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和笔名考

2022-07-11 03:06封越健
关键词:笔名

封越健

陶孟和笔名考

封越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陶孟和是现代著名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五四”前后至1930年代思想舆论界的重要成员,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经济、国内国际政治、心理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等领域。考证陶孟和的笔名“明生”“AB”“梦和”,以及陶孟和以此三个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并考辨一些工具书中关于陶孟和笔名的错误,这对于研究陶孟和以及相关报刊和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都是不可缺少的。

陶孟和;笔名;“明生”;“AB”;“梦和”

陶孟和(1888-1960)①原名履恭,字孟和,后以字行,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1906年陶孟和从天津南开学校第一届师范毕业,即至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1910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科学学士(经济学)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任历史地理学部教务主任兼预科哲学教授。1914年转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哲学系、政治学系主任,多次担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议员并担任教务长。1926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成立社会调查部,1929年7月改组为社会调查所。1934年7月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之名,1945年改名为社会研究所。陶孟和长期担任社会调查部(所)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成绩斐然,培养了王子建、汤象龙、梁方仲、吴半农、千家驹、巫宝三、郑友揆、杨西孟、张培刚、严中平等一批学术名家,产生了很多在学术史上名垂青史的论著,这两家研究所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②。1948年,陶孟和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9月,陶孟和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0月,陶孟和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社会研究所所长,1952年辞去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还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联络局局长、图书馆馆长、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以及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60年4月,陶孟和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医治无效,于4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公祭。

1912年陶孟和在留英期间与同学梁宇皋(Y. K. Leong)合著(《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1915年由伦敦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1923年再版,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社会学著作。回国后,陶孟和极力倡导社会调查,1930年10月出版《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平:社会调查所),为国内首次采用记账法开展生活费调查的专著;出版发表了多种社会学论著,包括《社会与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4月)、《社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0月)、《中国劳工生活程度》(上海: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8月)、《中国社会之研究》(重庆: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1944年2月)、《公民教育》(美国D.Sneedden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7月)、《社会进化史》(德国F.Müller-Lyer著,与沈怡、梁纶才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8月)等著译。陶孟和也是“五四”前后至1930年代思想舆论界的重要成员,参与编辑《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新青年》《努力周报》《新教育》《社会学刊》及英文杂志(《中国社会与政治学报》),是“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胡适派学人”的重要成员。这一时期陶孟和发表文章290篇左右,是《新青年》《努力周报》《每周评论》《独立评论》《太平洋》《现代评论》的核心成员或重要撰稿人,其文章另散见于《东方杂志》《新教育》《国闻周报》《观察》《世纪评论》《晨报副刊》《益世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民国日报》等。虽然陶孟和对现实政治的参与程度不及胡适等人,但作为著名知识分子,他也受到政界重视。1932年国民政府召开“国难会议”,聘请“富有学识经验资望之士”担任会员,陶孟和在开幕式上作为会员代表致词。1932年11月蒋介石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自任委员长,陶孟和被聘为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集各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在庐山举行谈话会,听取各方对抗日救国的意见,陶孟和亦应邀参加。抗战期间,陶孟和被选为第一至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作为有大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是为当时的人所钦佩,也是应该为后世的人所纪念的。”[1]24

近来,社会学界已经公认陶孟和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有关民国时期教育史、政治学史、思想文化史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派”学人等方面的研究都会涉及到陶孟和,其著译《孟和文存》《北平生活费之分析》《社会与教育》、、《社会进化史》已经几次重版。但总体来说,对陶孟和的研究与他生前的地位和声名很不相称,陶孟和一生事迹还不很清楚③,他的文章也没有得到系统整理,还有很多佚文未得到搜集。

陶孟和创办的社会调查部(所)和长期担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庆祝建所90周年,所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编辑出版《经济所人文库》,其中《陶孟和集》由笔者选编,收录陶孟和文章49篇34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这是1925年《孟和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6月)出版后陶孟和散篇文章的首次结集。选编过程中,注意到陶孟和的笔名。本文结合前人研究,进一步考辨陶孟和的笔名及其用笔名发表的文章。

