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22-07-12 09:12:28
大众考古 2022年1期
关键词:稷下学宫香囊

穷物理

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古人类—许家窑人

近日,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邢松研究员和刘武研究员与国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ranium from Xujiayao China,报道了对中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人头骨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CT 技术和镜像原理,研究者首次复原出许家窑人较为完整的头盖骨,为观测许家窑人整体的形态特征提供了重要标本材料。结合颅内模和公式法,推算出许家窑人的颅容量约为1700cm3,接近之前报道的许昌人的颅容量(1800cm3),但比许昌人的年代早了近6 万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大头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古DNA 研究揭示东亚家猪母系遗传历史

近期,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导完成的古代东亚家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获取了42 例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猪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发现有部分类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到现在连续存在于中国家猪群体中;全新世以来,家猪群体具有2 次快速的种群扩增现象。这些研究结果对理解东亚地区的家猪母系遗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知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宇宙观

古代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原始水的存在状态,因此其本源便为水这一物质。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神所创造,这与宗教在两河流域人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关于宇宙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上天层、中天层、下天层、大地表层、阿普苏和地下世界的结构,不同区域中分布着地位不同、职责不同的神灵,其内部结构也是对人间社会情形的反映。(宋娇、李海峰,《世界历史评论》2021 年第4 期)

三星堆四号坑铜扭头跪坐人像功能与身份初识

三星堆四号坑出土了3 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五官、发饰、服饰等特征基本一致,应该是同一件器物的三个独立组成部分。扭头人像造型独特,双手半合十于左胸前,手掌及头发共同构成了一个宽1.56 厘米的卡槽,卡槽中部有用于固定的镂孔,具有明显的功能性。此外,扭头人像双脚脚掌贴地,抓地明显,在其周边也发现和出土了丝织品、麻线等实物,推测3 件铜扭头人像可能是屏风的底座。扭头人像与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的立人像、人头像等在整体造型、面部特征、服饰纹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仅与一号坑出土的一件跪坐人像具有共性,其身份应与该件跪坐人像同属一类,属于以鸟为尊的人群,服务于祭司、神职人员。而以大立人及其他人头像为代表的人群明显更崇尚眼睛,他们是三星堆社会中的祭司、神职人员。两类铜人像代表的人群的区别或许也是世俗与神权的具体表现。 (乔钢,《中华文化论坛》2021 年第6 期)

稷下学宫考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于都城临淄设立的集学术研究和政事议论于一体的机构,是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据文献记载,稷下学宫应位于临淄城西的稷门附近。稷门为春秋时期临淄城郭城的一座城门,或即为临淄齐故城大城西垣南首门,战国时因小城的修建而被毁弃,其名称顺势沿用至新建小城的西门上。“稷门”得名当与祭祀后稷有关,“稷下”或指稷山之下一个宽泛的地理范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南部区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勘探、发掘,发现一组由壕沟和围墙环绕的战国时期大规模建筑基址。根据夯土基址的形制和布局,结合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地望的记载,参考汉魏洛阳城太学遗址的考古遗存特征,我们推断该建筑群即为学术界探寻已久的稷下学宫,但目前所发现揭露出的建筑基址应当仅为学宫的一部分。(方辉、田钟灵,《中国文化研究》2021 年第4 期)

曹操高陵“香囊”考议

曹操高陵出土“香囊卅双”石牌。可以推知曹操高陵应有“香囊”随葬。东汉魏晋时期社会上层用“香”风习普及。对西域“珍香”的向往,与《续汉书·五行志一》 “服妖”条所谓“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记述的社会习俗倾向相关。历史文献所见“持香囊”“系香囊”“带香囊”,以及“着”“香囊”、“悬”“香囊”、“垂”“香囊”习俗,形成值得重视的社会风俗情景。丝路西来的文化影响,也通过这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的消费形式有所表现。(王子今,《中国文化》2021 年第2 期)

读天下

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办

2021 年12 月14 日,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等机构以“南岛语族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连线方式在北京、台北、漳平、平潭共同主办“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副会长胡冰在致辞中指出,海峡两岸是南岛语族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梳理与研究,将有利于全面认识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加强两岸对共同家园的认同。近年来,平潭壳丘头遗址考古发现以及人类古DNA 分析技术新进展,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证据。

(国家文物局网站)

“考古中国”聚焦汉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

2021 年12 月14 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汉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2016 年,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的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发掘,目前基本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正平坊遗址是唐代洛阳城郭城里坊区内的重要里坊遗址之一。2020—2021 年,考古工作者对正平坊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所见的丁字街连通南北坊门的里坊格局,是唐代都城里坊制度的生动例证,中轴对称和多进式院落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实例。2019—2021 年,考古工作者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葬群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工作,发掘了岔山村附近的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以及马场滩村附近的3 座墓葬,并对慕容智墓木棺开展实验室考古工作。通过考古调查成果和相关文献记载,目前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阳晖谷”陵区、以党氏墓为代表的 “白杨山”陵区等三大陵区。(徐秀丽,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稷下学宫香囊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价值刍议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客家文博(2021年1期)2021-04-06 13:50:02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讲台
TREASURE TRAIL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山东画报(2018年11期)2018-05-14 15:16:27
仲夏巧手做香囊
科学生活(2016年7期)2016-07-25 13: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