记录小学生活
——基于听障儿童视角的研究

2022-07-12 10:34祝野
魅力中国 2022年1期
关键词:日记美术儿童

祝野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浙江 宁波 315000)

一、研究缘由

(一)好奇:听障儿童眼中的小学生活是怎样的?

映入笔者脑海的小学生活有儿童、有教师、有游戏、有活动、有生活,还有许多。听障儿童眼中的小学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从家庭环境来到学校环境,每一个听障儿童会有怎样的感受与体验?作为一个从事听障儿童教育的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的这些感受和体验会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帮助听障学生较快适应校园学习和生活。从生活经验来讲,听障儿童比健全人更了解听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只有从听障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些感受与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听障儿童。本研究试图基于从听障儿童视角,找寻、再现真实的听障儿童眼里的小学生活,探寻听障儿童在小学生活的体验。

(二)追问:小学生活真的是听障儿童喜欢的吗?

听障儿童对小学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健全学生不同。听障儿童是特殊教育小学最重要的主体,他们在校到底经历了什么?听障儿童是否喜欢当前的小学生活?听障儿童对此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声音,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下有一颗纤细又敏感的心,每个听障儿童对小学生活的感悟都是迥然不同的。在真实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是否每天认真倾听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希望通过听障儿童的眼睛,展现听障儿童眼中真实的校园环境、真实的小学生活感悟,审视现今的小学生活究竟在听障儿童的心灵中拨起了怎样的涟漪?

(三)思考:该如何探寻听障儿童对在校生活的体验?

听障儿童在校的感受与体验都是鲜活真实的,但想要把它清晰明了地描述呈现出来着实不易。那么,笔者应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听障儿童在校生活的体验呢?考虑到小学生活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较为生涩,内容涵盖面广,且听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访谈法不适合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外研究多以“命题画”的形式,分析听障儿童视角下的小学相关活动。听障儿童喜欢无所顾忌地用绘画的形式自由地表现其所思、所见、所想、所感、所需,儿童的绘画内容是儿童认为有意义、与其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显然,命题画也具有其局限性,通过一幅“命题画”很难了解听障儿童长时间在校生活的内心感受。笔者发现日本及我国较早举办过“日记画”的相关比赛,儿童以“日记画”方式记录和表达自身的思想与情感。日记画是儿童对生活长时间体验中最自然的表达,既可以记录下儿童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也可以是听障儿童心向的自然流淌,是真实具体又形象生动的,同时日记画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及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笔者选择“日记画”的形式,长期追踪听障儿童内心对小学生活的感悟,把握“日记画”中出现的关键信息,描述听障儿童眼中的小学生活。

二、日记画反映出听障儿童视角下的小学生活

(一)游戏活动占比大,正向情绪体验多

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描绘最多的场景便是游戏活动,占参考点总数的62.86%。听障儿童从中体会到正向情绪占69.86%,主要描绘在交往中游戏、在探索中游戏、在体验中游戏、在期待中游戏。

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也记录描绘了在游戏活动中的负向情绪体验,共占30.14%,负向情绪体验主要出现在缺少自主的游戏、缺少尊重的游戏的情况中。听障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的负向情感,呈现出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游戏之所以称为游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儿童对游戏的动机来源于儿童内在的、自发的、本体的需要,而非成人强迫或施加压力而被动选择的,听障儿童对游戏的关注点也应在于对过程的体验并非对游戏结果的重视。可游戏设计者将游戏赋予一定的追求与目的,将游戏改装成带有功利性评价的活动。在听障儿童眼中大人掌握着游戏的主导权,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表达“我被取消游戏资格”“我们想自己玩”,在听障儿童心中大人决定着游戏的资格、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时间、游戏的玩伴、游戏的名称、游戏的玩法,听障儿童对此往往在日记画中偷偷地表达着他们的不满。

缺少尊重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的主体,儿童享有游戏的权利,特殊教育小学开展游戏活动本应充分尊重听障儿童的想法,考虑听障儿童的感受。然而听障儿童视角下,他们在游戏中用心的创意、真实的情感流露却未曾受到保护与尊重。

(二)生活活动占比次之,正负情绪体验持平

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描绘生活活动的场景占24.66%,位列第二。听障儿童在生活活动中的正向情绪体验,占49.39%,主要描绘了主动的生活、自然中的生活、被尊重下的生活。

主动的生活。听障儿童在小学生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是听障儿童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基础,同时也是听障儿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听障儿童期待主动地参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期盼着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在校生活,他们开心地描绘参与自助餐的幸福,他们表达着希望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菜品。听障儿童天性便是追求自由,他们有初步进行选择的能力,教师需要相信听障儿童可以主动的选择生活、参与生活,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与主体的力量。

自然中的生活。儿童生活的自然属性,是指儿童生活是随着特有的背景自然展开的,是以儿童固有的天性为依据展开的。听障儿童对自然有天生的亲近感,他们喜欢看植物、动物,喜欢午点、餐后活动在自然中进行,他们直呼“在外面吃点心,太阳照得我好舒服”“中午我在外面看书,我最喜欢去外面了”,他们在日记画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彰显着儿童的天性。

(三)美术教学活动占比最低,负向情绪体验多

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对美术活动的描绘占12.48%,其中听障儿童对美术活动中负向情绪体验多,占美术活动的63.86%。听障儿童负向情绪体验主要表达了形式的束缚、内容脱离儿童的经验,听障儿童在此过程中感到厌烦与不解。

