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李浩瑄
5月的一个清晨,数百头水牛集结在嘉陵江边一道栅栏门后。8时30分,栅栏门开启,水牛们争先恐后地跳进嘉陵江中,浩浩荡荡地游向江中绿岛。
这是位于四川南充蓬安县油坊沟社区的一道奇观。每年暮春至初秋,水草茂盛的时节,上百头水牛便会日出渡江上岛,日落涉水归栏。
不过如今,油坊沟已不止这一道景观。进入村落,处处皆是美景。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村道上,一边是清澈的小河道,一边是黛瓦白墙的民居。
夯实农村里子,扮靓乡村面子,这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首战便是硬仗。
2019 年伊始,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在南充全面打响。为了打赢这场硬仗,南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等“1+1+N”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保障。2021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优先将革命老区纳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在过去那段峥嵘史诗中,南充红旗漫卷,革命先烈在曾经的嘉陵江畔浴血奋战,52000多名优秀南充儿女参加红军,38000多人血洒疆场,十多万人参加地方武装。
如今,硝烟散去,红色基因浸润山川,这片饱经沧桑的革命老区焕发新的光彩,一幅幅惬意悠然的农家画卷徐徐展开。
年近八旬的祝曙明曾和老伴住在河边,房屋被淹是常态,最危险的一次滚落下的山石差点砸到当时还健在的祝曙明父亲。“过去哪敢想有朝一日能住进楼房,房顶不漏水就谢天谢地了。”祝曙明说。
2014年以前,油坊沟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小渔村,基础设施相当落后。穷则思变,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是“百牛渡江”的发起人、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们这儿‘两山夹一沟’,磨盘山和大石岩之间就是油坊沟。”王元国告诉记者,他当过兵,在部队里是驾驶员。退伍返乡,王元国从县城走回家中花四五个小时。村民们在江边山上种了很多柑子,但是没有路,车开不进村子。即使老百姓凌晨三四点就挑着担子、打着火把从村里出发,走到县上也已经9点了,错过了“赶场”的最佳时间。
油坊沟村的第一条路是在2003年王元国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干部们捐款修建的。2010年,蓬安县将“百牛渡江”作为农旅融合发展重点进行打造,修通了县城到油坊沟的水泥路,并由蓬安县旅游公司统一规划,打造“百牛渡江”旅游景区。从2010年至今,“百牛渡江”放牛季已持续12年。
2020 年4 月,村级建制调整,原油坊沟村和隔壁的雁坪坝村合并,成为油坊沟社区。与此同时,王元国从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80后”原雁坪坝村党支部书记龚奇伟接任。
该社区分3期对156户农房统一规划,打造出了特色街区,并进行绿化、亮化工程,油坊沟的嬗变之路,从此开始。
“集中力量才能干大事,村子合并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龚奇伟介绍,改革让油坊沟实现了“面积由小变大、人口由少变多、干部由老变青、职数由多变少、效能由低变高”五大转变,曾经的空壳村、小渔村变成了示范村、幸福村。
2020 年7 月,油坊沟社区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油坊沟未来的发展还是农文旅结合。”龚奇伟对未来的油坊沟充满信心。
5月,正是黄豆、花生的播种时节。南充南部县大王镇羊角山村的村民雍开平这段时间每天早上6点半就到农场开始干活了。“天气热,早点开始,上午、下午各工作4小时就可以收工。”
如今羊角山村的农场、果园一望无垠,和过去稀稀拉拉的稻田大不相同。发展产业是强村富民之本。羊角山村两委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调研指导,最终决定调整产业结构。
“2012年到2014年,村里栽植中药材、花卉440亩。”工信部派驻羊角山村的第一书记欧昌胜向记者介绍,2017年,羊角山村开始种植香桃和蜂糖李,正式拉开了产业致富的序幕。
截至目前,全村注册有专业合作社4 个、家庭农场6个,种植晚熟柑橘1050 亩,花卉230 亩,葡萄、蜂糖李采摘园160 亩,中药材佛手80 亩。“我不仅能收土地租金,还能去果园里打工。”村民刘小兰2018年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羊角山村。“家里有老人要照顾,回来是不得已,但没想到如今的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少。”刘小兰入股了村里的葡萄园,去年光分红就有4万元。
物质满足了,生活质量自然不能落下。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环境整治和生态经济相互促进,正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一条途径。羊角山村突出生态宜居和乡土风情,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四园(源)清洁”行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整村推进“五改三建”(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建园、建池、建家)、建设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等,实现环境治理的农户小循环与镇村大循环的无缝对接。
一方面通过生态经济促进环境整治,另一方面通过环境整治促进生态经济。
在南充阆中天宫镇五龙村,网红奶奶王素清的家是这个村子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的起点。202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五龙村的小康生活,猪圈里的民宿和“素清咖啡”被人知晓,蒸笼宴从这里走向了大食堂,素清奶奶手磨咖啡在这里磨成了网红咖啡,素清奶奶的家成了热门民宿。
“现在的猪圈跟过去可大不相同了。以前村子里猪圈臭得不得了,大老远都能闻到,现在经过改造后的猪圈味小了,我们的厕所也和城市里的没有什么区别,不然哪会有城里人愿意到咱们农村旅游。”王素清奶奶说。
羊角山村和五龙村只是南充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的两处缩影。南充是畜牧业大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是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充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在提升。我们坚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投入了8.93亿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配套完善全市1462 个老旧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全市2100 余家投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充市总结推广“生猪+晚熟柑橘(优质粮油)”的循环利用模式,截至去年底,建成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机肥厂)8个、沼液沼渣运输还田三方组织19 个,配套建设沼液田间储存池66.2 万立方米,粪肥输送管网2350余千米,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59%。
连续两年,“感动南充·十大新闻项目”中,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都榜上有名。谈起过去几年的工作,南充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左晔用“不易”二字来形容。
“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我再清楚不过。就拿‘厕所革命’举例,很多人光听这四个字可能觉得修个厕所而已没什么难的。但改厕所最难的不是改条件,而是改观念。”这项工作由农业农村局牵头,涉及的部门众多,一些村民起初并不理解这样的举措,光是沟通解释,基层干部就要耗费大量心血。
据介绍,2019年,为了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探索三种机制长效推进“厕所革命”,分别是奖补机制、保洁员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我们指导各地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改厕分担投入机制,这样可以解决一些农民户不愿意改厕的难题。按照‘财政给一点、村集体补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原则,供养保洁员,明确其职责,能持续维护农村厕所的环境。市场运作机制则是推广‘沼改厕’模式,完善粪肥还田管网等基础设施,鼓励支持企业发展‘沼+果(粮、菜)’循环农业。”左晔说。
三分建,七分管。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变并非把厕所建好、房屋盖好、垃圾站修好就了事,制定长效管理机制才是持续向好的关键。
“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不够。”南充市城管局环保治理科副科长汪飞向记者坦言,虽然南充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但是村里的垃圾是由区县收来统一处理,一些偏远地区的收垃圾成本相当高。
“接下来,我们要推动开展分类减量,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督促镇、村干部俯下身子,发动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提高塑料、玻璃、金属等可再生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厨余垃圾进入收运体系,多方面做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汪飞说。
无疑,南充是四川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的排头兵。五年来,四川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2018年,四川省就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1年,四川省又全面启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87%。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2.7%,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96%的行政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这些年,南充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