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珠 江苏省如皋市港城第二实验幼儿园
笔者在研究班级区域环境创设中,尝试绘制区域平面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大区域,从图中大概能看出柜子在区域中所处的位置。
回看幼儿活动室是这样的:南北两面大片的落地窗户,少许的墙面,配有不同型号的充满童趣的玩具柜,12张三层抽屉床。仔细推敲,班级空间平面图中有着更多环境因素不得而知。各个班级的这些玩具柜、抽屉床便成了各大区域设置的最基础的设备、框架。
班级空间布局和环境创设,应因班而异,富有个性。走班观察后发现:玩具柜有效的组合及其摆放位置及方式,均能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纸上谈兵不如来一场现场教研,碰撞智慧的火花,让环境改造真正落地生根。
下面随着镜头走进班级建构区域现场,对存在的问题即时调整,创设积极有效的游戏环境。文中所指的对话教师以字母标注(A为笔者,B为大二班石教师,C为中二班顾老师,D为小二班于教师)。
设置情况:大二班毗邻大一班,共用一个宽敞的走廊,两个班级的建构区都设置在走廊里。
与大班老师积极对话与交流
A:这两个建构区靠在一起,你们平时是怎么管理的?
B:各班玩各班的,材料也是分开的,左边是大一班的,右边是大二班的。
A: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
B:孩子们挺喜欢到这里建构,有的孩子们舍不得拆,就会出现材料不足的问题。
A:材料不足的问题,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B:有的孩子想着向大一班借着玩,后来一想,还的时候积木的规格和数量就会混淆。
A:为什么要还积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B:可以把两个班的积木合起来,幼儿就拥有更多的积木可玩。
B:对的,如果材料、资源得以共享,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作为老师该怎么行动?
B:将两个班的积木、材料合起来,重新分类。
A:如果两个班的建构区合并,该如何调整这些柜子?
B:根据积木的大小,安排相应大小的柜子,便于孩子取放。
A:柜子怎么放?
B:先满足最基本的材料的投放,柜子靠着栏杆排开。
A:是的,不同的柜子首先考虑它的实用性。
A:这个建构桌放在两个班中间,你觉得是否需要调整?
B:如果两个班的建构区组合起来,我觉得两张建构桌可以放到班级的两头。
A:说说你的理由。
B:两头放建构桌,扩大了清水积木区的空间,幼儿有更大空间去建构,完成自己的建构设想。
A:我们的想法是否是孩子需要的?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行动,改造我们的环境,多听取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们有什么主意?不妨试着去观察孩子,追随孩子,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试误,才会呈现出最佳的适合孩子当下需求的环境。
分析与评价
1.教师在不断的追问中,有较强分析环境的能力,能反思性回顾日常观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与分析中,两个班级有了从单独的建构区到合并共享两个建构区的构想,以材料柜切入,调整空间的布局。
3.该区域涉及两张建构桌的放置,教师能够发起主张,扩大中间地段的清水积木建构的区域,两头放置建构桌,可以补充清水积木区情境性材料。
设置情况:桌面建构区设置在幼儿抽屉床与北侧的材料柜之间,其中摆放了2个有背面的积木柜和一个矮柜子。柜子的背面对着抽屉床,留有一定的空间,不影响抽屉床的伸缩。
与中班老师积极对话与交流
A:抽屉床收进去后,这里一大片空地是干什么的?
C:这里是孩子玩插塑建构的,孩子喜欢坐在地上玩。
A:在这个柜子和抽屉床中间空出的地方让孩子玩游戏,尽可能地释放空间让孩子游戏,是个不错的主意。
A:那么这里的孩子从哪里拿玩具?柜子背面朝着里面,有没有发现问题?
C:我懂了,应该把柜子转过来,敞口朝里。
A:转过来以后,北侧与材料柜之间的空地可以干什么?
C:也可以玩插塑积木。
A:怎么拿玩具?积木柜的敞开口已转向抽屉床,孩子取放积木,总要绕到里面去的,而且不管怎么转动柜子,总有两个高高的背面是挡着的,不能满足孩子两边游戏的需要。
(教师巡回扫视了活动室内外所有的柜子,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C:我发现活动室里的柜子,有的有背面,有的没有背面,这个没有背的柜子通透,可以方便孩子两边都可以拿到积木,调整一下就可行。
A: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实行!这个有背面的柜子搬到哪里去?放到哪里合适?
C:这个高一些的积木柜,最好是靠墙放,那样比较稳,不遮光,便于孩子取放。
A:有道理!柜子的空白柜面可以用来干什么?
