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雄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113-02
摘 要 体育教学技巧在技工院校篮球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升级、效果改进等方面,具有推进作用。针对当前技工院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学与体育教材存在脱节现象,颠倒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的情况,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的现状,既要科学设计评价标准,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规范设置评价逻辑,保障教学质量提升;通过互联网技术,架构基于多媒体教学流程的整体融合模式,促进教学效率整体提升。
关键词 技工院校 篮球训练 体育教学技巧 现状 对策
篮球训练与教学是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教师作为知识生产、传播融通的发起者、参与者、评价者,是篮球教学质量保证,是学校安身立命本体。体育教学技巧在技工院校篮球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升级、教学效果改进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推进作用。针对当前技工院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反馈环节缺失,教师教学与体育教材存在脱节现象,颠倒教学内容主次关系情况,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的现状,既要科学设计评价标准,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规范设置评价逻辑,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也要通过加入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清除阻碍技术与理念融合发展因素,促进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技工院校篮球训练体育教学技巧的价值作用
(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篮球运动具有高竞争性、高对抗性、高团体性等特质,学生训练与教师教学统一于篮球活动自身。篮球运动本身就需要参与者肌肉放松与紧张交替转换。在篮球教学中,放松是前提。良好体态既要求收缩有度,有代入感。为此,借助实用的篮球教学技巧,能够有效缓解课堂紧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做到紧张活泼、灵活有力,既要表面松弛平静,又不能呆板紧张;既要懂得肌肉放松,又不能过于懈怠,引发动作僵硬。因此,要重视教学技巧基本理论,起到良好助推效果,更好辅助篮球技术展示。
(二)升级整体教学活动
体育的本质是身体能力展示,也离不开内在情感外在反射。在篮球教学中,身体将教师知识、技能、认知内化于心,并外化为球场的表现,引发教学效果的升华。而通过肌肉紧张与放松程度的感知来表达和传递篮球教师的情感,也就使得自身的内心世界得以有效外化,达到与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更高境界。教学技巧作为教师篮球教学的重要立足依据,需要更多与教师教学素质相关联,与对于体育理解相联系,从而成为篮球知识、技能的延伸和认知的外化。通过技术来联动身体胸腔、腹腔、手指、头颈、上肢、下肢,提升力量、速度、灵敏度、柔韧度,带动整体运动素质提升,确保篮球所内蕴价值得以完美展示。
(三)改进篮球感悟效果
篮球技巧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践层面的训练与塑造。对篮球运动而言,技巧实践是理论与操作有机整合,带有运动性质身体展示,是具有极强操作性情感外漏。教师技巧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协同性。同时,教师在进行篮球技术展示时,更为全面了解篮球技巧的基本原理,把握篮球弹奏的技法技巧,体现生命不息,实践不止的实践精神,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个人特点的篮球技术运动美学特质。篮球技术运动具有意图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调身体协同性和系统性,并非纯粹理论认知,而是基于执法身段等多个器官整体性操练。只有当教师充分认知其特质,充分把握其内涵,体现身心合一的无上追求,才能将个体对于身体的反应和追求融为一体,更好地调整身心状态,展示竞技体育的魅力,给观赏者带来更为轻松愉悦、丰富多彩的运动,实现身心合一篮球技术运动境界。
二、技工院校篮球训练体育教学的问题现状
(一)教学技巧与体育教材存在脱节现象
当前,技工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巧普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方式相对单调,逻辑联系相对欠缺,造成教师对课程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学生锻炼兴趣有所衰退。长此以往,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知识传授、兴趣提升、技能培养,影响学生兴趣和锻炼习惯培养,违背了人体运动生理规律,造成肌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有的教师盲目运用技巧,在课程安排上用热身活动取代了教学内容,增加无效时间。作为核心内容技能学习、知识习得不能强化,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
(二)颠倒了教学技巧与教学内容主次关系
一方面,在教学技巧认知上存在着误区。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技巧,忽视知识习得与技能提升之间关系,在完成主教材之后进行的相关练习,这样就使得篮球教学成为主教材补充性练习。有的教师,忽视教学技巧,在内容设计上游离于主教材之外的类似于耐力、力量、速度、柔韧度等方面的训练。安排上不够恰当,形式上过于单一,强化的角度不够。在时间安排上,往往采取先学后练的基本形式,在主教材完成之后,进行8~10分钟相应练习,这样就对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效果实现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教学技巧运用及时间设置上相对欠缺。根据新课标要求,篮球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运动量较大,强度较高。倘若安排在学生课程开始极易造成学生锻炼疲惫,从而无法有效地对主教材、课程进行深入的學习;倘若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突然加大学习和锻炼的时间与强度,不符合主教材学习的教学安排,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存在较多差异,对于同样教学内容,有的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水平较快,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任务。而有的领悟能力一般,接受水平较低,对于篮球教学要求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不同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渗透性的实现。