利用各种索引、数据库,制作了陶孟和著译编年目录,其中散篇文章380余篇。根据这个目录可知,其署名在1920年以前以本名陶履恭为主,亦有用陶孟和、孟和者,此后不再使用本名陶履恭,而以陶孟和或孟和署名。在《现代评论》“时事短评”栏目有署名“和”的两则短评《波斯的革命》《清华学校的风潮》。此栏目为现代评论派成员撰写,成员姓名中有“和”字者仅有陶孟和一人,故此两篇短则当亦是陶孟和所作,“和”即是陶孟和之简写④。除了这些本名、表字及其简写外,陶孟和也有笔名。就笔者所见,有四部工具书列出了陶孟和的笔名或别名。最早是张静如、肖甡、姜华宣编著《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孟和”“孟如”两条均对应陶孟和,“陶孟和”条下列出“履恭”“孟和”两个笔名别名,“履恭”条对应陶孟和[2]335,412,497。徐迺翔、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陶孟和”条下列出“原名:陶履恭。字:孟和”,笔名有:孟和、陶履恭、陶孟和[3]579。周家珍编著《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陶孟和”条列出“原名:陶履恭”“字:孟和”“笔名:履恭”[4]756。朱宝樑编著《20世纪中文著作者笔名录》(修订版)误将“陶孟和”作为本名,笔名列出“履恭、孟和、陶履恭”⑤。这些工具书所列举的“笔名”乃是广义的笔名,如《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使用说明”所说:“笔名(包括原名、曾用名、字、号)。”一般来说,笔名不包括作者本名或其表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笔名为“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5]67,许力以主编《中国出版百科全书》更为明确,将“笔名”定义为“作者发表作品时不用真实姓名而用的化名”[6]305。因此,严格说来,孟和、履恭都不是陶孟和的笔名。而且,已经有人指出,陶孟和以“履恭”署名“均冠姓”[7]1087。按照笔者检索的陶孟和论著目录,也证实陶孟和文章著作未有不冠姓单独署名“履恭”者。

至于张静如、肖甡、姜华宣编著《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所列陶孟和另一笔名别名“孟如”,实非陶孟和。现在查知唯一署名“陶孟如”的文章是1933年《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发表的《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系陶孟和所作⑥,还有一些研究者不明其为陶孟和,仍写作陶孟如⑦。但其署名“陶孟如”当系排印错误,此期杂志“编辑后记”云:“本期材料较多,而有些文稿,又寄到得很迟,不得不赶排赶印,因此,缺乏充分的校对时间,错字不免稍多。”《申报》1933年7月1日、5日刊登该期《申报月刊》广告,目录中《中国现代化问题》一文作者署名即是陶孟和,而非陶孟如。另有不冠陶姓单署“孟如”者,实为新闻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的笔名。金仲华(1907-1968)系浙江桐乡人,1930年以后曾参与编辑或主编《妇女杂志》《东方杂志》《中学生》《世界知识》等多种报刊,发表大量有关妇女问题和国际问题评论,以及主张抗日救国、宣传反法西斯的文章,很多署名“孟如”,结集为《妇女问题》《妇女谈薮》《妇女问题的各方面》《太平洋巡礼》《国际情势与中国》《一九三八年的世界》《从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一九四四年的世界》等。

2009年杨琥发表《〈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索解》,考证《每周评论》上“欧游记者特别通讯”作者“明生”即陶孟和之笔名[8]。这一考证可谓不易之论。需要补充的是,“欧游记者特别通讯”第17篇《美国新教育思潮》,署名并非“明生”而是“明星”,应同是陶孟和所作。“明星”一名估计为排印之误,不太可能是陶孟和的另一个笔名。除《每周评论》外,陶孟和还在其他报刊以“明生”笔名发表文章。

