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的生态书写

2022-07-12 13:00吴琪
环境 2022年5期
关键词:情怀

吴琪

摘 要: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文学并不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中心,也反对将人类的利益作为自然价值判断的绝对尺度。本文通过对文学中的生态书写进行审美观照,探寻文学中生态书写的意义,解读生态文学蕴含的情怀,肯定生态文学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态书写;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书写意义;情怀

生态文学是源于生态危机,是生态危机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指那些勇于揭示生态危机,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以批判,对导致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加以反省的作品。“生态文学并不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中心,也反对将人类的利益作为自然价值判断的绝对尺度。”1当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生态危机愈演愈劣,文学以其自身的艺术特性、直观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关注着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生态文学就是在这样的作用下应运而生。

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2 由此可见,生态文学就是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文学。

1949年以后随着土地沙漠化、海水倒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这些层出不穷的生态危机刺激着作家们对这类问题的关注,我国的生态文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姜戎的《狼图腾》、贾平凹的《怀念狼》、叶广岑的《老虎大福》、张抗抗的《沙暴》、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杨志军的《藏獒》和杜光辉的《可可西里狼》都是我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书写、文学中生态书写的意义及生态文学的情怀三方面对我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解读。

一、文学中的生态书写

谈到文学中的生态书写,必然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而在现有文本中生态书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生态的书写。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是对小说氛围的营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起到文字本身的作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呈现自然风貌,展现自然生态,这是最常见的生态书写。在这一类书写中多表现地域特色,比如红柯的作品以新疆草原为书写的主要环境,小说中对新疆的农场、草原、高山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极具地域风情;杜光辉的作品以可可西里作为其叙事环境,呈现出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在这部分生态书写中,作者的笔触唯美自然,遵循自然生态本真,在这类作品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所书写地域的生态给予的人文情怀。

第二,人性化的动物形象。这部分作品企图借助神话般的故事情节对现代社会的人与动物关系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动物人性的塑造,引发人们思考,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比如,叶广岑的《老虎大福》将老虎人性化,故意把人的意志和感受赋予动物,在这样的书写中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的爱护之情;在贾平凹的《怀念狼》中,红岩老道士与狼的和谐共处正是凸显出狼的人性,尤其当老道士归西后,狼群前来悼念老道士,恰恰体现了狼有灵性、通情理的人性光辉。

第三,批判人类对自然的压迫、掠夺。这部分作品以姜戎的《狼图腾》為代表,人类破坏草原生态,将仅有的狼驱赶到边境外,而后对草原土地进行大面积开垦,造成大片的草原沙化,结尾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侵袭北京,还将侵袭更多的城市,乃至全球。这类作品侧面地展现出人类的利己主义对自然的压迫和掠夺,关注现实、反映当下,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中生态书写的意义

生态书写在文学中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叙事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作品思想性角度看,生态书写将读者带入到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用自然生态的失衡审视人类活动,提出思考和批判。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对自然美的建构。在生态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占了作品很大的篇幅,既表现出作者美好的生态理想,又从叙事角度看将未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和破坏后的生态环境做对比,也更有利于突出主题、升华主旨。张抗抗的《沙暴》就是沿着这个脉络展开,在作品开头张抗抗用“三条银亮的小河”“一滩清粼的湖水”“灰绿的芦苇”“棕红色的马群”等纯生态的自然元素为读者同勒出宝力格牧场的美丽、宁静、和谐,展现了一幅动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将自然美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文本看到了在现实难以看到的自然之景,展现了自然生态带给人的美感,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表达人对自然的爱慕、为自然魅力所折服的情怀。

其次,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构生态系统。这类作品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额尔古纳河右岸》处处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有对万物生灵的呵护与体贴,赞颂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关爱,渴望宇宙万物和谐共生。迟子建正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节的描写,表现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父亲的猎犬“伊兰”在父亲去世后“用爪子在林地上刨来刨去,好像在为自己挖墓穴”;达西的老鹰与主任培养了深厚情谊,为了主人愿意失去生命。它们在迟子建笔下以都富有灵性,可以与人和谐共处,迟子建让它们在作品中平等对话,构建万物有灵的生态和谐系统。当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依据时,可以说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回击,作品反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批判人类的征服欲,呼吁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应该按自然所赋予的尺度去生存,不要跨越尺度,否则将造成生态危机,人类也将遭遇困境。

