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 孙蕾 郑毅敏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个性化算法推荐越发成熟,个性化推荐能够极大地减少信息获取成本;算法推荐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茧房”效应。文章以微博作为研究平台,相关文献为基础,经过数据分析,证实微博中 “信息茧房” 存在的假設及其存在的影响因素。用SPSS 22.0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模型检测得出在微博用户信息行为中存在“信息茧房”。同时在使用微博时,研究结果显示,用户既有选择性接触,同时也存在偏轨接触。
关键词: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偏轨接触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6-0191-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191
1 引言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性化优化算法强烈推荐越来越完善,智能推荐能够大幅度降低信息获得成本费。殊不知,优化算法强烈推荐虽给用户提供了便捷,但也发生了不可忽视的难题——“信息茧房”效用。到2021年年底,微博月度活跃性用户5.73亿,与此同时,很多官方媒体、自媒体平台等信息源聚集在微博,微博早已变成用户获得信息和接收内容的关键方式。依据微博官方数据表明:中年用户占有绝大部分——18~40岁的青年人群占微博用户86%。在微博的应用中,检索、关心等作用为大家给予了过滤信息的支配权。因此,微博中会存在“信息茧房”吗?造成“信息茧房”存在的要素有什么?因此,在整理有关科学研究参考文献的基本上,开展了有关的调查问卷,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将“信息茧房”的定义可实际操作化,进而确认“信息茧房”存在于微博服务平台的假定,并进一步研究“信息茧房”的存在要素。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茧房”概念
“信息茧房”的定义最开始由美国学者桑斯坦明确提出。[1]历经科学研究,他最后在《信息乌邦托》中阐述了“信息茧房”的定义。在他来看,只需信息在互联网技术上散播,达到用户的信息要求。换句话说,用户只会获得他们的意愿和他们喜欢的东西,这就产生了“信息茧房”,伴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将本身拘束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内。[2]
2.2 微博“信息茧房”现象
伴随着互联网媒体信息时期的演化,新浪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发展趋势意味着其散播构造为“用户中心+内容关系”。[3]新浪微博根据兴趣爱好在协助用户、开拓社交媒体关联层面也具有积极主动的功效。[4]在这种较大的信息互动平台,在高互动、高总流量的背后,很多难题也接踵而来。“信息茧房”现象遍布互联网,这类现象和构造的产生会牵制群众的行为和心态,而且,这也是观念的一种外在的、限制性的逻辑思维、情感和个人行为方法。[5]
2.3 微博“信息茧房”效应
2.3.1 同质化
从微博的“关注”功能数据分析得出公众关注的目的和内容均出现同质化。根据2021年的数据信息,用户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大牌明星、日本动漫、美女帅哥四个受欢迎热门娱乐领域。[6]与此同时,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审查的薄弱和 “去人性化” 也加重了同质化状况,进一步弱化了公众获得的信息。
2.3.2 群体极化
微博平台上“信息茧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群体极化”,或“派系”或“小团体”。[7]公众尝试在这个“小圈子”里寻找精神支柱,同时,因为人的从众心理,假如长期性在一个封闭式的圈子沟通交流,与之反过来的念头就会渐渐沉静,最后导致群体极化状况。
3 “信息茧房”存在性验证
3.1 个性化推送背景下的“信息茧房”
触发选择性接触的因素可分为兴趣属性和概念属性。
兴趣属性:用户的个人喜好。
概念属性:用户的立场、态度和概念。
在“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将受到群体规范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自身会主动避免受到来自社交群体的惩罚和制裁,甚至,有的时候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迫接受多数人的意见。
微博的信息使用行为中可能发生的选择性接触行为。本研究分为六类:信息需求、信息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浏览、信息采纳、信息交流,共设计了九个操作问题,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
由分析结果可得,采访619位用户,有85.3%的受访者呈认同态度,平均分为3.59,方差为0.275(>0.05),由此,可以得出分值无明显差异,“选择性接触”确实存在于微博使用过程中。同时,很多用户在使用微博时,会不断筛选出与兴趣和概念属性不同的信息源,将其排除在用户的 “茧房” 之外。
3.2 微博使用行为中的偏轨接触
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用户会选择性地过滤信息源,“偏轨接触” 也会发生。对于在微博应用中很有可能发生的偏轨接触,从信息需求、信息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浏览、信息采纳、信息交流六个方面设计了九个操作问题。
根据分析结果,619名受访者中,531人在9个问题上的平均得分超过3分,表明态度积极主动。此外,619名受访者的总平均得分为3.56,仅比 “选择性接触” 得分低0.03,方差为0.273。由此证明,“偏轨接触” 在微博的使用中确实存在,影响程度不低。
为了更好地比较“选择性接触”和“偏轨接触”两者之间的差异,本科学研究最先采用了两种效用的值,发觉均值和中位值的差异不大。此外,两组变量数据通过双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F=0.065>0.05,P=0.824>0.05,说明受访者用户在微博使用行为中的“选择性接触”和“偏轨接触”程度并无显著差异。
皮尔逊相关表示变量之间的亲密程度和方向。该值的绝对值介于0和1。绝对值越大,关系越密切。当平方根小于0.3时,表示关联性较差。在分析结果中,R=0.315,P<0.05,因此可以证明:“选择性接触”与“偏轨接触”呈正比。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选择性接触”和“偏轨接触”都存在于微博中,并且选择性接触個人行为稍高于偏轨接触个人行为。“信息茧房”确实存在,但是“偏轨接触” 的确能够降低“茧”的不良影响。
4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本科学研究早已认证了“选择性接触”和“偏轨接触”两者的相互影响。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危害“信息茧房”存有性的要素,此次科学研究把性别、年龄、文化教育水平、岗位、应用时间、兴趣爱好内容总数、信息内容获得方式总数等作为自变量,“信息茧房”作为自变量,开展二元Logistics实体模型回归分析。
