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方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新生儿科,天津 301600)
新生儿黄疸表现为新生儿眼睛和皮肤的白色部分出现淡黄色改变。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嗜睡或喂养不良,并发症可能包括癫痫发作、脑瘫或核黄疸。约60%的足月新生儿和80%的早产儿有黄疸。在大多数情况下,患儿没有特定的基础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红细胞分解、肝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代谢紊乱引起的。该病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出生28 d内,其中,出生7 d内是新生儿黄疸的高发时期,发生率可达到80%[1-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蓝光照射的方法治疗该病,部分医院会使用生物制剂辅助治疗,例如SBS,或直接注射白蛋白,但效果有限。有研究显示,茵栀黄口服液具有利胆退黄的作用,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可发挥积极作用[3-4]。本研究观察布拉酵母菌(SBS)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甘儿黄黄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9月,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新生儿科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16例,女18例,胎龄(40.03±0.66)周,日龄(10.10±2.19)d。对照组34例,男15例,女19例,胎龄(39.89±0.71)周,日龄(9.88±2.27)d。
1.2方法:所有患儿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8 h/次,2次/d,治疗5 d。同时,对照组使用SBS治疗,口服,半袋/次,1次/d,治疗5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每次1/3支/次,3次/d,持续给药至黄疸消退。
1.3评价标准:①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等指标。②疗效判定:显效:胆红素下降≥50%,黄染明显消退;有效:胆红素下降<50%,黄染症状好转;无效:胆红素水平无明显下降,黄染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tata6.2软件进行χ2或t检验。
2.1实验室指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对比
2.2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n=3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但个体差异较大,患儿病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也较为多样。部分患儿病情严重,可能损伤神经组织,引起胆红素脑病,威胁其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方面,大部分患儿为生理性黄疸,即使不采取治疗措施也可自行消退,但仍有8%~10%左右的患儿为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的干预措施[6]。目前,蓝光照射仍是最常用的治疗该病的手段,可促使其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并随尿液、胆汁排出。该方法操作简单,治疗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可能损伤患儿皮肤,影响其免疫功能。有报道显示[2],蓝光照射可能引起新生儿腹泻、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因此,为弥补该疗法的缺陷,有医院在治疗中使用SBS,通过补充益生菌缓解其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应用SBS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无法完全满足治疗需求。
布拉氏酵母菌为一种益生菌可将有益的微生物引入大肠和小肠,布拉氏菌在37℃(98.6°F)下生长。在健康患者中,布拉氏酵母菌已被证明是非致病性和非系统性的(它留在胃肠道,而不是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该药物可改善新生儿肠道内环境,促进正常菌群生长,从而达到促进黄疸消失的目的。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主要为母体受湿邪侵害,郁而化热,传入胎儿,导致胎儿脾胃运化失常,胆液外泄。根据其病机,可分为寒湿发黄、湿热发黄两种,前者可采取温中化湿治疗,后者可采取清热利湿治疗,但无论何种分型,在治疗中均应用了茵陈蒿。而茵栀黄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即茵陈蒿,配合黄芩、金银花、栀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等功效[7]。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疗效更为显著,可见联用茵栀黄口服液后,患儿各项黄疸关键指标改善更为显著,有效率进一步提高,明显单用SBS。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联合应用SBS+茵栀黄口服液可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