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变革的应用型人才内涵式培养

2022-07-11 00:51王洪涛王斌吴俊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

王洪涛 王斌 吴俊升

[摘 要]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卓越的工程能力和专业的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大学应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把握分类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机遇,清晰人才培养定位,面向产业变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工程实践、知识应用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注重真实场景下的实践训练,从知识产出的角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养、提升情感价值,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式高质量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内涵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6-0065-04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发展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2]更加注重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迫切需要应用型大学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面向产业变革需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内涵式培养,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大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当前,应用型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真实的实践环境,教育教學的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3]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应用型大学应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情感价值上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式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与价值内核

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是卓越的工程能力和专业的职业素养。[4]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生产一线、适应产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知识更新能力、持续发展潜力、富于创新精神、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技能操作型人才:学术研究型人才重理论、重研究;技能操作型人才重生产、重操作;而应用型人才重创造、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清晰定位,是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是分类建设一流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核是工程能力。工程能力是解决复杂实际生产问题、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能力,包括:设计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工程能力需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锻炼养成,工程实践过程富于应用性、创造性、创新性及想象力,所以,工程实践在客观上必然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应用型大学应树立工程实践观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从学科设置、专业构建、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式高质量培养。

二、产业变革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素养需求

科技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科技向纵深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新专业如雨后春笋,新业态层出不穷,社会知识呈现出发展快、更新快、迭代快的新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客观上要求人才培养与时俱进,迫切需要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经济新产业对人才素养的新需求。

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素养需求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情感价值。这三个方面在当代具有新的内涵:一是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专业知识、数字技术,可对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综合、融合、转化,并能在实践锻炼中产生新知识、拓展新知识;二是在能力素养上,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能结合生产实际,整合新知识和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三是在情感价值上,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养需求,国际上倡导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j(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CBL(Case-based Learning, 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OBE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基于产出的教育)等基于教育科学的培养方法,均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国内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更对新工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应用型人才内涵式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一)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构建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5]显性知识是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如专业理论、技术工艺等;隐性知识是需要领悟、难于言传的知识,如思维感知、实践经验等。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细化为:技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隐性知识。[6]在当今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及创新思维。对于专业理论、技术工艺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学得”;对于实践经验、创新思维等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来“习得”。所以,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建客观上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需要“学习”与“练习”并重,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扎实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案例建设,落实实习实操等实践训练。

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原动力。[7]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根据产业实际需要,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协同,培养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例如,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5G移动通信、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世界领先,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迅猛发展、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客观上需要大批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服务与支撑,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提供强力支持。设立“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需要整合自动化、信息、机械、物流等多个专业,为区域企业的智能制造、工况检测、远程控制等提供技术支持。

再如,我国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无人机的应用与消费已初具规模,应用领域涉及地质调查、森林遥测、应急救援、城市管理、航拍娱乐、安全防卫等。社会对无人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正逐年扩大,需要整合航空、材料、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优势,设立“无人机应用”新工科专业,满足社会对无人机专业的人才需求。

当前,学科建设具有跨专业、多交叉、重应用的特点,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从学科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系统构建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工程实践平台,在企业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维护等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式培养。

2.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8]应用型教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在工程实践中建设应用型一流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在强调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的同时,注重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创新创造性,以真实工程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式、情景式、沉浸式教学,展现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过渡与衔接。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材料性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的五个主要环节:基本性能、工艺性能、服役性能、功能性能、性能测试,注重真实生产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开辟真实情景的现场课堂。用技术成果充实教学案例,建立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企业实训、毕业实习等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3.案例建设

