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463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精神科疾病,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长、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多发病于中年及青壮年时期〔1〕。精神分裂症临床上多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联想障碍、思维空洞、意志力减退及情感障碍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功能严重退化,甚至有自杀倾向,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2〕。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与神经发育障碍、营养因素、神经细胞膜、神经递质紊乱及免疫系统障碍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急性期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经过合理治疗可使患者躯体逐渐康复,但在预防精神疾病复发、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效果不佳〔3〕。因此,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及现实意义。研究表明〔4〕,积极心理学理论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按照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研究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18~45岁,平均(29.63±3.0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7例;病程5个月~8年,平均(3.23±1.05)年。参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18~46岁,平均(29.68±3.1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5例;病程6个月~8年,平均(3.25±1.06)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具备正常交流能力者;③家属签订同意书者;④病情处于恢复期;⑤自愿参与该课题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者;②服用精神类药物者;③存在严重智力障碍者;④语言沟通障碍者;⑤不配合研究者。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宣教,为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定期组织患者看电视、下棋转移患者注意力;服药期间,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告知其药物禁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模式。成立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小组,由心理科主任护师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1名、护士长1名及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6名组成干预小组,实施护理干预前由心理科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知识、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药物用法用量、服药注意事项及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的运用等;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基本护理、资料收集,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数据库,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主要由责任护士实施,具体措施见表1。
表1 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方案
①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 HEIQ)〔5〕对两组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比较,该问卷从克服苦难、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学习成长及人际关系6个指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HEIQ包括20 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积极心理品质越高。②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6〕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病程度进行比较,该量表从思维障碍、焦虑犹豫、缺乏活力、敌对猜疑4个指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BPRS包括15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制,总分为90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精神病程度越严重。③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7〕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比较,该量表共包括10个题目,每个题目分别以无缺陷、有缺陷、有严重缺陷对患者答题进行评价,相应得分为0分、1分、2分,该量表得分为0~20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积极心理品质情况(分,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病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病程度情况(分,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情况(分,
精神分裂症是以情感、思维、感知、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性格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8〕。精神分裂症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患者多次发病后病情会不断加重,导致患者精神衰退及精神终身残疾,失去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9〕。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采用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患者坚持合理治疗躯体可逐渐康复〔10〕。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间常伴有严重的悲观、抑郁、焦虑、自卑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预后〔11〕。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使患者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表明〔12〕,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三大研究领域〔13〕。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已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及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科,其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们潜在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人们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实现自我幸福感〔14-15〕。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一门新型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是以人类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及勇气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其心理问题,该理论强调不仅要注重人类损伤、痛苦等身体上的感受,还要重视人类的优秀品质、幸福、希望等心理积极方面的科学研究,帮助人们从容应对疾病带来的身体上及心理上的困扰〔16〕。研究表明〔17〕,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有助于帮助患者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纠正患者心理缺陷,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可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内心需求,为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认识自我主题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宣教及一对一心理疏导,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及健康行为;领悟人生主题中,通过教会患者情绪管理方法,鼓励患者书写人生方面的文章,可提高患者自我情绪管理调节能力,激发患者正能量,使患者感悟到人生真谛;感受亲情主题中,通过鼓励患者与家属积极互动,使得患者感受家庭温暖及亲人关爱;重建希望主题中,通过观看关于励志题材的视频、文章,可引导患者重新树立生活希望及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显著优于参照组,精神病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社会功能显著优于参照组。表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社会功能,促进患者精神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显著提升患者积极心理品质,改善患者精神病程度,提高其社会功能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