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 王志新 孙浩波 黄颖利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建设明确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落实到高等教育育人具体实践中,就是要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此,林业高校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掘行业学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和积极因素,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林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2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05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富强、民族未来,除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决定其能否取得良好成效,最根本的是作为建设主体的人的能力。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提升人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最持久、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其良好生态文明行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把生态文明意识和情感有效融入教育、教学、科研的各方面各环节,能够切实促进大学生科学生态文明观的养成。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如何有效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特别是具有生态文明教育独特优势的林业高校,更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结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把深化生態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推动高等林业教育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助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涵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人的短视行为往往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开始看起来很微小的损害,但最终后果却成本很大,这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对生态文明的漠视和损害。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源于人类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反思与自救,是培养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活动。我国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阐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是“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发展观,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能力,塑造稳定的公民生态情感与生态意志,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认为,具体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对高校师生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体系、有计划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以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保障和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时代新人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一教育活动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公民。按照这个意涵,林业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双一流”建设对林业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如前文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立覆盖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现实实际看,短期内这种体系难以系统化建成。相比社会其他群体,高校青年大学生知识文化程度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如果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一定会是接受最系统、最深入教育的群体。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应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先导区、引领区、示范区和核心区。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5—2018年,“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先后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双一流”建设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可以说,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并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要求。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
相比其他高校,林业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是历史积淀深厚。林业高校在办学的历程中,其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如森林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等普遍建设起步较早,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学经验丰富。二是师资队伍发展良好。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林业高校的生态、环境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三是课程体系设置基础较好。很多林业高校已经通过公共课、必修课、公选课等设置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学安排,可以迅速对接生态文明教育新要求。四是校园文化为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林业高校的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经多年积淀,更多地具有生态文明特色,有些院校还建立了“绿色文化”“绿色校园”等文化宣传渠道,这在无形中浸润和影响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五是教辅资源充足。大多数林业高校校园内拥有大量的珍贵动物、植物等,部分高校如东北林业大学还拥有森林博物馆、教学实习林场等资源,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综上,林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学科优势明显、拥有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基础良好的三大特征,以及林草学科研究的多元视角,理应抓住“双一流”建设历史机遇,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以生态文明教育为突破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学校建设,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林业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鉴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处的关键环节地位,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各自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点,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并将之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开展时,教育理念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已成明显趋势并被广为采用,也不乏有开展全天候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高校;教学内容上,一般既包括有关生态文明的道德教育、科学教育、情感教育、法治教育等理论学习内容,也包括涉及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内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五育”并举,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科学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培养了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公德和环境伦理观念,推动了大学生把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于行;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实行传统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更加重视创新教法,更多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地体验等沉浸式的学习达到良好的育人实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已经做了一些较为有益的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这其中多所“双一流”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林业类高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纷纷结合“双一流”建设机遇与自身办学优势、办学特色,设置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学科专业,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比如上述几所高校开设了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还通过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文化氛围引导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大美秦岭”生态文明教育、“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东北林业大学以林业工程、林学两个一流学科为基础,以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涉林特色研究方向为支撑,着力攻克森林培育、经济及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为“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建设重点培养林业高端人才。除“双一流”建设高校外,其他林业高校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开展林业、生态、动物保护类、环境保护类校本共同课程。这些林业高校在各自的教育教学规划与实践中积极探索,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相比一些高校特别是专业类、行业类的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较弱的学校,它们以强农兴农、强林兴林为己任,在校园教学和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传播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二)林业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相比新时代新方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一项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亟待加强。部分生态学基础较弱的专业类学校由于学科设置等原因,存在生态环境意识整体偏弱的不乐观情况,在校学生较为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从林业高校一段时间以来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亟需用战略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谋划各项工作来解决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工作重视程度上,在新时代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生态文明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特别是由于受到教育长期存在的功利性倾向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未被部分高校真正认识,存在生态文明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林业高校并未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也看不到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这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课程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必然导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整体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需要加强。因成长环境、教育和工作经历所限,即使在林业高校,现有的可以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也仍然存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有时候不得不学、研、教同时进行,任务重、压力大,工作的热情和质量都難以保证在较高水平。比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任课教师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理解、认知不足等原因,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有意无意忽视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系统讲授,进而影响了教育实效。
在具体教育实践上,于新时代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要求领悟力不强。由于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在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时,不管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手段都需要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例如:在教材质量上,由于生态文明教学工作起步晚,一定程度存在教材借鉴泛滥、知识相互矛盾等问题;还有一些理工科院校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很难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构建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是困难重重。
