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健 赵李源
(1、湖北省华网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 2、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该220kV 变电站位于咸宁市崇阳县铜钟乡马桥村,北侧距离崇阳县约8.2km,距离杭瑞高速G56 约3.8km,东侧距崇阳县至铜钟乡的旅游公路约90m。
站址地貌属于低丘地貌,呈缓坡状,自然地面标高约74.12~86.39m,最大高差在12.3m 左右,南侧和东侧地势相对较高,北侧和西侧地势相对平缓。地表分布密集的杂树林、杉树林、竹林,场地中种植了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其中有孤坟零星散布。
该站址内岩土层主要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成因(Qel+dl)黏性土,全新统湖积(Q4l)淤泥,下伏(T2jl)中风化灰岩。按成因、类型、力学强度差异性等由上而下可分为:
(1)素填土:黑灰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黏性土,夹杂少许碎石和植物根系。整个场地均布,土层厚度在0.40~1.30m 之间。
(1-a)淤泥:黑色、褐黑色,流塑,饱和,含有大量有机质,臭味明显,涂层厚度0.6~1.7m。
(2-1)黏土:红褐色,可塑,稍湿,具有红黏土特性,层厚0.50~2.40m。主要分布于站址西北侧低洼地段,位于(1)层之下。
(2-2)黏土:红褐色,硬塑,稍湿,干强度较高,具有红黏土特性,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层厚0.90~13.40m。全场分布,位于(1)层和(2-1)层之下。
(2-3)黏土:红褐色,可塑,稍湿,具有红黏土特性,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层厚0.50~5.00m。位于(2-2)层之下。
(2-4)黏土:红褐色,软塑~流塑,很湿~饱和,层厚0.50~3.80m。场地内局部区域分布。
(3)灰岩:青灰色,灰色,大部分为中等风化,结构为隐晶质,构造为中厚层状。基岩面起伏局部变化较大。岩体较完整,岩性致密坚硬,RC=32.2MPa,分类为较坚硬岩,基本质量等级划分为Ⅲ级。岩体有一定的溶蚀现象,部分位置溶沟、溶槽较发育,钻进过程中部分孔位出现掉钻、漏水现象。层顶埋深2.50~17.50m,本次钻探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2.1m。
(3-a)溶洞:在(3)层中等风化灰岩中有大量分布,无填充或半填充软塑~流塑状黏土,钻探后揭露共有9 个溶洞,消防水池和警卫室区域。洞顶埋深6.8~16.5m,洞顶标高68.92~76.23m,洞高0.20~3.40m。
各土层主要特性参考值如表1 所示。
表1 土层参数表
站址范围内对基础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其主要分布在场地黏性土层中,地下水埋深0.80~11.80m,主要通过地表水体的渗流及大气降水补冲,以向低处渗流方式或大气蒸发方式排泄,且水位高低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
通过现场勘查以及现场钻探结果,站址溶槽、溶沟较多发育,部分地段存在溶洞。站址东侧消防水池、事故油池和警卫室位置,判断为岩溶中等发育区,对于站址其他位置,判断为岩溶微发育区。
根据工艺要求,总平面按功能布置划分为以下几个分区:110kV 配电装置区、配电装置室区、主变设备区、220kV 配电装置区、电容器设备区、辅助建筑区。总平面布置图见图1。
图1 总平面布置图
站区竖向布置按照常规平坡式布置,按照土石方综合平衡的设计原则,并分析场区现有的地形地势条件,拟定场地初平标高为80.65m,终平标高拟定为81.30m。场地整平后:整个场地基本处于半挖半填状态,220kV 配电装置区、110kV 配电装置区、主变设备区、配电装置室区均横跨零线,而电容器设备区、辅助建筑区则分别位于填方区、挖方区。挖方区最大挖方高度约7m,采用放坡护坡方式;填方区最大填方高度约7m,采用毛石混凝土挡土墙支挡。土方平衡示意图见图2 所示。
图2 土方平衡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填方区)
对于填方较厚区域内的建构筑物,未经处理的填土不能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且由于部分基础下方分布有溶洞或软弱淤泥层,需要进行必要的地基处理。
(1)地基处理方案必须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即满足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和稳定性的技术要求;
(2)必须坚持环保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尽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3)除此之外,地基处理方案尚应做到技术先进可靠、施工方便、安全适用。
