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康
一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住永州城南龙兴寺,经常去东山等地游览。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在法华寺西亭发现了西山之异,体验到西山之美,于是迁居冉溪之畔,并改冉溪为愚溪,“甘终为永州民”。至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奉诏北上,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10年之久。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逝世。长庆二年(822年),柳州人民在罗池建庙纪念这位有德于民的刺史。次年,韩愈应子厚部将魏忠、欧阳翼的请求,为新修的柳庙撰写《柳州罗池庙碑》。
永州祭柳始于何时?有文献可查的是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永州知府柳拱辰在东山华严岩侧府学中建柳子厚祠堂,开祭柳之先河。《柳子厚祠堂记》载:“子厚谪永十余年,永之山水亭榭题咏固多矣。韩退之谓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講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今建州学成,立子厚祠堂学舍东偏,录在永所著词章,漆于堂壁,俾学者朝夕见之,其无思乎?至和三年丙申二月二日。尚书职方员外郎知永州柳拱辰记。”明隆庆《永州府志》也记载:“石刻今存华严岩侧,宋时祀子厚盖在此,今其西仍为郡学,子厚祠则专在愚溪矣。”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永州知府陈辉在州学东厢立“周濂溪先生祠堂”,将“柳子厚祠堂”迁建于愚溪之北,即今址。还请谪隐永州的汪藻作《柳先生祠堂记》,嘱随父张浚寓居永州的张作《永州府学周先生祠记》。汪在记中回顾了柳宗元贬永十年的创作成就和行为道德品质,以及对文坛的重要贡献,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无限景仰和崇敬之情。他说:“零陵人祀先生于学,于愚溪之上,更郡守不知其几,而莫之敢废。顾未有求其遗迹而纪之者。余是采先生之集,与刘梦得之诗可见者,书而置之祠中,附零陵图志之末,庶几来者有考焉。”自在府学设“柳子厚祠堂”到愚溪北岸建“柳子厚祠堂”,近90年时间,祭柳一直传承,“以发扬前贤遗范,贻诏多士”。从祭祀人主要是学者,到扩大规模,面向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柳祠迁建的背景,一是北宋哲宗元七年(1092年)六月,朝廷对柳州罗池庙发出了《敕赐灵文庙额牒》;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朝廷发出了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的诏书,“文章在册,功德在民,昔有其人,是为不朽。生而昭爽,后且不忘,惠我一方,是宜崇显”,对罗池庙及柳宗元十分肯定。二是柳贬永后期居愚溪之畔,构“八愚”胜景,“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不仅是柳的故居,更是柳的精神家园。三是迁柳祠而添建周祠,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金元时期,过往官吏、使者有诗吊柳宗元,说明柳祠仍在。洪武《永州府志》卷五“祠庙”收录了元代伯颜九成的《谒柳侯祠》和高元履、傅若金等人的《柳侯祠》诗(傅若金的诗又名《柳先生祠》)。前者序中说“至元后丁丑(1337年)仲冬三日,……因谒柳侯祠,遂留题”,诗中有“祠下冉溪绿”。后诗有:“贤哉柳刺史,旧像俨新祠,冉水□□□,□名自得之。”“江抱零陵郡,山藏钴潭。”这说明诗中的柳侯祠并非指柳州,而是指永州的柳子厚祠堂,该祠一度称柳侯祠。
