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22-07-10 04:29苏薇王昳昀孙晓丽张小娜李晓倩李青暴雅娴
四川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苏薇 王昳昀 孙晓丽 张小娜 李晓倩 李青 暴雅娴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历史条件下区域治理、发展的重要理念、路径和方法[1]。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适应改革、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教学的课程体系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对本区域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 人才培养; 城乡规划; 技术技能

G40-052.2A

京津冀协同发展使一些相关地区的区域功能和人才结构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衔接,推动区域发展,需要以相关专业人才为基础。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对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城市发展有较强的推动力。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符合需求和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包括:外部需求、内部需求。外部需求包括不同的层面,从需求的主体分为,国家、区域、行业、岗位等。国家和区域的需求为宏观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岗位的需求为微观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2]。内部需求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依据(图1)。

1.1 区域需求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加深,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创造性思维、复合型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与雄安新区的建设急需大量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组织,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要提高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行业需求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规划历经了两个重要时期。2个不同的阶段,“城市”与“城乡”一字之差,出现了2个鲜明的城乡规划发展历史时期。现阶段,我国正Symbol`@@处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期,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国土规划试点、多规合一试点和自然资源部重组等历史阶段。2019 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4]。随后一些相关技术文件陆续出台,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知识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岗位需求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雄安新区的建设,三地政府机关、设计单位等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快速增长。城乡规划体系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解决不了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一步探索。

1.4 个人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逐步扩张,不断侵占自然生态和农业耕地资源。为应对这种状况,国土空间规划自上而下规划国土空间以及资源开发保护。在这样的社会行业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增强自然生态的理论知识储备,专业课程体系应提高空间资源管控的价值引导。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内容和编制任务要求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需要有较好的数据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制图软件操作能力,才能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同时,深入了解京津冀三地企事业单位对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强个人的职业素质修养。

2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确保能够满足区域、行业、岗位的需求。面对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择业趋势,重新定位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宏观的总体目标和微观的专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要求适应京津冀城乡建设发展的需求,关注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面、学术研究方面、规划管理方面和自主创业等。

2.2 条带式的培养体系

链条式的培养体系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因素构成。围绕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设置方案设计、规划研究、沟通协作、团队协作、职业规范、软件操作等毕业要求,同时形成等级体系,使毕业设计要求能够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根据毕业要求的指标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关联度较高的课程作为支撑,将这些指标点渗透入大纲和教案中,明确课程的目标和与毕业要求对应的支撑关系。确保学生能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完善的职业素养。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形成动态的调整机制。

2.3 协同式的教学模式

协同区域发展,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接轨,推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多专业协同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多专业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邀请行业专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特色即优势,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大幅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认同感[5]。由于所处区域不同,岗位需求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城乡规划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不能照搬重点院校的经验,需立足于自身发展创新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图2)。

3.1 區域协同,提升课程体系的创新性

现阶段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模式与课程结构相对趋同,共性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导致各院校学生都用相似的模式解决各城市的问题,忽略了城市之间的差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增设关于区域协同、城市经济学、传统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课程实践部分可以选取京津冀地区有代表性的城市或村镇,研究本区域城乡风貌特色以及居民的需求差异,提升整个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培养学生差异化编制不同城市或村镇的相关规划。

3.2 多规合一,加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针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无法统一协调的问题进行改革,将整合到“一张图”实现“多规合一”。面对新时期的国通空间规划的改革,城乡规划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应进一步调整。如何协同京津冀发展、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的类型来制定,适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增加相关的骨干课程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强化联系,突出课程体系的融合性

课程体系主要从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夯实基础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是系统的、全面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也是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白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所授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融会贯通。强化融合性也要求各相关专业的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各学科之间、课程之间需求异同,相互促进。因此,课程体系应在强化联系的基础上突出融合性,注重均衡发展。

3.4 思政教育,提高课程体系的社会性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续发展是城乡规划价值观的体现。国土空间规划赋予了生态理念、绿色理念等,因此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多元包容的社会观。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当中,专业基础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要论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课程体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价值观。

4 结束语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區建设的时代背景,对城乡规划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于京津冀区域的协调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等问题,从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条带式的培养体系、协同式的教学模式三方面探索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区域协同、多规合一、强化联系、思政教育4个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申献双,程海涛,吴军伟,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创意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山东化工 2018.47(22).

[2] 吴晓敏,张艳萍,丁江,等. 基于成果导向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12):144-149.

[3] 张丽 .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行与思[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2):70-77.

[4] 黄征学,黄凌翔.国土空间规划演进的逻辑[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9(6).

[5] 徐一伟,申凤娟,姜琳琳,等.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山西建筑,2021,47(6): 184-186.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城乡规划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实践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论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