案例教学是应用型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富含实际生产技术的情景化,高质量教学案例是隐性知识的重要来源。实施生产现场的案例教学、产教融合案例教学、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案例教学,能有效将学生带入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例如,用“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落实案例教学:从企业技改项目中提炼教学案例入课堂、从专业教学案例中还原生产技术入企业,落实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言传身教、现场指导,锻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凝练科学问题、解决技术难题、培养科学思维。在生产现场,实施“一名学生多名导师”,学生可以向生产人员学操作、向技术人员学工艺、向管理人员学习经营,培养“能干会干愿干”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例如,“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压力管道的在线实时智能检测系统”,提高了压力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从项目成果提取教学案例,讲授压力管道的制造、安装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锻炼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再如,“无人机应用”新工科专业,协同军事教育资源,开展军民融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无人机实际应用中提取教学案例、在无人机实际操作中学习飞控理论,突出应用技能训练。同时,选拔品学兼优的无人机专业学生建立预备役部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常态化训练,掌握无人机在安全防卫中的操控技能,锻炼钢铁意志,磨炼军事素养,锤炼战斗作风,为国防建设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的后备人才。

通过案例教学、实操训练,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针对性验证实验、个性化科研训练。以教師科研项目、企业横向专题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大赛等案例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拓宽专业视野,实现“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形成能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养培育

应用型人才的价值体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养集中表现为“学以致用”和“创新创造”。国际上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约翰·杜威,John Dewey)、PBL、PBL-proj、CBL、OBE等教育方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Learning),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学习、跨专业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国内倡导的深化产教融合、高水平产业学院建设等更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素养培育的重要举措。

1.深化产教融合,形成“育人用人”价值共同体,倡导“学以致用”

针对当前工程能力培养中工程实践环境缺乏、工程教育的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应用型大学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地方一流企业融合发展,协同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在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整合企业技术资源,共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与企业工程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合作,共同完成工程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实景、实操实练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生产中的技术经验与智慧,锻炼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可为企业培育满足企业需求的潜在员工,企业“育人用人”相统一,提高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为大学提供专项科研资金与奖学金,吸引学生到企业完成生产实训、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生产制造、工艺改进、技术开发等工作,为企业培养技能契合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

2.建设产业学院,“政校研企用”协同育人,锻炼“创新创造”

应用型大学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一流企业、产品用户等协同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发挥应用型大学“双师双能”型师资优势,承接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中形成合力,破解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诸多难题,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释放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落实大学服务于社会的内在职能。依托产业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锻炼师资队伍,提炼教学案例,提供实践实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技能专长,在先进材料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帮助解决工艺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产能转化,打通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实景化案例教学,拉长人才培养链条,完成“知识-应用-创新”系统训练,锻炼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的情感价值提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落实“三全育人”重要举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重思政教育,提升情感价值。新时代背景下新产业蓬勃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情感价值、职业理想呈现新特点。随着我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健康等新技术、新观念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生活、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取向。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提炼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弘扬时代楷模感人事迹,展现我国辉煌的科技成就,倡导奉献精神,端正学习动机,热爱专业职业,培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热爱创造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专业学习中通过理解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进而理解国情世情、党情民情,开阔视野理解社会与产业、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社会价值,主动投身专业学习和产业建设,逐步提高职业素养,遵守工程伦理,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

注重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及人文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开设劳动课,通过劳动实践,倡导崇尚劳动,树立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9]开设美育课,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感受工程实践中的艺术之美,升华对职业理想的精神追求,激发专业学习原动力,培育健全人格。

综上,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分类建设一流大学政策指引下,应用型大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应用型大学应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清晰办学定位,完善应用型人才内涵式培养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产业学院,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养、提升情感价值,培养适于产业变革的具有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5-3(2).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84.

[3]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4): 1-6.

[4]王洪濤,等.基于工程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5(6): 32-33.

[5]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M].徐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9.

[6]Michael Gibbons.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14.

[7]邱水平.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12-16.

[8]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4-9.

[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4-29(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项目化、项目教学化’教学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YDY-20212023);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tyjy2021001)、“应用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研究”(tyjy2021002);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材料性能”(YLKC201902)。

   作者简介:王洪涛(196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型金属复合材料;王斌(197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吴俊升(197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型防腐蚀功能材料。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
机械类硕士生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多科性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