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

2022-07-09 13:56刘俊丽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唱游学段课程内容

刘俊丽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了。新课标强化了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聚焦核心素养,重构课程内容,对艺术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本文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际,尝试对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构建艺术课程体系,为以美育人提供载体

新课标优化了艺术课程体系和艺术课程设置方案,体现出科学性、综合性和延续性。

课改二十年以来,音乐课和美术课有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丰富多元,师资配备逐渐达标,课程管理逐步完善。新课标在此基础上,坚持以音乐、美术为主线,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有机整合,拓宽艺术学习范畴,形成了丰富多元、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艺术课程体系。同时,对艺术课程进行分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幼小衔接与过渡;第二阶段(3~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在延续前一阶段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姊妹艺术内容,力求全面奠定学生艺术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承接前一阶段课程内容,并将之深化,分设成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从中选择两种学科以上开展教学,既为学生提供了课程选择空间,又与高中模块化课程无缝衔接。艺术课程的课时数持续保持占九年总课时的9%~11%不变(如表1所示)。

二、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为艺术课程指明方向

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指向明确,简洁精练,易于理解。一是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彰显了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引领艺术课程与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应以艺术的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核心素养,达成课程目标。二是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感知、体会、思辨和总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要求设计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活动,使艺术课程的教学路径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让艺术实践更有效。三是突出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包含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要求在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握好音乐、美术与姊妹艺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适当选材;根据艺术的表现特征,依托音乐、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完成舞蹈的教学,依托音乐、语文、外语完成戏剧(含戏曲)的教学,依托美术、信息技术完成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在艺术实践与体验中,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并运用这些联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

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层次分明,易于掌握。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艺术课程总目标聚焦核心素养,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整体概括了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为艺术教学指明了方向。学段目标在总目标的统领下分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學段(8~9年级),对各科学习目标进行了详细描述。各科学段目标之间,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衔接,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环环相扣。具体来看,总目标对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描述为: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在第一学段(1~2年级)唱游·音乐的目标中对应描述为:能体会音乐的情绪,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在第二学段(3~5年级)音乐的目标中对应描述为:感知、体验、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能对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在第三学段(6~7年级)音乐的目标中对应描述为:加深对音乐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的感知、体验和理解,提高音乐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音乐有较浓厚的兴趣。在第四学段(8~9年级)音乐的目标中对应描述为: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辨识不同音乐表现特征的差异与联系,具有初步的音乐欣赏与评述能力,保持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从总目标到学科学段目标、从低学段目标到高学段目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易于掌握。

三、丰富课程内容体系,为课程实施明确路径

艺术课程内容体系由艺术实践所涵盖的学习内容和分学段设置的学习任务两大板块构成。艺术课程以艺术实践为基础,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将学习内容嵌入其中,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重视艺术实践和艺术体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达成课程目标。艺术实践包括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均蕴含其中。以音乐学科为例,艺术实践中“欣赏”的主要内容,包含音乐情绪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形式、音乐风格流派;艺术实践中“表现”的主要内容,包含声乐表演、器乐表演、综合性艺术表演、乐谱识读;艺术实践中“创造”的主要内容,包含声音与音乐探索、即兴表演、音乐编创;艺术实践中“联系”的主要内容,包含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上述四类艺术实践所包含的十四项具体学习内容构成了音乐学科的全部课程内容。清晰、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应该如何组织实施?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通过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分学科、学段设置,如音乐学科的学习任务分四个学段设置,第一学段(1~2年级)唱游·音乐的学习任务是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景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第二、三、四学段(3~9年级)音乐的学习任务是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每项学习任务在不同学段都对应着不同的学业要求,整体呈现出由易到难、衔接紧密的特点。

通过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已详细罗列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提出教学组织方式及路径,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习任务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建议第一学段(1~2年级)唱游·音乐的课堂教学以唱游课、欣赏课等课型为主,其他学段(3~9年级)音乐的课堂教学以欣赏课、唱歌课、合唱课、器乐课、综合性艺术表演课等课型为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艺术实践活动,以综合课的形态进行教学实施。如唱游课的学习内容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项内容,以趣味化、生活化、情景化、综合化的音乐游戏为组织方式,教学流程建议如图1所示。

在唱游教学中,音乐游戏的设计既要体现音乐性,如节奏特点、旋律特点、力度强弱等,也要体现生活化、情景化、综合化等特点;注重在音乐游戏中的听觉体验、视觉体验、律动体验等多感官参与;注重在音乐游戏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包括演唱姿势、方法、音准、节奏等。

四、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内容,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按照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分别制定,音乐和美术设四个學段(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的学业质量标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设一个学段(8~9年级)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习任务中学业要求的细化、量化,具有可测量、可参照、可比较、可操作等特点。如第一学段(1~2年级)唱游·音乐的学习任务“趣味唱游”,其学业要求中的描述为: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独唱或齐唱,能在演唱中加入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在第一学段(1~2年级)学业质量中的对应描述为:跟随录音与同伴一起演唱,姿势正确,声音自然,词曲基本完整、正确,音色、音量、速度、表情初步做到与歌曲情感相符。唱游活动中能配合音乐进行简单声势、律动、舞蹈或唱歌表演等,做到身体动作与音乐情绪、节奏和韵律特点基本吻合,能根据音乐及自己的想法变换动作。建议在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力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将带动艺术课程教学和评价发生相应转变,逐步推动教学重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使教学目标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最终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责任编辑 / 周小益

猜你喜欢
唱游学段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唱游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唱游”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中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