洪武《永州府志·祠庙》载:“唐柳子厚以永贞元年贬永州司马,后人祠于府学及愚溪之上,今皆不成。”这说明明初柳祠已毁。明朝正德年间,柳子厚祠堂被顽民霸占。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曹来旬主持重修扩建柳庙,并作《重修柳司马先生庙记》。碑载:“潇江之西,愚溪之北,柳先生之庙在焉……因庙将敝,且弗制,特改修正庙三间,外厦称之;前大门三间,临路去溪水数步;后寝室三间,近庙约三丈;两旁庖库各二间;前门又客舍八间,其二给司庙者居,其六取赁值以供祭事;周围缭以崇垣,延百余步,袤五十余步;环庙内外,平地壤,剔竹木,崭然皆一新也。又以先生居永时官为司马,直榜之曰‘柳司马庙’。”碑文说明了重修的原因,记载了扩建的规模及建筑设施风格以及经营管理制度、柳祠改称“柳司马庙”的理由。特别是在开头详细记载了柳庙入主巫神,后又恢复柳宗元神主这一事件。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严嵩以翰林学士、国史编修身份出使桂林,还朝途经永州拜谒柳庙,写下《寻愚溪谒柳子庙》,并勒石。他还将随身所带的象牙朝笏,供奉在柳宗元塑像手中。首次称庙为“柳子庙”,称柳宗元为柳子,“这不是一个称呼的平常变更,而是一个更为崇高的尊称,是将柳宗元视同儒家圣贤孔子、孟子之列的称呼变更”。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唐瑶出任永州知府。他在《永州祭柳子厚文》中说:“今来吏兹土,周览四顾,而亲睹其所谓奇献巧者,则又恍然若见乎公之文,而挹其余波之绮丽。自顾樗散之才,未能庶几乎公之愚,而戒贫于鼠,惩猛于蛇,敢不因公言以自励!眷风景之如昔,想公之神恒往来于斯地。聊奠觞而陈词,尚仿佛其来至。”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刘克勤任永州推官时,摹柳州罗池碑于永州柳祠中。光绪《湖南通志》载《魏绍芳重刊跋》:“右《柳州柳侯庙享神诗》,昌黎作之,东坡书之,与柳河东之德政世称三绝。先宋时柳州佥判关公庚等刻于罗池庙,明时永州司理(应为推官)刘克勤刻于愚溪庙中,兵燹之后复焚毁,字已湮灭,今芳谨将元本重勒上石,以复旧观。顺治己亥岁孟冬月永州知府文安后学魏绍芳重刻。”明隆庆《永州府志》也有类似记载。
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魏绍芳任永州知府。次年,他与守道黄中通捐俸鸠工,重修柳祠。黄中通在《柳司马祠堂记》中说:“登堂凭吊,栋折榱崩,不禁抚膺而太息也。永邦父老群向予谋再建是堂,以不朽先生。”因此,他与绍芳“共襄厥举,丹垩焕然,梁栋一新”。魏绍芳在《书柳司马祠堂碑阴》中说:“兵燹之后竟成瓦砾之区,士女兴悲,父老咸叹,芳职在专城,恭行竭奠,拜遗像于愚溪之上,委牲牺于草莽之间。于是捐资鸠工,爰兴堂构,黄金范像,尚余元和芳姿。”这次重修,是因为原祠毁于兵燹。魏除修复柳祠,还将刘克勤摹刻的《柳侯祠碑》予以重刻,置于柳祠。嘉庆重修《零陵县志》载:“柳祠内旧摹刻柳州罗池庙荔子丹兮蕉黄诗,今将昌黎碑文全录,并附载昌黎祭文备览。”《荔子碑》系同治七年(1868年)永州知府廷桂仿刻。
从北宋至明清,祭柳传承不断,逐渐形成高潮。康熙《零陵县志》卷五“秩祀志”载:“柳子祠,在河西愚溪上,春秋官祭,街民置有香田公费,七月庆祝神诞,亦如潇湘庙之盛。”廷桂在永州寻访柳宗元后裔,重刻《荔子碑》、重刊《柳文惠公全集》,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柳子庙经清同治、光绪两次维修才保存了如今的模样。进门便是戏台,为前殿,杨翰任永州知府时修。后殿西侧为财神殿,东侧为娘娘殿。娘娘即柳子娘娘,柳夫人。永州祭祀柳夫人是一个创举。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柳子庙进行了几次大的维修。1985年柳宗元纪念馆开放,中殿辟为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室。1991年,于后殿放置柳宗元大理石坐像,凝神沉思,后墙正中,在装饰图案中书写“利民”两字。这是柳宗元思想的精髓。两侧悬挂周令钊设计的《永州八记》木刻版画,上挂“文贯八家”“福我寿民”“八愚千古”“都是文章”等横匾。2003年至2004年,柳子庙进行了百余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维修,更换椽檩,髹漆木构,加固戏台,补整屋面,将原享堂改为碑廊,恢复了旧亭。1956年7月,柳子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子街于2015年4月被评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我国祭祀源远流长,地方祭祀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有德于民之人,二是能御灾捍患之神。柳宗元在《永州刺史崔公墓志》中说:“惟是南楚,风浮俗鬼。户为胥徒,家有禳梗。”指永州人崇神信佛,家家有求神拜佛祈祷除疫之祭。祭柳发端于柳州,韩愈的《柳州罗池庙碑》记叙柳的逝世过程,带有传奇色彩,近于迷信。