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边坡滑移桥梁应急检测及变形监测

2022-07-09 12:47彭佳斌
甘肃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偏位墩顶墩柱

彭佳斌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0)

1 引言

高速公路圆柱式桥墩的设计荷载一般不包括水平力,当基础横向或纵向变位较大时往往会导致主梁错位和不均匀沉降等病害[1],严重者出现落梁或墩顶现浇连续段开裂、桥面下沉,危及运营安全。高速养护人员巡检中发现某连续梁桥墩顶处桥面有明显下沉现象,见图1。管养单位组织应急检测工作后,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判断出桥台边坡的滑坡体与桥梁病害直接相关,决定展开桥梁专项应急处置和维修加固工程,并在处置全过程中开展桥梁变形监控量测。

图1 左幅桥梁边坡滑坡体及墩顶处桥面V 字形下挠

定期监测桥梁空间变位、挠度及基础沉降等控制性指标,对于确保桥梁处置施工的安全十分重要[2]。桥梁变形监测工作中利用水准仪、全站仪等电子测量专业仪器持续性地观测特征位置处的变形,分析异常变形发展态势并做出判断和预测,采取措施防止处置过程中的桥梁二次损伤[3-5]。

2 工程概述

某高速公路双幅分离式桥梁全长727.50 m,单幅桥宽12 m,上部结构采用18 m×40 m 预应力混凝土(后张)先简支后结构连续(刚构)T 梁,桥跨组合为(3 m×40 m+3 m×4 m×40 m+3 m×40 m)。第五联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柱式墩配桩基础,18# 桥台采用U 型台接扩大基础,两侧护栏采用混凝土防撞墙。养护巡查中发现左幅第17# 墩顶处桥面有下沉现象,见图2。

图2 左幅桥梁病害调查情况立面图(单位:cm)

3 应急检测

为准确判断桥梁病害程度,同时为应急处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第五联(第16~18 跨)进行应急检测。检测发现第18 孔桥下位置有大面积堆土,堆土坡面陡、方量大(堆土顶面高出原状土约10 m,体积约2 000 m3),在左右幅中间位置坡顶及地表裂隙宽度达10~20 cm。17#墩顶存在不同程度的支座滑移,支座上钢板与梁底预埋钢板焊接点剪断,盖梁端部挡块与边梁相抵。17#墩外侧墩柱在墩柱底、桩顶附近出现多条环缝,在桩顶系梁与桩基交界处出现竖缝。初步判断堆土造成墩柱两侧出现较大土压力差,从而引起桥墩偏位,见图3。

图3 左幅17# 桥墩偏位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墩顶负弯矩区域T 梁现浇段均出现严重开裂,底部可见局部混凝土掉块脱落,现浇段端部钢筋外露,见图4。现浇段梁端出现大量斜裂并向两侧延伸至梁底,在马蹄底形成贯穿横向裂缝。

图4 左幅17# 墩现浇段开裂病害图

4 监控量测方案

4.1 监测目的

变形监测中对监测点的三维坐标进行周期性、重复性的测量,以确定桥梁结构的相关几何指标[6],如支座相对滑移、桥墩各向位移、墩柱竖直度、梁体挠度和刚性位移等。本例监控量测旨在推断滑坡体和基础变位及不均匀沉降的发展程度和趋势[7],同时通过桥墩和梁体监测数据分析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扰动并排除施工环节的不合理之处[8]。

4.2 监测方法与频率

变形监测内容包括墩台及桥面的位移、沉降观测和桥墩竖直度观测,通过累积的监控量测数据对桥梁变形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位移观测点以植入的全站仪反射镜为标志,现场布设3 个基准点组成位移基准网。沉降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条码尺作业,其中墩、台身沉降观测点以植入混凝土的L 型不锈钢钉球冠端头为标志,桥面测点布置在行车道两侧,以植入沥青砼桥面铺装的不锈钢钉球冠端头为标志。桥墩竖直度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每个桥墩取墩顶、墩中、墩底共3个截面,每个截面由全站仪测出3 点,形成墩顶、墩中、墩顶3 个圆心坐标,根据墩顶与墩底圆心位置关系计算桥墩竖直度。具体方法为由圆心的相对水平(纵向、横向)偏位计算得到合成偏位,再除以实测墩柱顶、底面的高差,即可得到桥墩竖直度计算值。

根据监测需要,墩台、桥面的位移监测频率为2次/d,墩台、桥面的沉降监测频率为1 次/d。

4.3 监测测点布置

墩台共布置位移监测点12 个,分别布置于左/右幅16#~17#墩系梁上方及左幅18#台台身。L17-1#、L17-2#墩柱在盖梁下方(墩顶测点)各增设一处位移监测点。墩台共布置沉降观测点10 个,分别布置于左/右幅16#~17#墩系梁上方及左幅18#台,见图5。

