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朵 林家娟 温兰娇
河源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517000
早产儿因怀孕37周不到就终止妊娠而过早离开母体,在失去胎盘提供的充分物质营养情况下,造成身体缺乏免疫功能、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内脏器官不健全,从而伴有较高的后遗症发病率与死亡率〔1〕。据有关数据报道,全球每年早产儿死亡率高达75%~80%〔2〕,且出生后存在感染性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白质损伤、低血糖以及支气管发育不全等并发症〔3〕。因此,采取正确、科学的断脐时间,以尽最大限度地改善早产儿存活率与近远期预后,成为儿科医学中的研究重点。脐带作为胎儿与胎盘的连接通道,能有效维持新生儿血氧供应,目前临床针对脐带结扎的时间主要以10 s的早断脐与2 min后的延迟的断脐两种〔4〕。而10 s内的尽早断脐方式,将造成新生儿的供血量减少在60~100 ml之间,对其血液供应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血容量不足等情况下,从而引发新生儿呼吸、感染与贫血等病征〔5〕。研究表明〔6〕,延迟断脐并不会对母体造成任何损伤,且对早产儿来说更是非常有利的,可有效避免铁剂储备不足、预防贫血,以及促进红细胞压积(HCT)的增加。本研究探不同讨第三产程中断脐时间对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源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285例。按照分娩顺序进行编号,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断脐时间在分娩后10 s的对照组(A组)、延迟断脐30 s组(B组)与延迟断脐60 s组(C组),各95例。A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8.41±3.16)岁;孕期:31~36周,平均(33.15±1.49)周;早产儿性别:男46例,女49例;居住地址:城市59例,乡镇36例。其他延迟断脐组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27.62±4.90)岁;孕期:31~36周,平均(34.67±1.12)周;早产儿性别:男42例,女53例;居住地址:城市58例,乡镇37例。三组在孕周、年龄、早产儿性别等基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孕产妇年龄19~36岁;②经阴道自然分娩;③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④患者及家属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胎盘功能减退引起的早产;②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畸形;③母亲妊娠期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④不愿配合研究者。
A组在产妇分娩后的10 s内为新生儿剪断脐带,清理其口鼻腔羊水后,分别75%乙醇消毒对新生儿脐轮与周围肌肤进行消毒,以5%聚维酮碘溶液,在距离脐轮1 cm左右的脐带残端采取消毒处理。并将脐带断端利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时用脐带卷包裹新生儿脐带部位,延迟断脐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时间断脐与护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2.1成立延迟断脐干预小组 由本院资历深厚、专业水平过硬的新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各2名,以及经验丰富的4名助产士组成该干预小组,共同查阅并借鉴国内外不同延迟断脐时间应用于临床的研究效果,并对查看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结合本院专科医师建议进行组内讨论与交流,同时开展不同断脐时间的模拟评估现场与抢救治疗等准备,最后对干预计划做出适当调整。
1.2.2延迟断脐B、C组
1.2.2.1分娩准备 助产士将产房内的温湿度调制适中程度,并预备好复苏抢救器械,随后告知产科医生与新生儿科医生,医师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正确、合理评估,以及必要的新生儿复苏治疗,派1名巡回护士记录生产与断脐时间。
1.2.2.2质量控制 新生儿经阴道分娩后,采取常规护理为其进行清洁呼吸道,特殊情况下可采取必要的正压人工通气、早产儿吸痰等措施,若早产儿出现重度窒息、活力差等现象,立即使用气管插管进行复苏抢救,同时结扎脐带,由新生儿科医师将早产儿放于复温台,采取进一步复苏。