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分析
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大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全面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有的责任担当。林业高校尤其应当担起这份责任,其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总体目标定位
履行行业特色大学使命,勇担生态文明教育重任。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致力于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学科专业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打造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水准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文化。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交流互动与科学研究机制,发挥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辐射、示范与引领作用,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绿色方案”,建成“绿色人才”的摇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引导,学生为本。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以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为指导,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坚持“五育”并举,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倡导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综合素质。
2.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根据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强专业之间的分类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避免重复开展。要抓住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基地建设等重点,系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力度,兼顾专业特色,突出林科优势和实践教学特色,发挥学科专业特色。
3.坚持内合外联,协同推进。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职责范围,密切协作,整合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多方式引导推进并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联动、学科协同,积极与政府、行业合作,融合自然教育、耕读教育的相关内容,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合力。
(三)具体措施
1.谋划好生态文明教育的顶层设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有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综合改革过程中全面考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要以整体思维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规划、人才队伍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统筹。夯实生态文明教育和研究的学科基础。提升特色学科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度,切实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真实效能。充分挖掘、发挥特色专业的引领作用,开展生态领域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联合攻关,优化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学术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促进各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平台。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独特优势,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和发展实践,明晰生态文明研究方向,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2.建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培养链条。对高校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包括本、研阶段全体学生。本科阶段是教育的开端,研究生及继续教育是末端,相互衔接才能形成完整的培养链条,通过全链条的学科教育,实现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普及,并最终实现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托生态文明教育等主题活动,把生态文明列为教育学习专题,覆盖并渗入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接受到的所有教育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应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将生态文明教育融汇到教学体系中,增建一批大学生喜爱的生态文明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若干门高水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一批以生态文明教育为“课程思政”着眼点的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融通融合;推进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合作基地等硬件建设,丰富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以及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开展这方面的教学能力培训的常态制度,让教师能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充分发挥育人主导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3.抓实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实践。学科建设方面,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统筹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实现跨学科的良性互动;师资队伍方面,可考虑用增设学科或专业自主培养、引进人才等方式,打造合格生态文明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面,要在讲授生态文明知识等内容的基础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全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实现“课程生态”。依托设在高校的鸟类环志站、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教学科研平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研究;依托生态社团实践,丰富生态主题活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4.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浓厚氛围。应注重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师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可以依托林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林业资源,利用林业高校特色展览馆、博物馆等,加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依托设在林业高校的野生动植物检测机构,加强法治警示教育;可以依托校园网站、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等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践行者。注重生态意识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熏陶等方式,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意识入脑入心,在大学生心里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秉承“绿色”發展理念,弘扬绿色文化,在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上持续优化创新。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进去,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为大学生的求知自觉和行动自觉。
5.彰顯生态文明教育示范作用。科学整合教学、科研、第二课堂等资源,通过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特色项目、开发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基地等相关项目的申报、建设与成果展示等途径,提高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辐射面,提高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面向区域和全国,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指导,提供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加强社会民众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普及,发挥行业高校特色、社会服务功能和责任担当,彰显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6.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交流研究。建立交流研讨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增加学科之间互动交流,以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定期召开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专题研讨,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路径。聘请或者常态化邀请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优秀校友、专家学者等进校讲学,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新理念新举措。设置教育研究专项。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结合学校实际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专项,深化理论研究,力争产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对策支持。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是林业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林业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维度新境界,培育越来越多在生态文明方面具有较高素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的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加强生态教育,助力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2018-08-17(05).
[2]彭青龙,廖静.科技文明、生态文明与思维教育——访谈谢和平院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1-10.
[3]蒋笃君,田慧.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创新[J].学习与探索,2021(01):68-73.
[4]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3-9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6]张晨宇,于文卿,刘唯贤.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02):59-68.
[7]汪再奇,杨树旺,刘珩.绿色发展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考量与实践取向[J].环境生态学,2020(06):88-92.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02).
[9]王少莉,赵忠,陈遇春.农林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1):100-103.
[10]于蕾,陈卫东,李竞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向度影响路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264-277.
[11]张志坤.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N].科技日报,2019-12-26(01).
[12]龚克.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8(08):1-5.
[13]李福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强化途径[J].社会主义论坛,2019(11):53,59.
[14]王利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7-06-21(07).
[15]吴朝晖.全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9-04-22(05).
[16]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大学建设[N].光明日报,2018-08-06(05).
(责任编辑:刘丽)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rate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LI Chunying, WANG Zhixin, SUN Haobo,HUANG Yingli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Approach to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rate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learly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ensure coordinat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 specific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forestry universiti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which they can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such positive factors as forestry 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faculty team,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rate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rate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orestry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