图5 17#墩和18#台位移、沉降监测点布置图

桥面共布置位移监测点23 个,其中左幅外侧测点10 个(编号ZW1~ZW10),左幅内侧测点8 个(编号ZN1~ZN8),右幅内侧测点5 个(编号Y1~Y5),见图6。桥面共布置沉降监测点20 个,其中左幅外侧测点11 个(编号W1~W11),左幅内侧测点9 个(编号N1~N9)。左幅18#台后共设置路基沉降监测点4个,其中左幅外侧测点1 个(编号WLJ4),左幅内侧测点3 个(编号NLJ1~NLJ3),见图7。

图6 桥面位移、沉降监测点布置

图7 桥面、路基沉降监测点布置

5 监控量测结果

5.1 桥墩平面偏位及竖直度

对左幅17# 桥墩取墩顶、墩中、墩底共3 个截面,根据前述测量和计算原理,在CAD 软件中3 点画圆,得到对应的3 个圆心坐标,同时根据实测T梁与盖梁的相对关系,推导左幅17#墩的平面偏移情况,结果见表1,水平偏位示意图见图8。

表1 墩柱水平偏位监测结果

图8 L17# 墩实测水平偏位示意图

桥墩竖直度仅列出17# 墩柱左右幅的监测结果,此重点监测桥墩的竖直度差异明显,见表2。

表2 17# 墩柱竖直度监测结果

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左幅17#墩柱出现明显偏位。

5.2 桥面沉降

沉降监测时将邻近联相对稳定的13#墩顶外侧测点W11 作为基点(沉降0 值),监测特定时间段内的桥面沉降量,此处仅列出墩顶监测结果,见表3。

表3 桥面墩顶沉降测点监测结果

以上监测结果表明,17# 墩顶处桥面内侧沉降0.890 6 m,外侧沉降0.578 8 m。

5.3 桥梁变形监测变化量及累计值

本项目监测工作存在交接情况,基于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数据的真实准确性,自正式监测以来,一边组建新基准网,一边沿用原监测单位布置的监测基点展开监测工作。监测累计结果分为原单位监测期、基准网过渡期和新基准网期这3 段时期的累计结果。此处仅列出部分结果以示说明,新基准网期的墩柱监测累计变化量见表4。

表4 墩柱各监测点累计变化量(新基准网监测数据)

墩柱各监测点纵向位移量变化趋势见图9,纵向位移量累计值见图10。

图9 墩柱纵向位移量变化趋势

图10 墩柱纵向位移量累计值

由于现场施工影响、基准点发生位移等因素,导致桥墩测点监测数据不稳定,各测点变化不规律。采用新基准网监测后,各位移量均匀变化,未发现明显突变,各监测点的纵向位移量介于-1.6~1.5 mm,横桥向位移量介于-2.5~2.8 mm,沉降量介于-1.19~1.20 mm,桥梁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6 应急检测及变形监测小结

6.1 应急检测小结

(1)17#墩相邻两跨连续T 梁在连续墩支点处出现V 型弯折,16#和17#墩顶现浇连续段与预制梁端连接处被拉裂,17#墩顶局部混凝土出现掉块。

(2)墩柱及盖梁相对梁体出现水平向逆时针方向扭转,17#墩顶支座不同程度移出梁底预埋钢板范围。

(3)16#墩顶负弯矩区域桥面混凝土现浇层在现浇连续段两侧出现大量横向裂缝。

6.2 变形监测小结

17#墩出现较严重的沉降,内外侧墩柱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水平偏位,见图11。

图11 左幅17# 墩柱横桥向位移及墩顶沉降示意图

自变形监测工作交接并正式开展后,随着应急处置措施的有效展开,如桥底土体卸载、注浆以及设置梁底临时支撑,该桥沉降和变位已趋于稳定。

7 结论

(1)由于应急处治措施的及时开展,如滑坡体卸载、注浆加固以及桥下搭设钢管支撑防止上构落梁等,使得桥梁的沉降和变位趋于稳定,有效地保障了后期维修加固施工的安全进行。

(2)本项目桥梁应急检测和变形监测工作准确地反映了监测期间的桥梁空间变位、挠度及基础沉降等控制性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对类似应急处治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偏位墩顶墩柱
高速铁路长联跨海引桥墩顶纵向刚度研究
山区公路桥梁墩柱偏位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
矩形墩顶部横向内力分析
传力杆偏位对机场道面水泥混凝土应力的影响
装配式墩柱施工技术
步履式顶推分体宽幅钢箱梁横向偏位局部应力分析
装配式预制小箱梁下部结构墩柱计算
桥梁40m以上墩柱混凝土施工新工艺探讨
双柱式钢筋混凝土柔性墩加固设计方案比选研究
超高墩柱翻模施工工艺及其安全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