三、生态文学的情怀

生态文学比起其他文学来说,思想意蕴会更深厚,带来的情感触动也更大,而这其中离不开生态文学作品背后渗透的情思和力量。这里有对自然之美景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有对环境被破坏深恶痛苦的愤慨之情,有对人类遭遇到自然反击后的惋惜之情,也有对未来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动物、人类与社会的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担忧之情,所以生态文化是极具情怀的文学。

第一,让良知和人性回归。杨志军《藏獒》三部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藏獒在杨志军笔下已经不是普通的动物,它在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充当了多种角色,既要面对草原上其他动物角色——藏狗、狼、金钱豹的制约,又要在人与狼冲突中保护人类,还要在人与人的冲突中捍卫自己的部落。可以说,《藏獒》第一部呈现了生态链,阐释了藏獒在生态链中的作用。杨志军表面写藏獒,其实也在展现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在现实生存中也会承担多种角色,每个角色也有考验,可是人类并没有表现出藏獒的勇敢无畏,这一部从侧面有以藏獒对比人类,赞扬藏獒的精神情怀。而《藏獒》第二部用藏獒和狼之间的决斗展露了更为丰富的藏獒精神;第三部,藏獒与藏獒之间的自相残杀,无数忠勇的藏獒死去了。最终藏獒因为忠诚和无私无畏成了人类的朋友,也因此成为人类贪婪和愚昧的牺牲品。藏獒,既是荒原大地的自然生物,也是承载杨志军生命意识的终极理想。杨志军以他的藏獒书写,完成了他对人类精神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一部《藏獒》,不仅是在写一种动物,也是在召唤一种朴素、真挚且博大的情感,这个情感包括着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审视,对现实的担忧,呼吁一份使命感和一份责任感的涌入。

通过藏獒,人类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良知、道义、责任、真善、悲悯、仁慈、无所畏惧。《藏獒》让人类学会反观和审视,人类缺失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准则竟都在藏獒生命中闪耀,藏獒已经是人类精神文化表达的载体,所以在生态文学中会自然而感知到让良知和人性回归。

第二,重建人文精神。杜光辉的《可可西里狼》凸显了人的欲望对自然环境的重大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人对自然的掠夺和占有都基于欲望而愈演愈烈,对生态资源丧失理性的破坏彰显了人性的扭曲,批判了人类的贪婪,尤其是当王勇刚因利益驱使对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伸向毒手时,“一百多只冲锋枪发出暴风雨般的响声”,这种完全悖理人道主义的凶残行径实在令人愤恨,而雷指导、仁丹才旺、李石柱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牺牲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作者赞颂这些高贵的灵魂。作品用人性的善与恶进行对比,对人性美的深情关照,是一场生态危机与人性拷问的博弈。

在人与自然中,因为利己主义的驱使,人丧失了人性,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享乐主义和因欲望而驱使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才是威胁生态的真正凶残的狼;以善写恶,《可可西里狼》里还有一些保护生态的卫士,他们拥有正义、道德、良知、责任、善良,他们用生命保护可可西里,以他们的牺牲呼喊生态意识的回归,重建人文精神。

生态文学以展示地域风貌的自然生态为本,自然风貌作为故事展开和情节推进的主要内核,将作品的主旨不断升华。作品的主题围绕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等线索展开,批判了人类利己主义,揭示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丑态和扭曲,有一定的批判力度,以此呼吁社会正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與宇宙生态的关系,为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而努力。生态文学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作品中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人文情怀,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推进作用,未来也期待会更多更新视角的生态文学进入读者视野。(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情怀
范士亮的赤子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故纸情怀
妈妈的世界很小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细节放大镜情怀尽收的少女“领”袖
少女情怀总是诗
失败的不是情怀 是不会恰当地卖情怀
失败的不是情怀 是不会恰当地卖情怀
失败的不是情怀 是不会恰当地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