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离不开出生地、生活地等外因,以及内化能量、危机防范、资本构筑等内因的共同作用。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公平、提升整体素养、增加经济收入、习得心理调适等功能能够确保内化能量充足、构筑资本框架、保障生活需求、缓解防范危机。职业教育要通过精准教育定位、衔接心理通路、谋划特色链条、深化校企融合等不同途径,最终达到培养精神主体、纳入防范抗逆、延展长效价值、构筑资本平台的效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成功扭转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局面。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教育 相对贫困 长效机制
课 题: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职业教育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XSP21YBZ020,主持人叶玲)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从2021年开始,我国治理贫困的侧重点为夯实扶贫成就、削弱相对贫困、帮促贫困对象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属于户籍与生活地完全分离的高频率流动人群,帮扶力度差异较大,其中的部分人存在于城市夹缝中贫困生存的现象。加之受环境变换、天灾人祸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依赖心理、家庭环境、贫困迭代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加持,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体、心理、素养、文化等层面表现出相对贫困的诸多表征。
职业教育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主力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需求,其功能定位急需聚焦于心理获得感、身份认同感、能力认可感、工资满意感、文化传承感、子女教育保障感、社会保障平等感、城乡融合发展感、未来参与感等相对贫困表象领域,着重解决相对贫困表征困境,通过拓宽削弱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路径,进而彰显职业教育在减轻相对贫困方面的特殊功能和独特价值。
二、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现象的外因、内因剖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外因剖析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村出生地目前正处于消除绝对贫困与迎接乡村振兴的交接点。乡村产业发展极易出现新技术的学习断供以及产供销的脱节,产业链的断裂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无法完成农村产品与城市市场的完美对接,而乡村资源开发原始、市场价值也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导致城乡两地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陷入相对贫困;加之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返贫率提高。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地目前正处于信息瞬息万变与技术日益变革的融合点。各地各大城市均敞开大门、广纳贤才,挖掘特色、传承文化,技术前端、科研先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建设型人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欠缺,加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无形中加重了城市生活的不稳定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内因剖析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内化能量亏空。处于绝对贫困时期与处于相对贫困时期的贫困人群相比较,会有很明显的差异感受。削弱相对贫困时期,国家、政府、社会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扶贫产业的延续、公众服务的完善、返贫阻断的机制等方面,而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部分贫困人群仍然幻想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之下,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塑造能力欠缺,脱贫动力、生活信心等严重缺失,面临温饱艰难、技能减退、效能不足、内化缓慢、能量亏空、动力匮乏的返贫困境。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危机防范能力缺乏。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忽略日常学习和技能更新,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状态和技术水平,导致抵御外在生存危机的能力过低、工作选择面受限、生存韧性不足;另外,生活和工作上的抗压能力不足,智能化时代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工作岗位的调整,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无法接受失业或者工作岗位变动的现实,衍生出自我封闭型宅家、理所当然型啃老等一系列负面行为,导致相对贫困、自我边缘化问题愈渐显露。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资本构筑不牢。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各种资本都应是新生代农民工摆脱相对贫困必须架构的资本体系。相对贫困阶段,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度不高、文化素养欠缺、经济收入不高、个体能力不足等诸多现实情况,加之城市居民长久以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身份认可、夹缝生存现状、外来认知界定等印象,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很难真正在城市中积累大量可靠的、真实的、有效的、可用的资本,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深陷相对贫困泥潭难以自拔。
三、职业教育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问题的机理分析
职业教育能够在受教育公平、提升整体素养、增加经济收入、习得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帮扶,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从根本上摆脱内化能量亏空、危机防范能力缺乏、资本构筑不牢等诸多负面影响。
(一)受教育公平确保内化能量充足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已毕业、已就业的人群,要想继续接受在职、转岗、换岗、再就业的教育、培训,最合适的途徑即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面向社会招收各类社会人员的资格,并且鉴于其灵活多变、自由便捷的学习时间及途径,能够给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自由选择学习时间、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受教育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深度挖掘新生代农民工的内生学习动力,提升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劳动技能,进而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内化能量充足,有效转移并阻断新生代农民工的贫困代际传递。
(二)提升整体素养构筑资本框架
职业教育倡导的构建平台、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等诸多办学、改革趋向,都无一例外地使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也凸显了跨界的职业特征,这就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项目化教学、现代学徒制培养、结果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各种方式,都将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交流型的教师、学生、学徒、学校、企业、导师、员工之间的协作,而长期性、稳定性、互利性的彼此交互必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彼此融合,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相对牢固的社会关系网、人力开发网、文化交流网、经济互通网。