《独立评论》曾有“明生”发表《双周闲谈》6篇,分刊于第122、124、126、129、131、133号。已经有学者指出其作者“明生”即是陶孟和。较早的是1969年美国学者夏绿蒂·弗思在撰写《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时,在一个注释中提及“陶孟和著《双周闲谈》,《独立评论》第133号”⑧,而此文原署名为“明生”,可见夏绿蒂·弗思认为《双周闲谈》作者“明生”即是陶孟和,不过其书中没有出现“明生”的笔名。智效民2008年发表《民主还是专制:这是个问题》一文,则明确指出,在《独立评论》第133号上,“陶孟和以明生为笔名发表《双周闲谈》参与讨论”⑨。夏绿蒂·弗思和智效民都没有说明他们的依据,但他们应该都是根据丁文江《再论民治与独裁》一文⑩,此文开头谈到他的《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载《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12月18日)一文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其中列举“陶孟和先生的《民治与独裁》(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一期)和《双周闲谈》(独立评论一三三号)”。丁文江是《独立评论》创办社员和主要撰稿人,与胡适、陶孟和均是好友,这一说法是《双周闲谈》作者“明生”即陶孟和笔名的确凿证据。2011年暴玉谨的硕士论文根据陶孟和致胡适的一封信函提出了另一根据:“我对于独立评论,太不尽职了,惭愧的狠。现在立志每两星期写一点零碎……我想用‘两周闲谈’或‘闲谈’的题目,不署本名,说话可以不受拘束,也可以遮羞。”《独立评论》从第5卷122号开始开设“双周闲谈”专栏,署名“明生”。胡适在第122号《编辑后记》里说:“‘明生’先生是我们最敬爱的一个朋友,他最爱读书,又喜欢闲谈。现在他开始给‘独立’做一些读书的闲谈,准备每两周写一段,所以题为‘双周闲谈’。”将陶孟和致胡适函与胡适《编辑后记》对照,可以认定《独立评论》上《双周闲谈》的作者“明生”即是陶孟和。王天根判断《独立评论》之《双周闲谈》作者“明生”为陶孟和,则根据杨琥《〈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索解》[9]439。这一理由颇为牵强。《每周评论》的“明生”是陶孟和,其他报刊的“明生”未必也是陶孟和。笔者检索到民国时期25家期刊和27家报纸上署名“明生”文章84篇,经多方考查,可以认定均非陶孟和之作。但《独立评论》第238号《会考的检讨》的作者“明生”当亦是陶孟和。同一家报刊上不同作者用同样笔名的情况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显然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期胡适《编辑后记》说:“明生先生是一个社会科学家”,亦与陶孟和的身份相符。

《现代评论》上亦有署名“明生”者发表过5篇文章,其中3篇《明生杂谈》(分载第1卷第20期、第2卷第34期、第5卷第126期),另发表《柠檬》《元代的红枪会》两文(分载第5卷第121期、第7卷第158期)。《大公报》1936年7月17日“史地周刊”第94期发表署名高平的《元代福建红枪会始末记》一文,7月31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96期刊出“本刊启事”:“前九十四期所登高平君《元代福建红枪会始末记》一文,乃无锡县图书馆范慕先君来稿。兹据陶孟和先生来函云,乃完全抄袭其旧作《元代的红枪会》(署名明生,见《现代评论》第七卷第一五八期),一字未改。”据此可证,《现代评论》的“明生”也是陶孟和笔名。一个多月后陶孟和在《独立评论》第214号(1936年8月16日出版)发表《伪造与抄袭》(署名孟和)一文,应该是就这件事有感而发:“我最近曾遇见这样一桩事情。一篇在十几年前用别名发表的旧作,最近被一位抄袭家,一字未改,投登在有名日报的一种副刊上。”