(三)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理念贯彻不足
一是信息化情景设置不健全。篮球多媒体教学设置重视程度不高。篮球多媒体教学智能化理念表现为多媒体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实施、结果评测等方面智能化和数字化认识与应用。现实中,部分学校将重点放在配齐多媒体教室、平板电脑等电子化设备等方面,课程课件仍然是生搬硬套,对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认知上明显不足,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内容与形式之间脱节,造成多媒体教学剪辑资源知识生成与传播耗损增大,提高了工作人员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的成本、规模和效益。二是多媒体教学设计水平较差。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技巧重要组成部分。篮球多媒体教学环节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欠缺、科研信息沟通不畅、科研实效性较差等问题,不能有效满足时代发展、信息迭代现状,快速信息收集与资源流转能力较差。三是互联网软内容设施不健全。当前,篮球多媒体教学信息化建设仍然采用落后的软件与硬件设施,相关部门没有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经费,从而无法顺利开展多媒体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多媒体教学注重工具以及资源的多样性,篮球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着效率较低等问题,部分学校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水平低,多媒体教学信息流转过程欠缺合理性,影响了教学资源整体价值。
三、技工院校篮球训练体育教学技巧提升的措施
(一)坚持内容为王,推进教学技巧与教材融合
一方面,强化沉浸式体验。在篮球教学科研与备课准备阶段,要自觉融入互联网思维技巧,借助MOOC、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提升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在多媒体教学剪辑技术讲解中,工作人员可以事先将内容整合为PPT课件,其中要融入对于技术动作的动画分解。在此过程中,将国际上优秀的篮球比赛多媒体教学进行分解整理,通过动作慢放的形式,供技工院校学生深度研究。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训练,可以采取投影仪投影的方式,将学生动作投放到墙面上,供学生互相评价。对于课堂表现,可以借助手机、录像机进行录像拍照,在下节课上练习后对照分析,以便确保练习进展,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提升定制化能力。推进小组定制化主題多媒体教学。引导技工院校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探究发现知识脉络,讨论完成研究任务,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锻炼运动技能。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定制化服务模式,明确定制化多媒体教学的制度、管理模式。加强培训指导,建立透明考评机制,把定制化服务用起来,从制度上保证多媒体教学剪辑资源定制化服务有效实施,让多媒体教学剪辑资源做到与学生需求实际相结合。
(二)坚持技术导向,完善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理念
一是快速迭代。加强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力度,注重各种资源平台的建设,改变传统篮球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积累、循序渐进改良的模式,集中关注点、专注研究研讨、课题打磨追求极致、快速信息更迭。二是学生至上。优化教学手段、畅通参与途径、提高课程效果、增强课堂对于技工院校学生黏性。同时,可以加大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频度,构建高水准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三是资源整合。注重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属性的发掘工作,多媒体教学剪辑资源整合是助推多媒体教学资源互联网支撑并形成各方面资源合力的概念。例如,助跑、起跳、腾空、投篮等高难度动作,由于速度快、难度大往往不易掌握。借助互联网渠道,依托多媒体技术,工作人员能制作微多媒体教学、微讲堂,用动画蒙太奇、多媒体影像处理,清晰展示技术动作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直观认知。
(三)坚持身心共进,实现篮球技术展示一体化
指导学生要重视对于身心状态的调节,运动之前,要深入调整状态,确保本身处于最佳状态。将自身身体和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营造良好体育运动氛围。通过舒展、深呼吸等多种方式放松身体紧张情绪,确保身体尤其是手指、上肢、下肢自如与灵活,使得运动临场状态能够较为完整、轻松。重视运动前对于身心放松把握,排除私心杂念,活动身体关节,克服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状态,继而通过轻松自如、灵活多样运动。心理调节是身体调节有机延伸。
参考文献:
[1]刘燕.基于网络的非正式研究对工作人员多媒体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与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7):19.
[2]王俊鹏.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中职篮球教学的运用[J].当代多媒体教学科技,2012(10):52.
[3]胡阳.多媒体技术视域下的中职篮球教学剪辑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