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2022-07-08 10:03王晓艳高荣王焱郭璇
农民科技培训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素质培育农民

王晓艳 高荣 王焱 郭璇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坚持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五个一”工程和“荆品名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持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为各类“新农人”搭建广阔的事业平台,也为全市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靠得住、干得好、用得上”的主力军。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现状

(一)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初步构建

自2014年以来,荆门市累计争取国家、省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金4800余万元,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高素质农民24894名。全市7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业人员实现了培训全覆盖,筑牢了产业人才基础;稳步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近三年来,累计培养453名乡村青年人才,覆盖388个行政村。随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逐步规范。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家庭农场40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4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社106家,入社成员达67万个,辐射带动非社员农户21万户。

(二)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显著增强、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荆门市借势打造荆品名门、荆门油菜、京山桥米等一批区域性公用品牌,以及国宝、宝源、洪森、神地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大幅提高。通过培训持续带动,刘伟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逐步发展壮大,社员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每亩平均纯利润达1万元以上。京山市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带动农户销售优质农产品,2021年销售总额超过2亿元。

(三)高素质农民社会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荆门市高素质农民典型案例及先进事迹多次被媒体报道。钟祥市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京山市石龙农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京山盛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三家农民合作社上榜《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中示范社发展指数百强榜。京山蒋家堰桥米公司田间学校入选2021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宣介活动“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学员李清阳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扶贫先锋”、谢玉涛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农民抗疫先锋”、李鹏被授予“湖北省十佳农民”称号,高素质农民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培训项目让“人才红利”的充分释放,转化为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产业,构建人才金字塔

聚焦京山桥米、高油酸油菜、漳河清水小龙虾等荆门农业重点产业“五个一”工程,分类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人才培育计划。落实一个重点产业、一套培育方案、一名首席专家负责、一个技术团队支撑、一套落地措施对接、一家龙头企业引领“六个一”培训机制,探索符合荆门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建荆门高素质农民培育品牌。实践“头雁工程”强活力、“壮腰工程”补短板、“强基工程”提质效,构建起金字塔结构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形成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引领、产业领军人才示范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社会化服务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部门协同,画好职能同心圆

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分层分级分类”培训工作思路,全市项目一盘棋谋划、差异化实施,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全面提高农民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级重点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市级重点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业经理人,县级重点培养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共同构建重点突出、结构分明、分布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主体力量,加强部门协作,联合市妇联、团市委等职能部门,开展职业女农民、创业青年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电商人才、退役军人及“兵支书”等专题培训,实现了部门招生、联合培养、共同管理、持续跟踪的强大合力,有效突破了招生难度大、遴选不精准、培训与跟踪服务脱节等项目实施瓶颈,形成了共同发力、优势互补的良性工作格局。

(三)善用内力,练好教学基本功

1.课程设置差异化。结合产业创新课程设计,建立完善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分段式、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根据班级特色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发教学模块,拓展“教学+实践”“理论+实训”“課堂+基地”教学内容,打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精品课”。

2.师资队伍多元化。注重本地师资培养,遴选一批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吸收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建立荆门市农民教育培育师资库,入库专家达到172人,高级职称师资达到70%以上,其中多名优秀讲师入选湖北省导师团队,4名教师获评全国、全省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称号。注重引进专家人才,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和涉农社会组织的合作,先后邀请傅廷栋院士团队、别之龙教授团队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丰富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教学资源。

3.跟踪服务长效化。以班级为平台、以行业为主导,全面整合科教资源分类开展技术服务,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有效保障了人才培育的持续性。重点扶持经营状况良好、示范带动能力显著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创业指导与产学研合作,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启动“百名‘农博士’服务荆门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动,从2021年起,聘任100名“农博士”,对接服务一批优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化一批三农科技成果、扶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四)巧借外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十四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部署,争取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支持。联合市商务局制定《荆门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将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纳入政策扶持范围。联合市科技局推进市校合作,建立华中农业大学荆门产业技术转化中心,争取财政支持3年共计1500万元,其中每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不少于500人次。联合市人社局创新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出台了《荆门市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暂行办法》,3年共计评定农民职称244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26人、初级职称116人。争取市级财政专项750万元,从2021年起,聘任100名“农博士”。

三、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乡村振兴人才结构不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受打工经济和农业产出效益影响,乡村本土人才留不住,返乡创业人才引不来,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的问题仍旧严峻。村“两委”班子人才结构不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减弱

农广校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体单位,承担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70%以上的培训任务,是定向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渠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荆门市农广校系统在机构职能、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基地建设等方面仍然相对薄弱,与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培育后续支持政策不配套

目前国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仅依据2017年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原则上由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认定管理办法”,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统一配套政策支持,證书认定含金量不足,管理仍不够规范。地市级层面,现有人才支持政策统筹协调不够,虽然很多地区均出台了支持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的各类扶持政策,但受地方财力影响,部分政策尚停留在文件中,落实困难。

四、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议进一步加大乡村人才培育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强部门联合,分类统筹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落实。重点培育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村级后备干部、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乡村本土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功能和先锋引领作用。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能力提升。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培养,充实农业企业高管人才和科研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强化监督考核,执行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清理“空壳社”“僵尸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由合作社牵头试点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领办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农业经理人培育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认定管理、人才服务和政策扶持等相配套的制度体系。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主体,组建导师团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不断改善农村创业创新生态。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激励政策。构建“分层分级分类”人才培育机制,探索省、市、县三级培训项目经费实行差异化补助,适当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创业创新人才培训等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探索执行以效果为导向的考核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培育模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突破资金标准,促进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提质增效。整合政策资源,为留乡创业、返乡创业人才提供金融、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鼓励农业项目向创新创业主体倾斜,积极选树创业创新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1.湖北省荆门市农业农村局

2.湖北省农广校荆门分校)

猜你喜欢
高素质培育农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