《大公报》(天津版)1929年6月29日、7月27日“社会研究月刊”第三、四期发表“明生”《中国智识阶级失业问题》一文。“社会研究月刊”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所办,陶孟和时任该部专任秘书(负责人)。据《益世报》(天津版)1930年3月11日报道,陶孟和昨日(3月10日)在北京大学纪念周发表题为《智识阶级与失业问题》的演讲,有些内容见于该文,如关于科举出身、受过中等以上教育者、受过其他学校等教育者、归国留学生四类“智识阶级”总计150万人,为该文第二部分“中国智识阶级的供给”的内容,其失业原因大致见于该文第五部分“失业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公报》(天津版)该文作者“明生”无疑也是陶孟和。

除“明生”以外,陶孟和还用过“AB”“梦和”两个笔名。

陶孟和自编《孟和文存》收入《中国的人民的分析》《士的阶级的厄运》《新贫民》3篇文章,笔者在编制陶孟和著译编年目录时检索到这三篇文章最初分别刊于《努力周报》第68、69、70期(出版于1923年9月2日、9月9日、9月16日),经核对,《孟和文存》的文字与《努力周报》基本一致,仅有个别文字改动。《努力周报》上的署名,《中国的人民的分析》印为“AB”,另两篇印为“A. B. ”,而《〈努力〉的索引》上三篇文章署名均印为“AB”。因此,可以确认“AB”亦是陶孟和的笔名。

《孟和文存》收录《政府》一文,笔者最初以篇题《政府》检索,几个民国期刊数据库中均未能检索到此文。后在“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若干关键词检索,发现发表在《太平洋》第1卷第4号(1917年6月15日出版)之《有形之政府及无形之政府》即是此文,收入《孟和文存》时题目改为《政府》,另加副标题“广义的与狭义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删去原文两段文字,一是文章开头论述研究政治首先应当明确定义191字,二是第二部分“有形之政府及无形之政府”开头一段159字(关于抽象名词真义潜晦费解,必须阐解详明理会真确,乃能获政治学之三昧),其余文字略有改动,但主要部分仍保持《太平洋》杂志刊出时的内容。《太平洋》杂志刊出《有形之政府及无形之政府》一文时,目录和正文署名均为“梦和”,由此可知“梦和”为陶孟和之笔名。《新教育》第1卷第5期(1919年6月出版)刊出《欧美教育界新消息种种》一文,目录和正文亦署名为“梦和”。《新教育》第2卷第1期(1919年9月出版)陶履恭《德意志战时之教育改革》一文前有该刊“记者志”:“陶先生自欧美调查教育回来,途次以是文见寄,以享读者,谅为读者所欢迎。前号之《欧美教育界新消息种种》亦先生所作;孟和先生别号也。”可见《欧美教育界新消息种种》作者“梦和”亦是陶孟和。

暴玉谨硕士论文《陶孟和的早期活动及思想研究(1887-1926)》附录(二)陶孟和发表于各报刊上的主要文章,《努力周报》之下列出了《中国的人民的分析》《士的阶级的厄运》《新贫民》,《太平洋》之下列出了《有形之政府及无形之政府》,《新教育》之下列出了《欧美教育界新消息种种》[10]53,但没有说明其笔名“AB”和“梦和”。

综上,就目前所知,陶孟和有“明生”“AB”“梦和”三个笔名,以“明生”发表文章37篇,其中《每周评论》24篇(含1篇署名“明星”者),《独立评论》7篇,《现代评论》5篇,《大公报》(天津版)1篇;以“AB”在《努力周报》发表3篇,以“梦和”在《太平洋》《新教育》各发表1篇。

