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2022-07-08 00:35李含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思政法治

李含春

[摘           要]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融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和多样的传媒模式加速了信息数据的流通和共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显著降低,更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从而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意识形态上产生偏差。而融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增强了大学生思想的活跃程度,导致高校思政工作难度提升,但融媒体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融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对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了融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中的应用可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总结了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具体改革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改革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    键   词]  融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145-03

融媒体并非一项具体的技术,是基于现代媒体和物联网络的传媒技术的统称,也是新时期的传媒理念。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开放性传媒模式是融媒体时代最大的传媒特征,而开放性意味着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高速流动。融媒体的这一特征使国民的信息获取成本显著降低,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种传媒特征有助于国民知识储备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但也意味着国民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样,所接受信息的不可控性增强,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或意识形态上的偏差,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发展和普及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进步并與生产、生活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对于融媒体我们不能一味抵制,而是要开发好和利用好融媒体这把“双刃剑”,积极探索融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融入与应用,促进融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应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实现高效、长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大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

(一)思政教育难度增加

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和政治上的建设,旨在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形成符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能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最终促使学生成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意味着大学生接触的外部信息更加多样,而网络空间内的信息良莠不齐,当大学生缺少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很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从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偏差。

信息获取成本降低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也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更加不稳定,多变的思想状态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难度提升。尤其是当大学生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时,网络媒体上的错误信息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此外,大学生也容易受到“短视频”“网红”等媒体信息的影响并且有模仿视频的行为,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加,对思政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思政教育形式多元化

思政教育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是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的方式方法实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采取“讲授式”课堂的方法实施思政教育实属无可奈何,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即使思政工作者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构想也无法付诸实施。虽然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导致大学生思想更加不可控,但融媒体本身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视频教学、音频教学、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方式选择,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总有一款是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形式。

(三)思政教育更具时效性

思政教育不能闭门造车,紧跟时事是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保障。融媒体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流通,天南海北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思政工作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也显著降低。思政工作者能够根据时事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事信息相衔接,从而实现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提升。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契机

(一)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教学技术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联系,融媒体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融媒体时代,传媒形式不局限于纸质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多元化的信息载体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载体,教学也不再局限于纸质教材内容,还可以引用线上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此外,融媒体还能够将时事信息引入课堂中,教师随时都可以通过检索线上信息来扩充课堂内容,紧密结合时事进行教学,有利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效性的提升。

(二)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信息整合

融媒体的核心就是信息数据,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高速流通意味着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思政工作信息,而网络空间有大量的与高校思政教育相关的信息数据,思政工作者可以广泛地收集这些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归纳和筛选,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将之整合至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内,实现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容量的增加。

(三)促进“第二课堂”建成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内,融媒体技术直接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得教学能够延伸到课堂外、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融媒体中的线上通信技术使得思政工作者能够在课堂外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平台构建一个“线上课堂”。同时,融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微课”“MOOC”“尔雅”等平台也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提供了平台基础。

三、融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与创新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之一,其是以学生道德涵养与法律素养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思政理论课程。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强行性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共同构成社会运行的规则,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道德涵养和必要的法律素养,这是大学生能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素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精神的引导和塑造,充分重视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虽然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冲击,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但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正视融媒体技术,扬长避短地使用融媒体技术,在不断的尝试中实现融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开发出更具实效性的长效化思政教育模式,实现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提升。

(一)推进融媒体技术在思政理论课堂的应用,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课堂

融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政理论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相较于单纯的讲授式课堂而言,融媒体的全方位感官刺激不仅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政课上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探索融媒体技术在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推进融媒体技术在思政理论课堂的渗透与融合,实现教育模式、教育技术的多元化改造。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融媒体技术实现课程内容的具体化,从而实现学生道德涵养和法治素养的量化培养。道德与法治是两个抽象的、模糊的概念,直接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学生很难形成客观的认知,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视频教学的形式来具体说明道德、法治的概念,通过视频中的故事、语言、画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形式展开多元化的思政教学,从而实现高效的思政教育。

(二)探索“第二课堂”,实现思政教育的课外延伸

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塑造并非一节思政理论课就可以实现的教育目标,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持续地引导学生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标。“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也需要量化、细化,只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则,因此思政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而是要探索思政理论课堂在课堂外的延伸,逐步实现思政理论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衔接,实现常态化的、长效化的思政教育。融媒体技术的内容极为广泛,能够应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技术有很多,高校思政教师要保持相应的敏感性,积极探索现代媒体在思政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线上交流、线上资源库、线上教学都是新时期可行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融媒体技术为思政理论课堂向日常生活的延伸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QQ好友群、校内学生论坛、团委官方微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线上媒体实现课堂外的思政理论教学,从而逐步构建课堂外的师生联系,进而实现基本课堂外的“思政第二课堂”建设,最终构建课堂内外相联系、线上线下相衔接的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常态化、日常化的思政教育目标。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专门化的线上学习平台,教师为学生完成网络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学生通过学号登录平台后即可进行自主化的线上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线上交流,教师可以以线上教学交流圈子为基础,通过消息推送、广播等方式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宣传道德小故事、法治小知识等,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育。

(三)推广线上学习,整合线上线下学习时间

思政教育任务是一个长期目标,想要塑造学生的道德涵养和法治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政工作者不可能全天候24小时守在学生身边进行引导,因此思政教师可以尝试推广线上学习,将整个“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分散到日常学习中,实现碎片化的思政教育。比如,教师可以打造一个专门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学习资源库,学生能够凭借身份认证查看资源库中的信息,然后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一方面能够实现思政理论课堂的延伸,另一方面能够在思政教育中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道德知识、法治知识学习,从而帮助常态化思政教育机制的构建。

(四)直播与“网红”模式的设想

网络直播是融媒体时代传媒的一大特色,网络直播的兴起实现了流量变现,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以“流量”为生的明星,即“网红”群体。在大学生群体内“网红”有着极高的影响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借鉴和参考“网红”直播模式,一方面利用网络直播扩大原有思政课程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培养“网红”来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已经被验证,如在国内B站平台上进行直播授课的某法学教师,其在短时间内汇聚了大量人气,成为家喻户晓的“法律网红”,這位法学教师用他的直播实现了社会层面的法律知识宣传,极大地促进了全民普法工作的进度,有效提高了国民的法治素养,对法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这提示了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法治教学的可行性,高校也可参考这种模式构建一种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的网络直播教育模式,实现常态化的思政教育。

四、结语

在融媒体态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学方面应该注重“线下教育”与“线上教学”的相互融合,“价值传递”与“思想碰撞”相协调,形成立体式多方位多角度思政教学新模式。同时,用网络思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在平台中,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与视频等内容分类设置,便于学生查找和归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当下丰富的融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授课阶段,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公众号、微博、QQ群等多渠道为高校学子推送消息,主动向他们灌输正能量理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德育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泽民,栗浩亮.“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视角[J].现代交际,2019(10):30-31.

[2]欧晓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研究[J].老区建设,2019(22):91-96.

[3]李颖.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9(17):101,106.

[4]杜鹏举.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50-51,59.

[5]刘云龙,谭利佳,孔艺洋.融媒体视角下第二课堂文化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22(8):19-22.

[6]骆莎.新媒体视角下赣南客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青春岁月,2018(35):442.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思政法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