C:可以用作孩子的建构问题墙,也可以张贴建构故事、图示等。
A:靠墙放了,这个面就用不到了。
C:可以根据各班区域的设置,如果所设区域有墙面或其他可呈现的地方,那就不需要在柜子的背面设置。
A:你准备把这两个柜子放在哪里?
C:把走廊里的两个空柜子搬到这里,把这两张柜子放到走廊,靠墙,呈敞开式建构,这样的柜子有挡板,放置清水积木不容易滑落,刚刚好。
分析与评价
1.教师有意识释放室内游戏区空间,用抽屉床分割区域。
2.通过观察与追问,教师能够说出自己设置的想法,但在柜子的放置方式上未能考虑到孩子取放材料是否便捷。
3.通过不断对话与实操,教师明白了柜子的大小与规格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4.通过分析,教师懂得两边都是游戏区域时,那么中间的柜子就是可共用的材料柜,由此,在选择柜子时就要选择没有隔板的柜子,两边均可收取材料。
设置情况:走廊里靠内侧墙设置的清水积木区,地上有一块大地垫,一个积木柜侧放与娃娃家隔开,两个画架并排侧放一边,在东侧口拍摄建构区,一张大大的地垫占地大,凸在外面,宽度占了走廊宽度的三分之二。
与小班老师积极对话与交流
A:站在我这边,看你班的建构区,你发现了什么?
D:一眼望去,最显眼和突兀的就是这个地垫,觉得太大了。
A:你有什么办法?
D:可以把地垫往里挪,把柜子压住垫子,垫子就不会出现挪动的现象。
A:再看看,这里有两个画架,有何用?
D:是为幼儿提供表征建构故事用的。
A:需要两个吗?是否可以撤掉一个?可以放在哪里?
D:留一个,把另一个放到角色区,这样也可以支持角色游戏区幼儿的表征活动。我们一起来调整,试一试。
D:搬走一个画架,这里建构的空间就更大了。
A:再看看,那张积木高柜子顶层放置辅助材料,有没有什么问题?
D:辅助材料放在最顶层,有些高,小班的孩子拿起来不方便。
A:发现了高度不适合小班的孩子,该如何调整?
D:我觉得重新划分一个辅材区,这里可以添加一个材料柜专门放置辅助材料。
A:有想法就得行动,一起找一个空柜来试一试。这样摆放怎样?
D:我觉得有了这张材料柜子,材料分类就更加清晰了,便于孩子取放与整理。
A:旁边的角色区与建构区靠在一起,你有什么新发现?
D:孩子建构中会去娃娃家、小超市里拿一些娃娃、小动物、价目表过来玩游戏。
A:我们一起尝试稍微调整了建构环境,在预设的环境中,更多地是观察孩子与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的互动,发现问题,仍及时跟进与调整。
分析与评价
1.教师在追问中,不断调整观察视角,站在走廊的尽头去看整个区域设置的状态,能即时发现问题。
2.本次在对话中,笔者发起问题挑起教师积极思考,用行动验证,环境的改变会带来不同的游戏效应。
3.基于观察发现问题,将垫子、画架、材料柜在两个区域之间进行调整,促动环境材料的互补,引发区域之间的联动性。
笔者发现班级个性化的问题时,和教师不断进行头脑风暴,身体力行,收获教研带来的改变。
教师们一致认为:如果大家整天沉浸在自己班级里,对这样的环境习以为常,找不出问题所在。
笔者作为旁观者,带着专业视角去审视班级环境时,向教师抛出: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放在哪里?是否可以这样?如何调整?你有什么好办法?……这些开放性问题唤醒教师原有的经验,他们在交互思辨中,不断用行动调整区域原来的面貌。
在讨论中,教师领悟到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幼儿在不断互动中不断调整的结果。教师需要不断观察、调整、跟进,创设一个积极有效、支持幼儿游戏的环境。
通过本次走班教研,作为业务管理者,笔者收获颇多。教师需要专业的支持与帮助。园长则需要观察教师,了解其所需,判断其问题,规划当下工作的重点与方向,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源头与动力。
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无定法,只有适合自己园所的才是最好的。本文中描述的现场即时教研是我园最接地气的教研模式,适用于我们这样一所新建的幼儿园和一群充满朝气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团队。我们用这样一种轰炸式的即时教研,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启发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设施和材料,并且通过支持和观察及时调整、优化环境。以每日的即时教研为依托,逐步提升办园品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