陶孟和在民国时期使用过“明生”“AB”“梦和”笔名,现在许多学者对此已经不了解,因此在论著中产生了一些错误。例如《独立评论》第133号上《双周闲谈》的“明生”,顾昕《民主思想的贫瘠土壤——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一文,谷小水的论文[11]和专著[12]257,沈毅的专著[13]218,221,易明的博士学位论文《1930年代民主与独裁论争的革命义考察》等[14]52-54,115,或仅写作“明生”,或将“明生”与陶孟和并列。黄波粼引《独立评论》第238号上明生《会考的检讨》一文[15]177-178,亦不明“明生”即陶孟和。又如《独立评论》上陶孟和共发表12篇,其中以“陶孟和”或“孟和”署名5篇,以“明生”署名7篇。《独立评论》的主要撰稿人,陈仪深定为发表10篇以上[16]11-12,60,张太原定为发表9篇以上。《独立评论》的主要撰稿人和作者人数,章清完全引用了陈仪深的统计[17]122-125。由于陈仪深、张太原、章清都不了解“明生”是陶孟和的笔名,因而没有将陶孟和列入主要撰稿人,对于《独立评论》主要撰稿人、作者人数的统计也就产生差错。智效民说陶孟和在《努力周报》只写过《心理上的革命准备》《怎样解决中国的问题》2篇文章,不清楚陶孟和还以“AB”笔名发表过3篇文章。沈毅《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附录一“《努力周报》作者与篇目”也没有将署名“AB”的《中国的人民的分析》《士的阶级的厄运》《新贫民》3篇归于陶孟和名下[18]200,205。《新教育》上陶孟和发表文章5篇,其中1篇以笔名“梦和”署名。周晔统计《新教育》作者共378位,主要作者31位(发表文章5篇以上),因不明“梦和”为陶孟和笔名,主要作者漏列了陶孟和[19],作者总人数和主要作者人数也就出现差错。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陶孟和的笔名及以笔名发表的文章未得到确凿的考证。由此可见,考证不同报刊上“明生”“AB”“梦和”的作者本名,无论是对于研究各报刊,研究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还是研究陶孟和,都是不可缺少的。

①陶孟和出生年份,现在的论著有1887年、1888年、1889年不同说法,本文采用1994年陶孟和子女在北京万安公墓为他所立墓碑的说法。

②关于陶孟和主持社会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成就,参见:严仁赓《回忆陶孟和先生》、千家驹《陶孟和与社会调查所》、王子建《陶孟和怎样主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郑友揆《高尚的品德 开阔的胸襟——忆陶孟和先生的业绩》、杨西孟《追求真理 不断前进》、吴铎《春风化雨十一年》、许杰等《关于陶孟和先生》,均载全国政协文史研究资料委员会编《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巫宝三《纪念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经济研究事业的开拓者陶孟和先生》,《近代中国》第5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收入巫宝三《经济问题与经济思想史论文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362页。

③除一些回忆文章和工具书外,陶孟和的传记现在仅有如下几种:彭泽益《陶孟和传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5-346页,又载《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年第5期,第58页;白国应《陶孟和》,余志华主编《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163页;余上飚《陶孟和》,熊尚厚、严如平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9-363页(此书后改版为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陶孟和传内容无改动,见第3 511-3 514页);吴效马《陶孟和学案》,张岂之主编,麻天祥本卷主编《民国学案》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477页;张绍祖《中国社会学的鼻祖陶孟和》,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二大学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21-368页;王砚峰《陶孟和》,张卓元、厉以宁、吴敬琏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页。这些传记均十分简略,且多详于1949年前而略于1949年后。

④分载《现代评论》第2卷第38期(1925年11月7日出版)、第3卷第62期(1926年2月13日出版)。《现代评论》“时事短评”由现代评论派成员撰写,撰稿人署名一般以名或号中的一个字代替,多者发表数十则乃至超过100则,陈西滢、丁西林、陶孟和只发表过一两则短评,参见:颜浩《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34页。此两则短评作者“和”当即陶孟和。

⑤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Tao,Lü gong陶履恭”条及“TAO,MENG HE陶孟和(1887-1960)”条,第1 195页。该书“使用说明”第三条“作者本名之拼音全用大写字母,汉字用楷书印刷,并附生卒年代”;第四条“作者笔名之拼音除开头字母用大写外,余均用小写字母,汉字用宋体细字印刷”;第六条“各作者在笔名均列于其本名之下;其每一笔名别出时也附注该作者之本名”。