(三)增加经济收入保障生活需求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从业者个人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中取得了人力资本扶贫、结对帮扶扶贫、项目开发扶贫、技能培训扶贫等一系列的扶贫成效。职业教育可以教授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就业技能,确保其能在城市中顺利找到工作,保障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此外,职业教育对于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和信息提供,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之外的选择路径,即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其形成特色、发展规模、专业道路、优质趋向、纵横延展,融合人才、技术、产业,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从多个方面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保障其生活需求。
(四)习得心理调适缓解防范危机
职业院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诸多课程,各个职业院校均设置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随时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心理问题、就业问题、发展规划问题、创业问题等进行辅导,为其提供创业项目的咨询、评估、筛选等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职业规划、自我就业指导、自我创业指南,肯定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学会清醒面对问题、冷静思考问题、合理解决问题,平静对待工作生活歧视,平和处理各种心理压力,稳定自我情绪,砥砺前行,勇于挑战困难,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已有的或者未知的风险。
四、职业教育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要进一步精准教育定位、深化校企融合、谋划特色链条、衔接心理通路,从精神主体、资本平台、长效价值、防范抗逆等方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高效帮扶新生代农民工削弱相对贫困的自由之路。
(一)精准教育定位,培养精神主体
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清晰、精准定位。首先,职业教育要努力发挥大众化、普及性、终身性、周期性、多样化、灵活性、便利性的特色,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文化水平、兴趣倾向、年龄阶段、工作阶段、培训需求、学习层次、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使其能够公平、公开、公正地接受教育。其次,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帮助其清晰职业理想、树立职业目标、激发职业情操、承担职业责任、培养职业行为、形成职业习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最后,职业教育要加大特色性培训的供给,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欠缺,提供专属性培训,广泛开设情景教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职业恐惧、削弱换岗危机、融合人际关系、学会协同合作,逐步培养起新生代农民工的奋斗精神、事业担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增强生存意识、发展动力。
(二)深化校企融合,构筑资本平台
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必须确保课堂、书本与企业、基地的不脱节,保持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跨界融合。首先,职业院校要与政府紧密合作,从地方政策发展导向入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特色教育、需求教育、导向教育,开办各种急需工种的免费或者优惠培訓,免费提供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回馈新生代农民工。其次,职业教育应与产业、企业联合办学,邀请企业从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学分互认、1+X证书、校办企业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也应该从企业师资、实习岗位、交流机会、就业岗位、转岗机会等诸多方面提供帮扶,政府针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最后,构建社会、团体、协会等多方合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支撑体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提升人力资本、学会增值经济资本、稳定巩固社会资本、熏陶传承文化资本。
(三)谋划特色链条,延展长效价值
职业教育要加入人才产业链、技术产业链、专业产业链、特色产业链的开发当中。首先,职业教育要加大学校的科技研发力度,力争推出更多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付诸实际应用。其次,职业教育要与当地贫困乡镇特色结合,全面把控特色产业链条、生产环节、销售渠道,掌控地区特色产业链中的核心和重点,做到提前筹谋、及时对接、稳固销售、搭建平台,懂得适时引进人才、规避产业风险、弥补空白短板。最后,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优先培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接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名师、实习基地等,做好新生代农民工与特色专业、特色产业、特色人才的融合,体现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并能起到带动、辐射周边脱贫人群的榜样作用,融入城乡一体化布局,确保其能力的深度开发,延展消除相对贫困的长效价值。
(四)衔接心理通路,纳入防范抗逆
职业教育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抵御天灾人祸、环境变更、生老病死等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首先,职业教育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研发、设计专业的培训课程、实施特殊的教学方式、提供独特的学习评价模式,重在对其抗压能力、抗逆能力进行评估。其次,职业教育应该将需要掌握的实践应用能力付诸企业的真实操作、工作环境中,将信息技术变革、经济结构需求纳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方案当中,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学习动力。再次,职业教育还需要提供层次性、梯度式、菜单型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教育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鼓励其多元学习、交叉学习、融合学习、多样学习,确保新生代农民工提高素质、加强技能,以平常心对待就业、转岗、换岗。最后,职业教育还应该打通内部上升渠道,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深造提供空间和可能,使其在防范风险、抵抗逆境中砥砺前行。
总之,在出生地、生活地等外因以及内化能量、危机防范、资本构筑等内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现象将长期存在。而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公平、提升整体素养、增加经济收入、习得心理调适等功能能够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内化能量充足、构筑资本框架、保障生活需求、缓解防范危机。职业教育的精准教育定位、衔接心理通路、谋划特色链条、深化校企融合等举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精神主体、纳入防范抗逆、延展长效价值、构筑资本平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改变其相对贫困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蓝洁.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比较优势与拓展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
[2]许宇飞,罗尧成.后精准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缘起、效能及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4).
[3]苏芳,刘钰,李彬.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