听障儿童通过美术活动表现着自己的情感与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然而听障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却感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在日记画中提到“太讨厌每次都涂满”“要用马克笔勾边”,哪怕美术作品背面的学号写法也有所规定。听障儿童只好在美术创作中遵循老师的要求,渐渐地听障儿童逐渐失去对审美过程的敏感性。他们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取材,每位听障儿童的想象力与创作力都有所不同,但是在美术活动中,听障儿童被要求把画面涂满、添加白云太阳小鸟小树这些背景,在如此高结构的活动中,教师取代听障儿童占据了主导地位,听障儿童难免在日记画中表达出负向的情感体验。

三、听障儿童喜欢的小学生活

(一)立足生活

儿童的教育总是与儿童的生活并行。儿童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接受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儿童生活自然地成了教育的背景。

当听障儿童从家庭迈入小学的大门,他们便正式开始接受教育,儿童的生活范围逐步扩展。听障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们自身的生活就是教育的需要,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们在日记画中描绘贴近生活情境的游戏体验,扮演公主的游戏、过家家的游戏,模拟着医生救护病人的急迫情境,他们描绘在生活活动中吃午点、扎头发等真实的场景,在美术活动中表达渴望了解天安门、国旗等生活化的事物。

(二)积极参与

听障儿童呱呱坠地的一刻起,面对的就是大人已经建构好的陌生世界,但是听障儿童是有能力有能量的个体,当他们慢慢地走进小学的那一刻,面对着大人安排与设计好的小学生活,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仔仔细细的体验,大胆的描绘他们的所思、所见、所想、所听。他们喜欢参与游戏活动,喜欢摆弄游戏材料,他们期待能够参与游戏的安排,他们表达着“我很新奇明天玩什么”“我喜欢这样的游戏”,他们是主动的体验者与参与者;他们喜欢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与美术创作活动,他们描绘着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温馨画面。

(三)满足需要

学者郭宗莉提出,需要即“行动的动力和源泉”,听障儿童也是这样,需要是听障儿童所有言行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

听障儿童从出生之日起便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生理需要、游戏的需要、对爱的需要、自由表达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听障儿童能够运用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自身的需要,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描绘了对同伴的需要、对游戏的需要、对生活活动中渴望得到尊重的需要、对美术活动的审美需要。日记画中,听障儿童表达了有游戏同伴的开心、老师满足听障儿童扎漂亮发型的欣喜、美术活动中感受美表达美的欢乐。老师满足听障儿童对发型的设计后,听障儿童珍重的连晚上睡觉都不舍得散开,听障儿童把需要被满足的充实感与喜悦感尽数画在了日记画中。

四、听障儿童视角下小学生活的反思

(一)缺少自主与自由

听障儿童描绘的小学生活负向情绪体验,揭示听障儿童眼中的小学生活缺少自主与自由。游戏活动中平日不能提及的游戏名称“植物大战僵尸”摇身一变居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为小学正式的游戏名称,听障儿童只好听从老师的安排;听障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要面对被老师“塞”进却无法拒绝的同伴,要面对老师们控制好的游戏节奏即使听障儿童玩的腿都酸了不想玩了,却仍然要继续。

听障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只能被动听从老师的规定,进餐时即使想和好朋友坐在一起却只能默默听从老师的安排;进餐中必须完成两碗饭一碗汤、先吃饭后喝汤的硬性规定,而不管听障儿童当下的情况如何。听障儿童察觉到小学生活缺少自主与自由,便在日记画中一点点勾画出他们的无奈与被动。

(二)缺少尊重与信任

听障儿童描绘的小学生活负向情绪体验,表达着小学生活缺少尊重与信任。听障儿童在游戏中手舞足蹈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却被老师以太吵了为由进行惩罚,只好手背后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直到活动结束;听障儿童在游戏中尽兴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却因游戏手环有限,回到活动室被老师质疑到底有没有玩游戏;甚至当他们的言语老师不再相信,时刻要调看小学监控还原事实真相时,儿童的内心是否感到失落?听障儿童进餐时因为饭菜太干了,小小的喝了一口汤却被老师斥责不听话时,听障儿童是否感到无辜?听障儿童进行美术活动时告诉老师马克笔不现了,老师以平时表现不好、不认真画为由不给换新笔时,听障儿童是否感受委屈?听障儿童在日记画中描绘了种种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画面,成人是否需要反思,到底有没有把孩子看作孩子?

(三)缺少灵活与变通

听障儿童描绘的小学生活负向情绪体验,表达着小学生活缺少灵活与变通。听障儿童被催促着换衣服,为了得到贴纸的奖励,而无暇顾及散落在走廊上的书包、无暇检查被穿反的上衣;听障儿童被要求一定要睡午觉,即使他们在被窝里悄悄抠上两个半小时的棉花,也要乖乖地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乱动;听障儿童每天被要求着两碗饭一碗汤的进餐规定,而不询问他们是否对饭菜满意;儿童没吃完饭或者没睡着觉,迎来的是生硬的惩罚。

小学生活按照标准化的制度严格又无情的运转着,按照“程式化”的流程要求听障儿童,并未给听障儿童留有相对弹性的空间。小学生活中是否可以询问儿童的意见,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饭菜,他们想和谁一起进餐?小学生活可以留给儿童不同的选择,是否所有听障儿童都一定要午睡半小时呢?可不可以根据听障儿童的选择意愿和诉求适当地调整活动的时长呢?听障儿童在灵活与带有人情味的小学生活中,能主动地体验,积极的探索,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儿童教育需要尊重并保护每一位独特的个体,不要用条条框框的束缚去框定他们未来无限的潜力。“发展适宜性应该包括发展每个儿童的独特个性和个性需要,并要尝试向儿童传达成人对他们独特性的接纳。”要给予听障儿童最大的空间包容各式各样的差异、不同种类的奇思妙想,这样听障儿童才能成为千千万万人中的他自己。

猜你喜欢
日记美术儿童
美术篇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成长日记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六·一”——我们过年啦!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