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俊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初放的桃花、戏水的鸭子、河滩上的蒌蒿、芦苇的新芽组成了一幅早春美景图。苏轼在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中,通过描写春天的江景,抒发了对早春的礼赞之情。当然了,这时候最让人欣喜的还是江中的河豚。
春天是吃河豚的最佳时节。河豚又叫鲀( tun),因被捕获时会发出类似猪叫的声音,故名河豚(豚:泛指猪)。河豚味美的名声在两千年前就流传开来,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就有吃河豚的习俗了。宋代人吃河豚的兴致最高,甚至有人这样形容河豚肉: “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
虽然河豚肉质鲜美,但河豚的皮肤、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都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吃河豚,比如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便反对“搏死食河豚”。
梅尧臣曾去在饶州任职的好友范仲淹家做客,范仲淹邀请梅尧臣一同游庐山。酒宴上,一位来自江南的客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河豚的“美味”,当时范仲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不过梅尧臣认为,为了享用河豚这道美味,竞要冒生命危险,太不值得了。便赋诗一首,婉劝范仲淹不要冒险品尝河豚。这首诗,便是让梅尧臣名满天下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
欧阳修看见了梅尧臣的这首诗,非常欣赏,于是在他的著作《六一诗话》中进行了点评: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此诗作于樽(zun)俎(zu)之间,笔力雄赡(shan),顷刻而成,遂为绝唱。”这样看来,欧阳修觉得梅尧臣这首诗写得极妙,不過人们仿佛隔着纸张,都能从欧阳修的话语中闻到河豚的香味。
再强的毒性也抵不过吃货们的口腹之欲,比如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苏轼,他便热衷于品尝河豚美食。苏轼谪居常州时,当地有一善烹河豚的人家,主人邀请苏轼去品尝河豚,想借他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但苏轼赴宴时只顾埋头大吃,没有进行评论,大家顿觉失望。没想到苏轼吃完后放下筷子大声喊道:“也值一死!”意思是说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大家听到这话,无不大悦。
此外,苏轼被贬岭南的时候还写过一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yu)。”曾“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认为,荔枝的美味不是其他食物可以比拟的,只有丰腴美味的河豚才可与之媲美。看来,河豚在苏轼心目中代表着人间至味。
和苏轼一样以豪迈词风著称的辛弃疾在《菩萨蛮·万金不换囊中术》中写道:“快趁两三杯,河豚欲上来。”看来,辛弃疾也无法抗拒河豚的美味呀!
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则对梅尧臣进行了声援,他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食鱼必河豚,此理果何谓。……见形固可憎,况复论肠胃。”南宋大诗人范成大也站在梅尧臣这一边,他曾经写过一首《河豚叹》,表达了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品尝河豚的观点。
总之,河豚吃还是不吃,自古以来便争论不休。河豚虽美味,但身含剧毒,现代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允许食用。况且,不时有吃河豚中毒的事件被报道。所以,安全起见,大家千万不能“搏死食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