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仲善 张浩 王文成
摘 要: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困难与考验,也是发展和机遇。文章通过以工业机器人行业为例,分析了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政产学研四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出现的困难和相应的对策。通过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政府支持政策,寻找新业务加快转型,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加快成果孵化和转化等方式,促使企业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政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6-0107-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107
1 前言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政策的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有超过3000万家的中小企业,贡献全国GDP的60%以上、劳动就业人口的8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70%以上,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而具有科技和经济双重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是我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2020年年初至今,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并没有身陷困境,因为规模和技术优势凸显出灵活性与韧性。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使得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出现了生存与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的问题。究其原因,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是内因,订单缩减、融资困难、成本上升是外因。而这种情况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中国是世界上疫情蔓延控制最有效的国家之一,从而获得经济重启的先机,进入到后疫情时代。但疫情仍然在整个世界持续发酵,我国也将面临疫情的波动起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重要前提下,每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最大可能地减少疫情危机的负面影响,重启发展,又能有效抓住危机中的特殊机遇,实现创新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2 后疫情时代的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与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整体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通过智能化生产设备逐步有序更换、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其中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技术备受关注。文章将以工业机器人行业为例,从政、产、学、研角度分析后疫情时代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1 后疫情时代的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发展市场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政策大力支持的驱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也在持续发展。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自2013年起,随着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自2018年开始,因受宏观经济下滑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下滑[2],直到2020年疫情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才开始逐步恢复。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危机,充满危险挑战也潜藏机会机遇,工业机器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多场景消毒机器人、医用物资搬运机器人、排查防控机器人、医护辅助机器人、复工复产机器人等都在抗疫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而丰富多元。工业机器人不仅在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制造行业的智能工厂中逐步广泛应用,也在医疗设备制造、场景消毒、无接触式搬运等多方面医疗防疫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降低传染风险。智能化技术不断赋能工业机器人,使其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出现在宇宙空间站。这证明工业机器人的前景非常光明。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会逐步释放更大的潜力。
2.2 后疫情时代的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的各个领域都在被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和赋能。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也深刻影响着工业机器人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疫情对发展提出要求的相关功能和支撑技术。
环境感知。融合多种传感器与控制理论,帮助工业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完成复杂、动态的作业任务。此技术不仅是实现机器人自主定位、跟踪导航的前提条件,也是机器人系统获取环境中各类物体信息的唯一途径。
运动规划。此项技术基于多电机的协同控制、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提升工业机器人精确、快速的自主导航能力,实现作业路径的检测、识别和规划。
信息传输。在多台工业机器人协同工作过程中,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其中高速通信技术是信息纽带,将整个系统连接起来。对远程控制和机器人运动数据分析有很大的帮助。
自主控制。此项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工业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时,把系统的感知、决策、协同和行动能力结合起来自主控制,实现有预定目标而没有固定过程的复杂功能。
3 企业发展的“政产学研”问题与对策
3.1 政策引导与环境营造
3.1.1 存在问题以及现状
(1)现金链断裂风险。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明显减少,而且社保、税金、房租、利息等开支仍需缴纳,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还需要资金支持与研发、市场相关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资金短缺的现象更加严重。现金链存在断裂的潜在风险,尤其对于高债务短现金流的企业。
(2)融资渠道狭窄。因科技型中小企业运营的项目具有风险大、资金回收慢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不予放贷。而社会资本不关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加关注获利高、回收快的互联网和模式创新领域。
3.1.2 解决对策
(1)政府扶持渡过危机。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渡过危机,在抗击疫情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机构和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等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帮助其减负降压,推动健康发展。既有如延缓纳税期限、提供贷款贴息、减免部分房租、研发费用补贴与融资担保等应急性短期政策;也有如加大创新服务力度、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政银携手解决融资难题、引导社会资本加强融资支持等前瞻性长远政策。这些政策既使得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得到缓解,又使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2)营造金融环境。借力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服务,融资渠道拓宽,融资对接加强。疫情后,各级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案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纾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之困。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3.2 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
3.2.1 存在问题以及现状
(1)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疫情影响的范围很大。产业链、供应链暂时中断的连锁反应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影响最大的是发展时间短、员工少、领域单一的初创企业,大多初创企业只涵盖产业链、创新链的一个环节,如果产业链出现问题,就会增加企业协调难度。
(2)市场需求。在疫情后的一段时间里,居民的消费意愿发生变化,有短时间内生活必需品的抢购热,但随着情况稳定和好转后,对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回归常态。而对生活中非必需品的消费,呈现出波动最明显的态势,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2.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11.8%,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13.5%,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7.7%[3]。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中游,且在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中,生活非必需品的比例较大,所以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
3.2.2 解决对策
(1)数字化提升的新机遇。因为线下业务的被迫停摆,大部分企业将主要业务安排到线上,如办公、管理、购物等。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疫情倒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结果。事实证明,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使得企业受到更小的疫情冲击,传统企业的体会尤其深刻。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会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精尖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中大展拳脚。
(2)“新基建”的新机遇。国家根据战略需求,希望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走在世界的前列,提出加快七大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称为“新基建”,包括通信方面的5G基站建设、能源电力方面的特高压和汽车充电桩、交通方面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具有长期性、大规模资金需求的特点,且涉及诸多产业链,不仅受到各级政府和行业龙头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也将成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业务的新机遇。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可以利用“新基建”中的技术发展壮大企业。
3.3 校企合作
3.3.1 存在问题以及现状
(1)人才培养问题。疫情后,网络教学成为主要形式,也侧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不能满足科技企业招聘时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2)学生的求职意愿也因疫情影响,逐渐由追求有“发展”的工作趋向于追求“稳定”的工作。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有一定风险和创新发展特点的行业,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招聘时的吸引力不足。
3.3.2 解决对策
(1)参与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产业和技术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主动邀请企业积极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尤其利用中小企业的订单多、订单小和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特点,开发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教学和实践教学。
(2)深入合作。进一步与产业相结合深入合作,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办厂中校、校中厂、订单班等。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团队和高校创新创业比赛等。
(3)联合合作。企业抱团取暖,利用好产业园和高校的合作。联合多个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针对工业机器人,可以结合高校的相关专业如电气信息类、机械类、自动化类专业等,共同培养本行业的基础知识,根据企业提供的不同岗位差异化实践培养。这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的通力合作。
3.4 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3.4.1 存在问题及现状
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成果孵化效果与政策环境等。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更多与企业自身条件有关。成果孵化效果与创新载体的运行效率有关,创新载体一般集中在高新区创服中心、科技园等区域。这往往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1)创新载体承载功能减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多数孵化器的运行,其中部分科技孵化器的经营活动减少,运营收入下降。
(2)生存压力大、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企业规模和生存压力的限制。尤其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虽然重要,但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部分企业会出现科研动力不足的现象。
3.4.2 解决对策
(1)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例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大学科技园孵化项目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活动。
(2)科技专项行动,提升创新能力。各级科技部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与人才对接、协助需求与人才交互。并且通过长期派驻、短期合作、兼职创新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1]杨瑾,杨敏.面向2035年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21(6):1-4.
[2]陆琦.后疫情时期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视界,2021(6):182-183.
[3]白小明.疫情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21(2):12-14.
[4]曹银平.后疫情时代,智能化和创新将驱动工业机器人加速发展[J].自动化博览,2020,37(9):3.
[基金项目]文章系2021年沧州市科协科技创新调研课题(项目编号:CZKX2021101)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左仲善(1983—),男,汉族,河北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张浩(1984—),男,汉族,河北沧州人,工程师,沧州卓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企业经营;王文成(1985—),男,汉族,河北沧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