4.1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因为定类自变量(性别、年龄层、岗位)的存有,为尽量避免剖析偏差,重归前将这三个自变量设定为虚拟变量(哑变量)。在历经预备处理以后,将因变量定义为“信息茧房”的存有是否,自变量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本人特点,以及兴趣内容的多少、日常使用时间等信息行为。霍斯默-莱梅肖检验显示显著性为0.684,可以看出结果大于0.05,换句话说模型能够非常好地拟合数据信息。可是,在霍斯默-莱梅肖检测的偶然性表格中,平均误差与期待值之间的差别不大,因而认为该模型具备优良的拟合水平。
模型预测函数结果显示,在619个合理样版中,有298个样版没有“信息茧房”,恰当预测98例,准确率为32.9%。在321例样版中有信息茧房存有,有266例预测恰当,准确率为82.3%。模型的整体预测精密度为60.4%,主要表现一般,但能够证实该模型对具备“信息茧房”的用户有优良的预测实际效果。
4.2 回归结果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完毕后,在最后的拟合结果中,受教育程度、年龄、岗位、信息获得方式总数和性別等自变量的显著性差异值均低于0.05,对“信息茧房”有明显危害。
预测“信息茧房”的存在性,可以使用拟合方程式:logit(P)=-2.718+0.009×信息获取渠道数量-0.039×性别(男性=0,女性=1)。当预测值大于0.5时,表示用户可能有信息茧房;当预测值小于0.5时,说明可能不存在。另外个性化推送的算法对19~25岁年龄段被调查者的影响要大于2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信息茧房”效应相应也在信息化普及度较高的年轻人身上体现较多。
4.3 回归检验小结
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691名用户的样本中,女性被困在信息茧房中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462倍;每增加一次信息访问,被困在信息茧房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009倍,受教育水平越高、生活和收入较为稳定的职业陷入“信息茧房”的可能性越小。通过有意的增加信息获取渠道数量,扩展自己的信息获取面,同时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与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沟通是规避或破除“信息茧房”最可行的方法。
5 结论
5.1 “信息茧房”效应广泛存在于微博平台中
根据收集的问卷来看,经过存在性验证及二元Logistic回归后发现53%的微博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中,甚至不排除有被访者陷入茧房中而不自知的情况,由此可见“信息茧房”已经普遍存在于网络用户中,不容忽视。
5.2 性别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茧房存在性
在691位样本用户中,女性陷入“信息茧房”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462倍,而且由于女性更加感性,因此价值观易受到自我选择信息内容的影响,尤其以微博娱乐化内容泛滥,更受女性用户的青睐使用时间也大大增长,因此有更大概率陷入信息茧房中。
5.3 信息获取渠道数量越少,信息茧房存在性越高
根据回归分析数据显示,每多一种信息获取渠道,而落入“信息茧”的概率会少1.009倍。性别无法改变,但有意识地增加信息获取渠道的数量,多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有效处理可以让用户突破固有思维的被动陷阱,走出信息舒适圈。
5.4 兴趣对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收集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兴趣越广泛,越不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同时用户根据兴趣浏览信息,结果,该算法不断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缩小了用户的信息选择范围,限制了用户的视野。
5.5 社群影响对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博,人们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信息更加迅速传播。同时,如果长时间在封闭的圈子里交流,很有可能大部分人的思想会不断被扩大,进一步促使“信息茧房”的形成,最终导致群体极化。
5.6 个性化推送让信息更加同质化
根据受访者的微博关注进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关注的目的和内容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现象。微博用户主要对大多数用户的广泛娱乐感兴趣。与此同时,微博平台的互动开放性机制允许人们可以自由取消或关注信息,这一机制背后默认了用户可以筛选留下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内容的做法,因此,微博关注对象逐渐“同质化”,信息更加趋同。
5.7 用户期望走出信息舒适圈拓宽认知面“破茧而出”
在问卷调查中,80.9%的受访者意识到仅通过微博获取信息是不够的,71.8%的受访者表示,在从微博中了解到了一些东西后,会主动搜索其他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理解。这充分展现出微博用户期望摆脱信息茧房束缚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2]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30.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1.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5.
[6]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7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28/16/33021688_741016579.shtml.
[7]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4.
[8]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9]吴婉玲.移动社交时代信息茧房效应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8.
[10]段荟,袁勇志,张海.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20(11):158-164.
[11]余婉苏.腾讯新闻用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9.
[12]孙禹泽.信息茧房与“破茧”策略[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