如柳与部将饮酒时说:“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以及柳侯的降临,托梦嘱建庙等,韩如实记载。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尽管对柳的才华、文学成就、交友重信义的优良品德高度评价,但对柳参加永贞革新一事含蓄提出了批评,“不自贵重顾藉”,言下之意是不该参加王叔文集团。这一说法也成为历史上扬韩抑柳的主要依据。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柳侯为神,显而有证”的事实,对柳庙的建成、祭祀,以及朝廷的封侯,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永州,柳宗元也曾一度称“柳子菩萨”。
永州市零陵区文管所、文化馆于2014年编印的《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中介绍柳子庙说:“明成化十年(1474年)柳先生祠堂移置于永州城内万石山,明正德八年(1513年)永州知府曹来旬又建祠庙于愚溪柳先生祠堂旧址上,扩建祠堂,名‘柳司马先生庙’。”万石山为永州府衙的天然屏障,柳宗元笔下的“万石亭”就在万石山之上,韦使君新堂则在府衙后。据洪武《永州府志·祠庙》载柳祠“今皆不成”。说明柳祠有遭毁的现象。因此,明成化年间在万石山某建筑中设柳祠,有可能是临时措施。从曹来旬建柳庙来看,是在愚溪原址重修扩建,柳庙未曾搬迁。
清初,永州祭柳得到朝廷肯定,将柳宗元祭祀“载之国典”,“专祀愚溪”。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永州知府魏绍芳主持祭祀典仪,“拜遗像于愚溪之上,委牺牲于草莽之间”。同时,地方官府也安排了祭祀经费。清王弼修、黄佳色等纂《零陵县志》卷五载:“公费。濂溪书院,潇湘、柳子、唐刺史二祭,其银七两二钱。”其中“柳子”即柳宗元,“二祭”指春秋兩祭。清武占熊修《零陵县志》记载得更清楚:“柳子祠,在河西愚溪上,春秋官祭”。永州“春秋秩祀之礼与京师同”,“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群祀即三等。同时,“群祀用少牢”,即用羊、豕各一。至于春秋官祭的具体月份,“应为春秋仲月,即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
二
在清代柳子庙还一度“额称柳圣庙”,东安邑令曾镛《过柳子祠,额称永柳圣庙》诗云:“永州司马柳子祠,此额何人浪称圣?我过祠前一惊心,却非怪此名谁命。同然潇浒溪与山,适尔辞人题若咏。文可名家地以传,到今也教人起敬。没世之疾疾为何,君子而何不自儆?”(《零志补零》卷上)内容虽然带有明显的贬柳倾向,但证实了称“柳子庙”的史实。宗霈的《零志补零》还收录了其子宗绩辰的诗《谒柳先生祠》,诗中有“愚不可及同千秋”“犹听人民怀柳侯”等颂辞,也有“正名旧传司马祀,称圣今方柳下祠”“祠中题记古人满,前朝故物留丰碑”的记述。“称圣今方柳下祠”与“柳圣庙”互相印证。柳子庙在“七月庆祝神诞,亦如潇湘庙之盛”“祭祀规模胜于祭孔”,说明柳宗元在永州影响深远。
历史上,永州祠庙众多,祭先贤的也不少,著名的永州八庙,到现在保存最好的是柳子庙,其次是永州武庙、零陵文庙。清代同治年间,文庙奉祀宦游零陵而有文名德政的先哲21人,其中包括柳宗元。地方志记载:“乡俗报赛莫盛唐公……愚溪之祭柳文惠也。”“柳文惠”即柳宗元。“乡俗报赛”就是永州百姓为报德而举行迎神酬神的活动与习俗。这一活动有可能受柳州祭祀的影响。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云:“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这种民间的“迎享送神”活动,已把柳宗元奉为神灵。永州的酬神活动也有可能是从本土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柳宗元在《代韦刺史永州谢上表》中说:“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还说:“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永州人相信鬼神与迷信,民间祭祀活动盛行。
