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
近年来,绿色消费、低碳减排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日常办公、居家生活和出行购物时,很多人也会考虑产品碳排放的问题。根据《中国公众绿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支持绿色消费行为,其中更有大约47%的受访者的态度属于“非常支持”。
但是很多消费者也表示“我们是会优先考虑购买绿色产品,但是购物时,却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绿色产品。”的确,如果探寻究竟,有些产品真的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绿色”,甚至还是“反其道而行之”,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玻璃瓶不一定比塑料瓶环保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饮品包装主要有塑料瓶、玻璃瓶、纸盒以及易拉罐等,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认为塑料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但经过科学家的评估发现,其实玻璃瓶产生的危害要更大。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如果只生产和使用一次的话,玻璃瓶的碳足迹比PET塑料瓶更高,因为玻璃制造需要更多资源,属于高耗能产业,并且要在极高温度下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也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污染;玻璃的分子更为复杂,需要很多矿物质和化学物质合成,这对生态环境破坏是相当大的;玻璃原料中的铅、氟、砷等有害物质会在挥发时被吸入到人体,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另外,因为玻璃瓶质量更重,运输玻璃瓶也会造成更大的运输碳排放。
所以说,玻璃的危害不是来自丢弃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是它的生产需要更多资源,这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有的消费者选择玻璃瓶饮料,是因为玻璃瓶看起来更方便回收,其实也不尽然。根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来看,重复使用三次的玻璃瓶的碳足迹才能和0.5升PET塑料瓶相当,而如果将PET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60%,那玻璃瓶就需要重复使用20次才能使其碳足迹下降到相同水平。
总之,如果不提高回收率,饮料瓶的碳足迹都不低。而在确保具备回收再利用技术和回收效率的情况下,尽量购买容积大、材质面积小(比如2升左右)的PET塑料瓶装饮料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
看网络视频可能会增加碳足迹
在线看视频居然会造成相当大的碳排放?这好像超出不少人的认知,主要是因为尽管视频本身并不是排放源,但网友们使用的电子设备,播放视频的互联网公司和云端服务器等各种用于播放和储存视频的设备耗电量还是很大的。
据美国Mozilla基金会发布《2018年全球网络健检报告》(Internet Health Report)指出,网络数据中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2%,其碳排量几乎与疫情暴发之前的航空产业相当。数据中心占数字生态系统统所有消能耗源高达50%,个人设备使用占34%,负责制造这些设备的产业占16%。
而且数字科技越是进步的地区,数字碳足迹就越可观,跟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产生了极大的悬殊。以印度为例,印度人平均碳排放量非常低,一位印度人一年制造的碳足迹平均为1.5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相比之下,光是3位台北都会区的上班族一年收发邮件的数字碳足迹,就已经超过一位印度人一整年所有行为的碳足迹,其影响程度的严重性,远出乎一般人的认知。
所以在线视频的碳足迹主要取决于其背后的设备用电方式。如果设备使用的是绿色电力,那么在线视频产生的电力就不会造成过多的碳排放。那么作为视频网站使用者,我们并不是不能看视频,而是要积极呼吁互联网公司尽快采购“绿电”,这样才能方便大家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地观看视频。
便宜的快时尚服装污染更大
快时尚服装的特点是价格低、跟潮流、更新快,过去几十年,购买快时尚服装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因为价格不高,所以经常更换,这也给环境增加了负担,带来了很大的浪费和污染排放问题。
据媒体2021年初统计,当时全球的成衣产量已经比2000年时翻了一番,达到了每人每年13公斤的高水平。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可持续时尚论坛和倡导组织的相关数据,时装业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10%,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到2030年,这一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达到每年27~28亿吨,近乎于2.3亿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服装在生产过程中还会消耗大量淡水与耕地资源,每吨染色的织物最少需要200吨的淡水,每年產生逾9200万吨废料,并向海洋泄入大量微塑料。服装生产环节中所使用的各类化学物质也会对水质、土质和人体造成严重威胁。最后当这些衣物被使用者废弃后,超过85%会被填埋或者焚烧处理,而这85%的服装足以填满整个悉尼海港。如不焚烧,在它们缓慢的分解过程中还会释放出甲烷气体,整个分解过程将持续超过200年的时间。
所以对于注重环境问题的消费者来说,在购买时应尽量选择款式经典、质量过硬的服装,尽量减少服装的淘汰频次,少买一件衣服,或者一件衣服多穿几次,对环境都会产生积极贡献。消费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多考虑由可再生材料制作的服装,这也可以间接敦促原有的快时尚品牌加速绿色转型。
远道而来的商品更耗能
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轻松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空运产品,比如肉类、蔬菜、水果、鲜花等等。这些商品往往都是些价格昂贵的进口高端产品,无论是名称还是产地,听起来都会让人觉得非常高级。
但是如果仔细考量,它们经历的这种运输方式,让人付出的成本不仅是更多的钞票,还包括更大的环境代价,这种高级也就没有看起来那么“香”了。
根据牛津大学的一项数据显示,航空运输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5%以上,这还仅包括飞行本身,如果加上机场相关基础设施等其他因素,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倍。
如果不是过度追求远距离或者高效率,尽量选择本地产品,那就可以更多地借助铁路和公路运输。据测算,铁路运输与空运相比,碳排放减少90%,成本也可以节省75%。
由于空运商品中有不少都需要全程冷链,商品下飞机后,还需要通过各种带冷冻功能的交通运输工具进行派送,它们都会额外消耗汽油。所以可想而知,即便是一束看起来清新自然、充满芬芳的空运玫瑰,向环境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是变相成倍增加的。
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消费者还是尽量选择本地生产的产品,减少运输距离和保鲜难度。每当想到买一份本地青菜,可能都是在为保护地球环境做着贡献,自豪感是不是就会油然而生?
电子阅读不一定更低碳
如果问起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更环保?可能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那肯定是电子书了,而实际上却并不一定。
纸质书需要砍伐木材、装订材料和油墨印刷,每本书的碳足迹根据不同制作方式可能为250克至1000克,但纸质书更方便回收;电子书使用的电子阅读器需要电子元件、塑料外壳和电力,整个产品轨迹中会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为150公斤。再加上阅读频次、设备型号、使用寿命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增加更多的碳排放。
所以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进行简单归纳后,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相对性的结论:在阅读数量较低时,纸质书的碳足迹更低;而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子书的碳足迹就更低了。至于这个临界点在哪里,根据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消费者能够保证自己至少使用电子书阅读器超过33本篇幅在360页以上的作品,那么电子阅读器的碳足迹就会小于同等量级的纸质书。
反过来说,如果你并不十分热衷阅读,看书只是偶尔为之,那还不如直接买二手书读,看完后再继续卖掉或者捐赠给公共阅读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个人碳排放,还能节省不少花销。
你了解“碳足迹”吗?
“碳足迹”指的是一项活动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就是从一个产品的(或一项活动所涉及的)原物料开采与制造、组装、运输,一直到使用及废弃处理或回收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要列入碳足迹的计算。换言之,碳足迹不只是直接从烟囱排放出来的污染,而是从消费端出发,去概算整体涉及的碳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