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钰,丁玉英,常佩云,李贯清,蒋 凯
1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亳州 236810
2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安徽 亳州 236810
3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 亳州 236810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血管疾病,是指颈动脉血管因血液中的斑块聚集,从而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阻碍了血管正常的流通,也使大脑失去了正常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2017)》[2]中指出,中度及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逐年升高。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原则是疏通血流通道,恢复动脉血管正常的血流[3]。临床调查显示,颈动脉支架介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广泛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其创伤较小,可在局部麻醉条件下完成。但研究显示,CAS术后仍然会发生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血管损伤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4]。因此,为降低C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规范CAS术中和术后用药非常重要。术前、术后1个月内,可使用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血栓形成[5],也可以术前应用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钙,术中持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等渗盐水进行灌注,术后再次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等抗凝治疗,但C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较高。有研究显示,内皮细胞损伤及炎性反应是导致支架再狭窄的重要原因[6]。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降血脂效果较显著的药物,对内皮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进而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于稳定状态[7]。本研究探讨CAS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CAS治疗的8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标准:(1)术前血管造影显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50%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70%;(2)均成功进行支架置入且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10%;(3)免疫系统正常。排除标准:(1)血管完全阻塞,无法进行介入手术;(2)年龄≥80岁;(3)有严重凝血障碍史;(4)合并腹主动脉瘤;(5)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6)近3个月内均服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7)对研究药物过敏;(8)合并精神及智能障碍。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CAS术后治疗,研究组行常规CAS术后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53~75岁,平均(64.2±5.6)岁;病程3~6年,平均(3.58±1.23)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19例,无23例。研究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50~73岁,平均(61.5±5.5)岁;病程3~6年,平均(4.01±1.15)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20例,无2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术前连续3 d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术前6 h给予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钙4100 U,术中持续灌注低分子肝素钙等渗盐水。在全身肝素化的基础上,将导管鞘经右股动脉穿刺进入颈总动脉,进而在微导丝引导下,将脑保护装置定位于狭窄处并放置上相应规格的支架,随后使用球囊扩张,使用导管将术中产生的斑块碎片从颈内动脉吸引去除,斑块去除完成后,立即将远端球囊进行收缩,最终恢复血流的供应。术后使用肝素钙4100 U进行静脉推注,每天2次,连续使用5~7 d,同时口服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术后6个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连续使用12个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于术后每晚睡前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每天1次,连续用药12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周,术后1、2、3、6、12个月进行随访,保证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掌握患者的预后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淋巴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水平,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分析CAS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并发症(短暂性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局部并发症(血肿、假性动脉瘤、神经损伤)。
颈动脉狭窄程度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8]进行评估:轻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30%,中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30%~69%;重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70%~99%;完全闭塞为狭窄程度>99%。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和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患者hs-CRP、IL-8、TNF-α、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比较(±s)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42) 研究组(n=42) t值 P值hs-CRP(mg/L) 治疗前 10.35±4.12 11.15±4.69 1.332 0.184治疗后 8.56±3.12 5.32±2.64 8.238 <0.01 IL-8(µg/ml) 治疗前 31.23±3.25 30.86±3.56 0.497 0.620治疗后 27.63±2.69 18.56±3.69 12.872 <0.01 TNF-α(pg/ml) 治疗前 43.12±11.23 40.96±10.46 1.463 0.145治疗后 31.56±5.69 24.32±4.39 10.469 <0.01淋巴细胞计数(×109/L) 治疗前 2.42±0.09 2.49±0.02 1.435 0.072治疗后 2.36±0.03 1.13±0.04 25.683 <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患者PT、APTT均短于对照组患者,Fib、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42) 研究组(n=42) t值 P值PT(s) 治疗前 27.55±1.46 27.44±1.35 0.367 0.714治疗后 28.69±1.43 26.47±1.16 8.470 <0.01 APTT(s) 治疗前 11.11±1.54 11.20±1.31 0.303 0.760治疗后 12.58±1.18 10.07±1.23 10.290 <0.01 Fib(g/L) 治疗前 2.85±0.52 2.87±0.53 0.189 0.851治疗后 3.06±0.42 3.35±0.45 3.180 0.021 D-D(mg/L) 治疗前 0.30±0.12 0.30±0.11 0.085 0.931治疗后 0.62±0.13 0.76±0.18 4.461 0.035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狭窄程度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再狭窄率为14.29%(6/4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71%(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9,P=0.000)。(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狭窄情况[n(%)]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0%(5/4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0.48%(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n(%)]
阿托伐他汀钙是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9],可有效减少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合成[10],调节体内血脂水平[11],改善脂质代谢[12-13],临床上除了用于抗心绞痛治疗外,还常用于冠心病治疗等。阿托伐他汀钙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还可进一步减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14-15]。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主要病因之一,占90%以上[1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术后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后患者预后治疗药物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症状是由于大脑不同程度的供血、供氧不足,引起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脑卒中或者其他神经相关的症状,而颈动脉狭窄通常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所以人们通常不重视,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临床上,颈动脉狭窄治疗旨在对血管壁进行疏通修复,恢复血流通畅,其中包括去除血管狭窄处聚集的拥堵物(斑块),以及给狭窄的血管放置支架予以支撑,恢复血管正常的周径等。目前,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17],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切开颈动脉,再将狭窄部位的斑块切除掉,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容易造成颈部的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本研究对术后使用阿托伐他汀作为判断指标,研究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状态,结果显示,术后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比常规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狭窄程度和再狭窄率,并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逐渐代替了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是在局部麻醉下将支架放入血管内,相对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高、时间短等优点[18]。但研究结果显示,5%左右的患者会在5年之内发生再狭窄,由于介入治疗中支架作为一种金属物质,放入血管内对血管内皮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会导致血管内皮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发生血小板不同程度的聚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19]。同时,被损伤的内皮细胞会产生炎性反应,使血管内的其他细胞逐渐向损伤部分发生迁移,使得血管壁出现新的增生和斑块,导致支架部位再次发生狭窄[20]。因此,CAS术后进行炎性因子(如IL-8、TNF-α、hs-CRP等)水平的调节,可能积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22]。阿托伐他汀钙为临床上常用药物,主要的功效之一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钙可通过抑制动脉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从而有效改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23]。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钙在大鼠模型实验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的hs-CRP水平,还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体内丙二醛水平,使得氧自由基不能正常释放,进而产生有效的抗炎作用[24]。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较为明显[25],可作为临床预测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说明了阿托伐他汀钙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CAS术后使用阿托伐他汀钙不仅可以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减少血栓形成,还可以降低颈动脉再狭窄事件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了积极有利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