永州柳子庙大门楹联由杨翰集韩愈罗池庙碑佳句而成:“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这表达了永州百姓对柳宗元的敬仰、怀念,又希望为民造福的柳子死后也能化作神灵保佑他们,这一对联后移入柳侯祠。过去,每年除春秋二祭,民间分别于农历七月十三日、十月初五在庙内举行祭典,纪念柳子的寿诞和逝日。伴随迎神酬神之歌,人们设供猪羊酒食,燃香焚烛,表演传统剧目。户崎哲彦教授的社会调查中讲道:“听说第一次祭祀于阴历七月十三日举行,这天在永州传为柳宗元的诞生日,永州人们把柳宗元叫‘柳子菩萨’,在戏台献演戏剧以表庆祝。听说对他的另一次祭祀是十月五日,这天正是柳宗元的忌辰,他们以猪肉、羊肉为供品,挂上众多宫灯、匾额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户崎哲彦著、郑金球译:《柳宗元生卒时间辨》,《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永州的“乡俗报赛”通过将柳宗元升化为神灵,进行迎神酬神活动,从而更加致敬崇拜,并希望祈祷保佑降福于己,“它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需要和美好的寄托”,“最终成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而变为地方习俗”。
三
在柳州,柳宗元祭祀经历了由民祭到官祭的过程。宋代三次封神告词中都反复强调民众多次报告“罗池神”的神力,朝廷于是顺从民意,承认柳宗元作为“罗池神”的合法性。
据柳州地方文献记载,自宋至清,由柳州地方官员主持的重修或重建柳侯祠及其附属建筑多达18次。民国时期,柳州的祭柳已融入民间清明祭祀的洪流之中。如《祭柳侯歌》从20世纪30年代传唱至今:“春光潋滟,细雨绵绵,飘摇垂柳泯陌阡。清时报道衔泥燕。相约到公园,柳侯坟上簇花圈。一声默念,礼乐三喧,同忆峨山柳水,开明文化来斯贤,忆无限,歌吊夕阳边。”柳州清明祭柳于2002年恢复,并于2016年开通“网上祭祀柳宗元”的活动,在网上向柳宗元献鲜花,抒写感言,进行祭奠。2012年,柳州“清明祭柳”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园文化奖”。
2001年10月,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成立,并于次年清明节举行了柳宗元祭祀活动。自2002年以来,永州柳学会每年都在柳子庙开展清明祭柳,还参与组织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
永州制定了新的祭柳仪式,仪式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飨礼,有龙狮、花篮、供品、奠酒;二是行鞠躬礼;三是主祭人恭读祭文,焚帛书;四是诗文告祭,由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诵读、歌咏柳宗元诗文;五是进香瞻仰,所有参祭人员自由进香,瞻仰柳子像及庙堂;六是乐舞飨神,在柳子庙戏台举行民俗文艺表演。受柳州祭孔、龍潭公园雷塘祈雨活动的启发,在祭柳仪式后,还会开展民俗巡游纪念活动。这既体现了从古至今祭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显得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
在柳子庙有“司马高风”“福我寿民”“文名万古”“文冠八家”等匾额,在柳侯祠有“文能寿世;惠以养民”(马君武)、“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伍长华)等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学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杨季鸾)是柳子庙的长联。潮,指广东潮州,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儋,指海南儋州,苏轼62岁谪居海南昌化军(儋州)。上联说柳宗元与贾谊、韩愈和苏轼的政治命运相仿佛,都被贬谪到远离庙堂之地;而下联则说河东(指柳宗元祖籍地今山西永济一带)、永州、柳州这些地方,凭借柳的道德文章而名垂千古。“千里谪楚南,一代文豪,文光永照;一心匡社稷,千秋史事,史论从公”(毛寄颖)这对楹联则显出柳宗元的宏文大论、精美短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柳宗元“利安元元”的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历代流寓的楷模。
(本文图片摄影:唐浪)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历代柳宗元研究文献整理及数据库建设”(16BZW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