1.2.2.3具体措施 在早产儿躯干与母体脱离之时,巡回护士开始进行秒表计时,将新生儿放于相对胎盘位置较低、同时与产妇两腿之间的位置,使其与产妇双腿保持平行。随后B组和C组分别在30 s与60 s后剪断脐带,采用两把血管钳钳断脐带,期间注意将两钳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3 cm,并在新生儿的脐带、脐轮与周围肌肤进行两次酒精消毒处理。在距离脐轮3 cm处,将弯血管钳夹处套上双气门芯,采用无菌脐带剪将脐带剪断,并再次对周围肌肤与脐带残端消毒。最后保留约4 cm左右长度的脐带于空气中,且无须处理与包扎,以便每日观察粪便,对脐带残端与周围肌肤的污染及时消毒处理,过后再次以无菌脐贴覆盖脐部。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新生儿临床观察记录表,观察并对比两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红细胞增多症、早产儿呼吸暂停(APO)、晚发型败血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5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早产儿发生并发症例数越少说明护理方式越好。②选取阿普加评分法(Apgar)〔7〕,分别在早产儿出生后的1 min、5 min以及10 min内,对新生儿的心搏速率、肌张力、反射、呼吸与皮肤颜色进行观察与比较,<7分为轻度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分值越高表示新生儿状态越好。③HCT值和血红蛋白(Hb)值:采用日本东亚公司生产 Sysmet kx-21血细胞分析仪〔8〕,检测新生儿足跟末梢血血常规,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d与7d后的HCT值与Hb值。
干预后,B组和C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n(%)〕
干预后B组和C组早产儿的Apgar评分显著优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Apgar评分(分,
干预后B组和C组早产儿出生24 h、1 w后的HCT与Hb显著提高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HCT、Hb水平比较
随着辅助生殖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等医疗水平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早产儿存活率也逐渐升高,但由于过早离开母体,且各器官系统发育相较于足月儿均不成熟,故极易引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受损等并发症〔8〕。有关研究发现〔9〕,早产儿脑瘫、认知学习障碍的发生率比足月儿的多70~80倍,不仅对患儿本身造成伤害,治疗时间越长,对患儿家属、医疗资源以及社会群体造成严重影响。
分娩后结扎脐带骤是目前产科中第三产程的常规操作步骤之一,近年来有研究表示〔10〕,脐带作为胎儿与胎盘的重要连接通道,分娩后依然能在短暂时间内维持新生儿的血氧供应,使其获得更多生理性胎盘输血,依次产生重要与关键作用。以往常规的立即结扎挤将阻碍血流通过胎盘向新生儿输入,造成血容量减少现象〔11〕,对新生儿有着潜在性危害,引发其呼吸困难、贫血、等常见伴随症状。据研究表明〔12〕,在可行的条件情况下,新生儿应在分娩后保持在与母体平面更低的位置,同时将断脐时间延迟至30~60 s,并表示在脐带搏动停止后采取结扎对新生儿近远期贫血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改善作用。
早产儿因提前分娩而过早停止骨髓外造血,且机体代谢对氧的需求量较低而出现红细胞破坏,成年后仍伴夜间呼吸睡眠暂停、肺功能受损、难治性肺炎以及哮喘等并发症现象〔13〕,而分娩后将幼儿脐带延迟结扎,可有效增加其血红蛋白浓度,同时降低了新生儿输血与贫血的发生率,以此获得良好的心肺功能,从而避免及降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14〕。因此,本研究由新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与助产士组成该干预小组,在共同查阅并借鉴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后,结合本院专科医师建议,采取不同断脐时间的模拟评估现场与抢救治疗等演练后开始实施干预计划,分别采取分娩准备、质量控制以及分别在30 s与60 s后剪断脐带,采用两把血管钳钳断脐带,并在新生儿的脐带、脐轮与周围肌肤进行两次酒精消毒的延迟断脐具体操作措施〔15〕。结果显示,B组和C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和C组早产儿的Apgar评分显著优于A组;B组和C组早产儿出生24 h、后的HCT与Hb显著提高于A组。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分娩后即刻断脐,延迟断脐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低体温与避免新生儿复苏,且没有增加光疗风险,不仅显著早产儿生存质量,同时减少一定的医疗花费〔16〕。
综上所述,针对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采取B组和C组的30 s与60 s的断脐时间,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早产儿HCT与Hb指数,从而改善其预后。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