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红
(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被译为成果导向或者基于产出的教育教学理念。于1981年最早由William Spady提出,先是在美国,后来逐渐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流行,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教育理念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输出为导向,以反向设计为原则,鼓励学生利用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来实现产出目标,并通过形成性评价反馈学习效果,进而促进教与学。目前,OBE教学理念已被公认为追求卓越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将其引入法律英语课程改革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卓越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是新时代法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
目前,学术界对于法律英语的定位不是很明确。普遍观点认为法律英语是基于法律和英语语言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屈文生认为法律英语课是基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需求而主要面向未来的法律服务业和语言服务业从业者开设的一类“知识加技能”型课程。周长军、石莹认为法律英语教学一般是由教师讲授“以普通法国家的英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服务于涉外法律工作的语言变体”。无论何种观点对于法律英语的教学内容都涉及以下几点:(1)语言学习策略。法律英语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法律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语言学习策略。在OBE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步骤,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完成学习进度,最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并在应用中得到反馈,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2)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法律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在社会文化情景中要恰当地使用语言,掌握普通法系国家语言的语义特征并能进行日常交际;另一方面在掌握目标语言知识的情况下,在特定的不同场合,如订立合同、法庭审判等采用适合的交际策略。(3)跨文化能力。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法律英语教学离不开与普通法系国家有关的文化教学。普通法系国家的历史传统、教育制度、司法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中外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高校的法律英语教学逐渐进入了探索与多元化发展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法律英语教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科学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各部门已经颁发的文件中对法律英语教学作为ESP的地位都进行了肯定,但未在文件中明确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指导。第二,缺乏权威的统编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法律英语课程,导致各个高校使用的法律英语教材也参差不齐。各种教材之间没有关联,缺乏阶梯性。此外,部分教材的教学对象层次区分不明确,教材时效性差,教学内容和案例过于陈旧。第三,法律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由于教学大纲缺失,致使法律英语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出现教学重点不清晰和不突出的问题,加之法学必修课和英语必修课的同时开放,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律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第四,缺乏适宜的教学方法。虽然许多学术会议都对法律英语教学和测试进行了多方探讨,但是对于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未来发展规划等并没有官方文件,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目前的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将法律教学与英语教学相隔离的状况,教师要么采用普通英语课的方式讲授单词和课文,要么按照法律专业课的方法讲解法律知识,没能把英语语言知识与法律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第五,缺乏高端师资队伍。目前,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也对法律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高校中讲授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师或者是英语专业教师兼任,他们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质,但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或者是法律专业的教师兼任,法律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但英语水平又受到一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律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法律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目前的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12年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2016年通过的《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标准。卓越法律人才应该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法律规则,并且具有能够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提高法律英语教学是国家对外发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战略需要。此外,目前涉外法律事务增长迅猛,而法律英语人才数量和质量均不足,导致法律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法律英语教学改革契合法治社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基于社会需求和语言需求的法律英语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应以OBE理念为指导,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实践能力。
要提高法律英语教学就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法律英语教学体系,提高教学体系的针对性。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材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而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法律英语,避免产生认知偏差,确保教材的选择和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应加大探索力度,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对法律英语具有较深理解的教师及专家团队,编撰统一的教学大纲,确保法律英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其次,应提升教材质量。由于法律英语教学缺乏科学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以至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体例不一,教学内容和难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出现教材和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之间脱节的情况。因此,教材编写者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法律英语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内容难度等因素,从而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最后,优化课程设置。OBE理念下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可采用板块式教学,大致包括三个板块,即语言基础板块、法律英语知识运用板块和法律英语实践应用板块。语言基础板块主要开设一些基础课程,如口语、阅读、听力、文化等系列课程,系统讲授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法律术语和一些专业用词等;法律英语知识运用板块主要包括写作、翻译等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或者翻译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文撰写法庭辩论书、案件起诉书以及各类法律英语应用文书等;法律英语实践应用板块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案例式”教学、对律政电影进行讨论、分析,以及师生合作开展模拟法庭等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OBE理念指导教学,教师必须首先转变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参与型学习的比例,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产出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一是混合式教学。法律英语教师要积极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如使用学习通、U校园、雨课堂等。教师在课前可将相关的学习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自主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课堂时间则用于质疑、讨论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组织学生线下延伸性学习活动,如推荐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或者经典案例、要求学生观看律政影视剧,并撰写观后感或者读书报告、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二是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法律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法律英语教学内容,创建更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实施基于课堂教学、慕课教学、微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三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模拟实践法等。四是加强实践教学。法律英语教师要以建构主义和任务教学法为指导理念,积极创设一定的语言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应用的场合与机会。法律英语课程教师可开展各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法律英语演讲、话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律英语辩论赛、模拟法庭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提高英语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如到企业见习、撰写实践调查报告、参加各种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
作为ESP课程之一的法律英语,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人文性,因此,对于法律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法律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法律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这也是专门用于英语教师的职业必备条件。目前高校法律英语教师的资源有两种配置即英语教师和法律专业教师。两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英语教师英语语言学知识和理论较强,但法律专业知识却相对薄弱,对法律知识及原理讲授和解读比较欠缺。其次法律教师在讲解法律文体的语言特点、文体范式结构上有所欠缺。所以,应当根据语言类教师和法律专业类教师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针对各自薄弱环节精准培训、积极转型,帮助他们摆脱教学困境,加快弥补法律英语教师的缺位,提高法律英语师资力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对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语言能力提升培训,同时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高校可以鼓励英语教师去进修法学,或者鼓励法学教师去进修英语。(2)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法律英语界的教授、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法律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经验的传授。(3)各个高校还可以考虑聘任外资律所或者从中国的“红圈”律所选派从事涉外法律业务的律师给学生开设法律英语课程。
目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法律英语专业的相关人才需求也在增加。拥有法律英语实践能力是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重要职业技能之一。以OBE理念指导法律英语教学,从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更新、思维培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对法律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是促进法律英语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快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而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