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费斯
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抽象的理论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影响了学习任务顺利完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提升学生三观培养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概论课程为例,从小故事的角度切入,注重选择中国故事的内容,以契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点为出发点,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讲好中国故事路径,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国故事 全局意识 思维导图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职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校立德树人,以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故事的主阵地。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怎么讲中国故事,如何引导学生在客观认知现状的同时增进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题中之义。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中国”限定了故事的发生地一定是在中国地域之内,或者故事的发展与中国有关,故事必须包含了中国的元素。而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求故事不能只是简单地被叙述,还要突出一个“好”字。通过刻画让故事跃然纸上,展现故事中所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等,以达到凝心聚力、增加学生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而言,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何更好地让理论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是高职思政课所需解决的问题。现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都在受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概论课相对于其他思政课,理论性更强,而以中国故事为突破,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中国故事具有生动性、真实性等特点,将故事线索融入教学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点与故事线索的融入,从而实现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概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趣味性、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出发,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突破,在培养学生大局意识的同时,有效融合专业元素,保证思政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同向同行。
1.传播坚定的政治信仰
高职院校是传播坚定的政治信仰的重要阵地。概论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对于中国故事的选择也须以传播坚定的政治信仰为目标指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实现飞跃所演绎出来的精彩故事,不仅要好好总结,更要用心传播。
2.坚持向上向善价值观的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目标是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对大学生成长起到积极助推作用,激励学生向上向善。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概论课可以中国故事为引,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1 ]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好的中国故事讲给学生,弘扬新风正气。
三、概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将理论知识具象化。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内容,以中国故事为线索串联章节内容,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其中,深化学生拥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
1.故事叙述,营造学习氛围
根据模块内容设置相应情感体验场景,以“中国故事”串联到各个章节,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在概论课程中,关于中国故事的讲述并不缺乏,但通常更着眼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設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等宏观角度的描述。这类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且描述角度通常较为宏大、抽象,学生代入感不强,易导致高职学生对概论课程内容产生疏离感。因此,在故事的选择上除了关注宏观角度,也应从微观角度入手,在单纯的理论叙述中加入生活情境感。例如在“五位一体”的实践中,考虑到高职学生对“三去一降一补”等经济方面知识的较难理解,单纯通过理论讲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选择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奶茶店切入,引发学生兴趣。以虚拟人物作为情境人物,通过帮助虚拟人物奶茶店创业的闯关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推导理论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能够勇于承担游戏失败,从头再来的责任;也培养学生不骄不躁,三思而后行的品行。避免出现简单照本宣科、纯说教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弊端,让学生在无意识当中养成全局意识,培养底线思维。
2.主题讨论,深化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故事中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概论课中,面对偏理论性知识讲解时,教师是发动者,教师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和加工中国故事,在故事中设置问题链,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小组讨论结果,由教师进行归纳、提炼、总结,解决教学难点。通过主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抽丝剥茧分析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在生态文明一节的学习中,以长江经济带为切入口,选择长江流域三个具有代表性站点,分组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并推选小组代表分享成果。随后,通过“一滴长江水”的旅程将学生所收集资料串联起来,提炼分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略长江风采,在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也感受长江流域的历史人文底蕴,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怀。同时,开展相关志愿服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服务。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现如今的“5G时代”,高校学生有更丰富的图像、影视资源可选,能够便捷迅速地查找到各类资源,但资源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信息及取向仍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外合力。各类资源的出现让人目不暇接,质量却也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利用丰富的视频和动画素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开展H5游戏问答、网络虚拟展厅、网络互动等,既保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又丰富学生情境体验,增强情感认同。例如在讲解人民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观看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从视频中分析、总结出履职的基本原则、方法等。此外,在语言的选择上,要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中国故事。概论课的授课更是如此,面对“95”后、“00”后的學生,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要注意讲述的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弹幕形式和学生耳熟能详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网络通俗语言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来讲解抽象的理论和原理。
4.与专业融合,多种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机结合
思政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传授,传授方式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自觉、有目的地采用这两种不同特性的教育方式,主动将专业元素融入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例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专业层),寻找行业中(行业层)扭亏为盈的成功案例,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予以分析(应用层),以思维导图形式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在具体实践中有所“悟”,解决了学生在“为何学”“如何学”“学什么”“如何做”中的困惑,同时在实践计划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成才与社会价值,引导青年和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乘风破浪,开拓前进。
(本文系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GD2021162;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引领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E43。)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