根据地质勘测资料,挖方区域土层主要由(2-2)粘土层、(2-3)粘土层、(2-4)粘土层和(3)灰岩层组成,其中(2-2)层、(3)层承载力较高,而中间夹杂的(2-3)层、(2-4)层则相对较弱,属于明显的软卧下卧层。因此,挖方区尽量采用浅基础、天然地基,并验算软卧下卧层淤泥层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而处在挖方区的深基础,如地下消防水池基础,其持力层在软卧下卧层附近,则考虑采用地基处理,处理方案结合填方区地基处理方案一并考虑。另外,挖方区局部区域地下存在溶洞,也需统筹考虑地基处理方案。挖方区域典型的地质剖面见图3。
图3 挖方区域典型的地质剖面
与挖方区不同的是,填方区地基土主要由(1)填土层、(2-1)粘土层、(2-2)粘土层、(3)灰岩层组成,承载力均较好且无软卧下卧层,但填土较厚,最大可达7m,因此需考虑地基处理。对于浅填方区,即处理深度在3m 以内的,可进行换填C15毛石混凝土处理。其典型地质剖面见图4。
图4 填方区域典型的地质剖面
由前述所知,挖方区、填方区地质条件差异较大,而对不均匀沉降比较敏感的110kV 配电装置区(含GIS 及构架)、220kV 配电装置区(含GIS 及构架)则横跨挖填零线,因此地基需进行处理以满足设计要求。其典型地质剖面见图5。
图5 横跨零线的典型地质剖面
综上分析,本工程大部分建构筑物均需做地基处理。结合本工程的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过往的变电站工程经验,备选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人工挖孔灌注桩、强夯法、PHC 管桩、冲孔灌注桩四种方案。
方案一:人工挖孔灌注桩+换填
(1)对于持力层距基底在3m 以内的,且满足地基设计技术要求的,可选用C15 毛石混凝土进行超挖换填,满足条件的有主变构架及基础、110kV 预制仓基础、接地变基础、事故油池基础。
(2)其余建构筑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考虑到人员安全,桩径统一取900mm,选用(3)中等风化灰岩为桩端持力层。
方案二:冲孔灌注桩+换填
(1)换填方案同方案一。
(2)对于220kV 构架基础、110kV 构架基础、消防水池等重要建构筑物,桩直径为800mm,选用(3)中等风化灰岩为桩端持力层。
(3)对于设备支架等荷载集度较轻的建(构)筑物,如220kVGIS 基础、110kVGIS 基础、220kV 预制仓基础等,桩直径为600mm,同样选用(3)中等风化灰岩为桩端持力层。
方案三:强夯法+桩基
(1)对于填土厚度(h>3.0m)区域,采用4000kN·m 单击夯击能进行1 层强夯,按两遍进行夯击;对于压实填土厚度小于3m 的区域,可选用2000kN·m 低能级继续隔行强夯,隔行分两遍实施。然后再以低能量2000kN·m 以两遍满夯,最终完成全部夯击。
(2)位于填方区的重要建(构)筑物仍建议采用桩基础,同时围墙区域未进行强夯,也应采用桩基础。
方案四:PHC 管桩方案+换填
(1)静压PHC 600 A 110 管桩(抗拔桩采用PHC 600 B 110 管桩)。
(2)不同建(构)筑物的桩基方案参考方案二,局部承载力不足时补充基桩数。
根据以上方案,结合工程特点,对以上四种方案进行技术比较,其比较结果见表2。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人工挖孔灌注桩最小直径不宜小于900mm,但其用于设备支架等荷载较轻的建(构)筑物时,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湖北地区禁止在未经压实的填土且厚度超过3m 的场地,以及压实填土厚度超过5m 的场地使用人孔挖孔桩。因此,从“以人为本”、安全经济的角度考虑,本工程不推荐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方案。而对于PHC 管桩方案,一是桩端持力层中风化灰岩为较坚硬岩,无法直接静压或锤击沉桩,需要旋挖预成孔,现场需要旋挖和静压两套设备,工艺相对复杂;二是站址局部区域存在溶洞,且岩面起伏较大,不利于PHC 管桩桩端、桩身稳定。因此,本工程也不推荐采用PHC 管桩方案。
表2 地基处理方案技术比较表
通过以上分析,再对冲孔灌注桩、强夯法+桩基进行成本比较,如表3 所示。
表3 地基处理方案成本比较表
从表3 可知,冲孔灌注桩方案相比强夯法+桩基方案,费用略省,工期较优。
从实际出发,本工程不推荐采用强夯法+桩基方案,主要原因如下:(1)深填方区主要集中在站区边缘地带,不利于发挥强夯法优势;(2)强夯施工对边坡、挡土墙存在安全风险,且噪音会影响附近居民;(3)强夯周期较长,工程预计在6 月份开工,正是湖北梅雨时节,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本工程不推荐强夯法+桩基方案。
冲孔灌注桩承载力高、成孔率高、施工便捷、安全可靠、经济性好,能很好的适应本工程技术要求和站址条件,有利于工程的快速开展和顺利实施,因此本工程推荐采用冲孔灌注桩方案进行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