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再谈“迫”色变

2022-07-11 07:59陈景
心理与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负性强迫症个案

陈景

有一类心理疾患群体叫“迫友”,他们谈“迫”色变,把强迫症理解为神经症里的“牛皮藓”,甚至觉得是患上了“心理癌症”。其实,强迫症咨询和治疗难的不是如何给个案对症下药,缺的也不是具体的咨询疗法,重点是打破个案接诊初期的抗拒心理和畏難情绪。目前网络上一系列关于强迫症的负面标签,会导致个案缺乏对强迫症的客观认识,迫使初诊难以破局。其实强迫症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结合从业咨询经历和思考,我来谈一谈心理师应如何帮求助者读懂强迫症的“新标签”。

这些固化的习惯可以是思维习惯(强迫思维)或行为习惯(强迫行为),重点是一系列恶性循环且陷入难以自拔的坏习惯。

举个例子:人们一般都有每天刷牙的习惯,如果牙膏用完了,能不能偶尔一两次不刷牙呢?如果答案是:不能!且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买到牙膏,即使明知道没有必要那么做,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去做,哪怕是十几公里的路程,也要完成刷牙的行为。那么,常见的刷牙习惯,已经是强迫仪式了。

个案小A就是这种情况,而且需要特定牌子的牙膏和牙刷,上下牙齿的洗刷还需要特定的数字仪式,显然小A出现了强迫刷牙(强迫洗涤类型)的泛化症状,但他的强迫症症状的本质,就是某种刷牙方式的特殊习惯。想想看,如果把“如何摆脱强迫症”理解为“如何改变某种特殊的习惯”,个案是不是会更有信心呢?

当个案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烦躁、后悔等)过载,或无法承受时,很容易出现选择性关注,即会以反复担心或害怕的强迫情绪模式呈现,随即反复思考、反复确认、反复验证、反复消除、反复检查、反复查阅等类型的强迫症症状接踵而来。因此,识别强迫症症状的本质,就是面对个案感知的负面情绪,个案的负面情绪消除或不过载,强迫症症状大门也就自然关闭了。

个案小B是多年的“恐狂(犬病)”患者,当小狗出现在她预设的安全区域范围内,小B就触发恐狂症状,甚至还伴随出现头晕、出汗等躯体化症状。想想看,如果把“如何摆脱强迫症”理解为“如何消除过载的负性情绪”,教会个案如何区分想象和事实的认知分析,个案是不是会更有安全感呢?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不合理信念B存在太久,会引起情绪障碍,也就是引发负性情绪和行为结果C(即强迫症症状)。但是,强迫症的元凶是潜意识层面的b,并不是意识层面的不合理信念B。

为了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们假设房间里住着姐妹两人,妹妹代表个案的潜意识层面认知(b),姐姐代表个案的意识层面认知(B)。妹妹听到门外有风声(即激发事件A),认为有鬼(即b),告诉姐姐,她感觉很害怕(引发负性情绪),我们一起躲起来吧(即C)。情境一:姐姐告诉妹妹,对对对,我也是这样想的(B和b一致了),我们一起躲起来吧,于是陷入症状中。情境二:姐姐不认为有鬼,并且告诉妹妹不用害怕,姐姐可以保护你,不用躲起来,并且给妹妹足够的安全感,妹妹的负性情绪逐渐不过载,也就不用躲起来了,症状自然消除。情境三:姐姐不认为有鬼,但无法给足妹妹安全感时,就出现了强迫症患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明知道没有必要,但还是控制不住去做、去想。

因此,强迫症是潜意识条件反射自动触发的,尤其是个案当下潜意识活跃度高的情况下,就会反复循环,欲罢不能。想想看,如果把“如何摆脱强迫症”理解为“如何重塑潜意识的认知”,咨询的目标设定为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个案是不是会更有方向性呢?

绝大多数个案在初诊时,都反复经历着自我尝试摆脱症状的痛苦和纠结,因为他们认为症状是无意义的,这是错误的认知误区。事实上,强迫症症状都是有意义的,即个案的潜意识在感受不到个案有能力保护自己时,会条件反射地以症状的方式保护(强迫行为)或提醒(强迫思维)自己,通过构建自我防御机制来平衡或消除个案潜意识触发负性情绪,其实是一种潜意识认为有效的过度自我保护。

个案小D的强迫症症状带有自我伤害性行为,会有数字化仪式反复按压自己的腮帮,甚至直至牙龈出血,难以自控。咨询中问诊发现,每当小D出现自我谴责念头的焦虑情绪时,就会出现这类强迫行为,经过心理分析,感到小D的强迫行为可能是带有自我惩罚的象征意义,用以平衡自我谴责的念头,达成与潜意识要求自律的认知平衡。

因此,咨询的建议是让小D察觉自我伤害性行为意义的同时,以不固化的非伤害性行为替代自我惩罚仪式,介入辅助性强迫症状,比如触发时,用手抚摸腮帮周边,赋予惩罚的自我合理化意义,暂时满足个案要求自律的认知需求。实践证明,“如何做到不介入反强迫”的关键是“如何识别症状的象征意义”,初期建立过渡仪式策略予以满足,后期重塑潜意识认知需求的咨询方案最佳。

准确地说,强迫症是个案在意识弱化时,或是意识层面认识有误区时,配合潜意识自导自演的一场“白日梦”。个案潜意识中灾难化思维或预设性焦虑是梦境剧本的结局,他们的剧情很丰富,有的天马行空,有的玄幻离奇,有的过度完美,但行为都是反复且单一,都以恶性循环的方式在梦境中轮回着,不断以自己的仪式尝试更改结局。仪式结束则梦醒,负性情绪来临则又入梦。因此,真正的康复者,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即:入梦初醒,真正梦醒时刻,就是康复之时。

最后,引用一位强迫症康复者的话作为结束语:想起以前,我怎么会有那么多杞人忧天的想法,醒来,真好!

猜你喜欢
负性强迫症个案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抓住特征 剖析本质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