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

2022-07-10 14:51:50陈雪阳王俊锜
科技与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产率倡议基础设施

陈雪阳 陈 静 王俊锜

(1 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23;2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369)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更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构建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1]。

2013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因此,在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同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其中的研究重点,阐释其中的作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多聚焦于影响因素分析,而基础设施建设被认为是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2]。其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国际贸易、科研创新、金融发展等,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全要素生产率已有了一系列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处:现有文献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鲜少有文献评估特定政治事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多数文献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研究背景来探讨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未能有效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缺乏系统分析。

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1.1 内部传导机制与研究假说

关税同盟效应指出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带来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主要受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是推动一国参与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各国通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经济效应。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破国家间壁垒,加强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从而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推动各国经济提升。

竞争效应。经济一体化逐步消除了各种贸易壁垒或贸易限制,通过相互开放市场,改善市场垄断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新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各国不得不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从而形成有利的经济互动新局面[3]。“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改善市场环境、扩大市场包容性、调动市场活力,让更多的国家和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各国在竞争中互促互进,生产技术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内部作用提升沿线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1.2 外部传导机制与研究假说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通过运输成本等因素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如果一体化能够降低运输成本,那么各国的生产率就能得到提升。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大量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道路畅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基本前提,也是沿线各国经济交流互动的基本保障[4]。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方与沿线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合作协议,为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企业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打通“一带一路”的经络血脉,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数字丝路”,以中国为模本,各国正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方同时也致力于帮助沿线各国加强通信工程建设,与多国签订信息通信合作协议,与“一带一路”国家一起共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缺乏建设高质量能源基础设施的资金和经验,而中国则“缺油少气”,但具备了建设能源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正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互补。中国正致力于加深“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能源合作,与沿线各国一起,共同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能源项目,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各国经济的高质量运行和高水平发展。基于3条传导机制,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交通、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

1.3 异质性传导机制与研究假说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对倡议的反应程度也大不相同。具体来说,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各类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大部分资源将会倾斜到提升经济质量当中,无需重新稳基础、固根基。而亚洲部分沿线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首先需要花更多的投入,补齐短板、筑牢基础,从而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欧洲国家经济相比,亚洲国家的经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程度相对较弱。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一带一路”倡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会因为经济主体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

2 模型设定及数据处理

2.1 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由于“一带一路”倡议于2014年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此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本文将2014年作为政策发生的元年。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4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实验组,68个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相应的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

(1)

其中,被解释变量TFPit为样本国家在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国家虚拟变量Policy表示样本国家是否为实验组,若样本国家属于实验组,取值为1,若样本国家属于控制组,取值为0;时间虚拟变量Year代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基年,即2014年,2014年及其以后的年份,取值为1,2014年之前的年份,取值为0;Control为与TFP存在相关关系的控制变量;δC表示国家固定效应;η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ct表示随机误差项。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被解释变量

2.2.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国家虚拟变量Policy与时间虚拟变量Year的交互项,用来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主要控制变量为:外资依存度、贸易开放度、城镇化率、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化程度、金融结构及金融自由化。

2.2.4 机制变量

本文通过建立基础设施指标体系,多维度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World Bank和UN数据库,具体指标选取情况如表1所示,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测算各指标权重和得分。

表1 基础设施指标体系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表2汇报了变量描述性统计,数据显示因变量TFP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18和8.34,说明样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将通过异质性分析研究不同发展程度的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程度;被解释变量Policy×Year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和1,符合模型设定的虚拟变量特征;控制变量的离散程度均较小,样本数据较为稳定;经相关系数矩阵模型检验,本文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成性。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基准回归

表3显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效应。模型(1)为单变量回归结果,模型(2)至模型(5)逐步加入了国家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表3 基本回归

模型(5)展示了最终回归结果,解释变量Policy×Year的估计系数为0.125,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2.5%。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

3.3 稳健性检验

3.3.1 平行趋势检验

平行趋势假设是双重差分的前提假设,要求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冲击之前,变化趋势无系流性差异。图1汇报了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可见2014年以前各年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处理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即满足平行趋势假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回归系数显著性逐年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3.3.2 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为进一步剔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倾向匹配法(PSM)中的核匹配,为实验组选取与其适配性更高的对照组。匹配后所有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值都大幅缩小,t检验结果全部接受处理组与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匹配后的结果较好地平衡了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表4展示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在时间和国家效应双重固定的条件下,模型(1)、模型(3)和模型(5)中Policy×Year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排除了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特征上的不完全可比性而对结果产生的干扰,说明基准回归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4 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

3.3.3 安慰剂检验:随机抽取实验组

为了检验回归结果是否遗漏了国家-时间层面变量,本文随机抽取44个国家生成“伪”实验组,继而构建虚拟变量Policyfalse和交叉项Policyfalse×Year进行回归。由于“伪”实验组是随机生成的,若不存在国家-时间层面的遗漏变量,则安慰剂检验的交叉项Policyfalse×Year的系数显著为0,反之亦然。本文对上述过程进行了1 000次重复实验,并统计了P值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绝大部分回归结果的p值大于0.1,表明模型设定并不存在严重的遗漏变量问题,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图2 随机抽取实验组的p值分布

3.4 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不同国家所处位置和环境的不同,其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通过异质性分析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发展国家的影响有何不同。由于,选取的44个“一带一路”国家主要集中在欧亚板块,因此对样本国家进行了大陆的区分,具体结果列于表5。总体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亚洲和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与亚洲国家相比,“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国家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政策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表5 不同大陆的区分考察

3.5 机制分析

上述分析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确实能促进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本节将验证“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通过交通、信息和能源3个渠道实现的。

基于此,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3项基础设施得分与Policy×Year的交互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见表6)。结果发现,各基础设施得分与双重差分项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沿线国家交通、信息、能源三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提升了各国经济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表6 三大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检验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达到12.5%,且该实证结果通过了双重差分的稳健性检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三大基础设施,即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能源基础设施,推动了沿线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国家的经济促进作用要远大于亚洲国家。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3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大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力度,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范围,让更多国家和人民能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红利。其次,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水平。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帮助各国解决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沿线各国三大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发展。最后,深入推进与欧洲各国合作,稳固“一带一路”在欧洲各国的生产链和供应链。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在欧洲国家的投资力度,通过稳固贸易基础、创新合作模式、扩宽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质量,尽快实现在欧洲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全方位布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生产率倡议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决策(2022年7期)2022-08-04 09:24:20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3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