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雯
5月25日,我国首个生态核电示范项目——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一期工程1号机组常规岛(汽轮发电机厂房)安装工程进行开工动员,提前实现这一工程建设里程碑。太平岭核电项目一期工程积极探索优化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研发使用“智慧工地”等管理系统,用新模式、新技术助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智慧工地”系统是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工程”)研发所得,该系统依托大数据平台,打造一站式管理、一线式全方位监控,不仅实现“互联网+”与工地现场的融合,实现了实时、全面、智能的工地监控和管理,同时提升了一线工程建设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切实为一线工程建设人员减负,助力太平岭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
智慧入场,省时省力省钱
对现代施工单位来说,使用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工地管理,是工程建设者的普遍期待。“‘智慧工地’系统投用前,工人进入核电现场,需走纸质办证流程。”中广核工程惠州项目部办证员林淑思表示,即便是熟手24小时不停歇,一天也只能完成约80人的入场资料审查。而每名工人从提出申请到正式入场,整个流程走下来耗时耗力。这对于核电项目建设而言,无疑“等不起”。
自从“智慧工地”系统投用后,太平岭核电项目现场实现电子化入场,林淑思等工作人员的审查效率因此大大提升。如今,一名工作人员每天只需花费2小时,即可完成300多名工人的入场资料审核,工人的平均入场周期也缩短至3天。“效率快只是一方面,取消办实体卡证,也更好地杜绝了证件造假事件发生,还节省了大量卡证打印费用。”林淑思透露,截至目前,太平岭核电项目现场入场人员约5万人,仅卡证打印费用就节约了150余万元。
智慧统计,信息动态掌握
日积月累所产生的施工单位报送海量数据,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对其据进行周期性的分析、核实和汇总,惠州项目部施工分部的工作人员对此感到头疼。而在“智慧工地”系统智能报表投入使用后,这一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该系统能直观展示在场人数、管理人员数量、工人数量及其占比,并实现对现场施工单位人员信息的多维度统计汇总(如进厂人数、离场人数、性别、年龄、工种和籍贯等)。这使得项目管理人员能实时了解入场人员实况,动态掌握各单位人员占比及在场人员信息。以前一名工作人员耗时一天才能做好的数据统计工作,如今在系统上只需10分钟即可生成统计数据,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之前由于人工统计容易出现的漏统、误统的状况也得以避免,数据统计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智慧排查,安全更有保障
对于项目部施工分部的林基锋而言,“智慧工地”系统带给他们最深的感受,就是让现场的隐患排查变得更加智能,排查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升了。“智慧工地”系统的隐患排查功能应用于2021年4月1日上线,林基锋和同事们戏称该应用功能为“简便机”,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十分便捷。该应用收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规范十分丰富,建立的对照标准库共收集了816条安全标准和180条质量标准,并支持电脑网页、手机APP两种终端使用。
如今,想要排查脚手架作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林基锋只需要在手机APP应用上输入“脚手架作业”这几个关键字,就能搜索出与之相关的作业标准供对照排查,隐患排查用时更短,排查质量也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隐患录入也变得更为简单,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上传图片及简单勾选,即可完成隐患信息录入。此外,流转环节由原先的5个优化到2个,流程运转效率提高了50%以上。
研发运输容器,提升国际竞争力
近日,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研究院”)自主研发的ANT-12A型新型燃料运输容器的专利申请通过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专利注册局的审查,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ANT-12A型新型燃料运输容器是“一带一路”倡议重点项目——中哈核燃料组件厂顺利投产的关键设备。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保障中广核核燃料的国际运输,中广核研究院自2018年始,通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完成了压水堆12英尺(3.6576 米)新型燃料组件运输容器的研制。
本次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功申请的发明专利包括新型燃料运输容器及其核心部件,经国际PCT(专利合作条约)组织机构在其152个成员国或地区进行系统检索,均获得新颖性和创造性认可。后续,中广核研究院还将继续推进ANT-12A型新型燃料运输容器在其他国家的發明专利申请工作,持续提升研发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