⑥参见:孙宏云《中国“现代化”观念溯源——〈申报月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侯风云、刘孟信《1933年〈申报月刊〉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述评》,王智、郭德宏主编《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384页。

⑦参见:杨林书《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探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张树军《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付邦红《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以中央研究院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⑧夏绿蒂·弗思《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丁子霖、蒋毅坚、杨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原书为哈佛大学1970年版,书前“作者的话”写于1969年5月。

⑨载《书屋》2008年第1期。同样内容又见:智效民《八十年前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炎黄春秋》2016年第7期,收入智效民《民国旧梦》,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⑩载《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1月20日,《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1月27日出版)转载。

⑪ 暴玉谨《陶孟和的早期活动及思想研究(1887-1926)》,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第14页注5。陶孟和致胡适函见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36册第330页。暴玉谨引文有误字,并缺漏册数,页码误为第303页。

⑫ 《现代评论》1926第一年周年纪念增刊。鲁迅《有趣的消息》一文也谈到:“还有更可怕的,是我们风闻二○二五年一到,陶孟和教授要发表一部著作。”《国民新报副刊》第42号(1916年1月19日出版),收入《华盖集续编》。

⑬ 原刊于《知识分子》1992年春季号,收入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382页、第404页注释48。该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重版,改题为《现代中国思想史论》,顾昕一文对“明生”仍未指出原名,见第454、469页注48。

⑭ 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5-56页。张太原此书改题为《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内容无修改补充,陶孟和仍未列为主要撰稿人,第32-33页。

⑮ 《陶孟和: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学术界》2002年第5期,收入智效民《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智效民《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文史月刊》2015年第10期。

[1] 刘培育. 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M]. 增补本.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2] 张静如, 肖甡, 姜华宣. 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3] 徐迺翔, 钦鸿. 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4] 周家珍.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6] 许力以. 中国出版百科全书[M]. 北京: 书海出版社, 1997.

[7] 陈玉堂.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M]. 全编合订本.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8] 杨琥. 《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索解[J]. 历史研究, 2009(3): 171-180.

[9] 王天根. 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重构的传媒镜像(1915-1937)[M].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

[10]暴玉谨. 陶孟和的早期活动及思想研究(1887-1926)[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1.

[11]谷小水. 丁文江与独裁民主论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93-97.

[12]谷小水. “少数人”的责任——丁文江的思想与实践[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13]沈毅. 《独立评论》研究[M]. 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8.

[14]易明. 1930年代民主与独裁论争的革命义考察[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15]黄波粼. 言人人殊、殊途同归: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思想[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16]陈仪深. 《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M].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9.

[17]章清. “胡适派学人”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M]. 全新修订本.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18]沈毅. 论政与启蒙: 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19]周晔. 《新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1): 87-92.

Probing into Tao Menghe’s Pseudonyms

FENG Yue-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Tao Menghe is a modern famous intellectual, the founder of China’s sociology discipline and an important member in the circles of idealogy around 1930s. His works are prolific involving society, education, history, culture, economy, internal & external politics, psychology, journalism and library sci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ao Menghe’s pseudonyms “Mingsheng”, “AB” and “Menghe”, and his articles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under these three pseudonyms. It also points out the mistakes about Tao Menghe's pseudonyms in some reference books. The study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study of both Tao Menghe and variou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ao Menghe, pseudonym, Mingsheng, AB, Menghe

2022-03-2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经济所学术发展史研究”

封越健(1965-),男,浙江绍兴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学发展史。E-mail: fengyj@cass.org.cn

K061

A

1001 - 5124(2022)04 - 0106 - 07

(责任编辑 周 芬)

猜你喜欢
笔名
笔名的尴尬与荣耀
闲话笔名
冰雪凝月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著名作家笔名趣谈
漫谈网络文学时代的笔名
《共产党》月刊作者、译者笔名考述
巴金笔名由来
马德伟书法作品选登
你看,你看,笔名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