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岐 倪东衍
在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说起武问萍,当地人觉得,没什么事情能难住她,“许多村民宁愿把土地撂荒,也不想流转,觉得守着地踏实,但她一一上门做工作,转变了大家的想法,把事做成了。”丈夫李树增说。多年来,武问萍带领合作社更新装备、完善设施、托管服务,逐步由小变大,由弱變强,走上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她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经营能手和乡村致富带头人,乡亲们口中的“武大姐”。
创业,从零开始打拼
李树增家里以种地为生,他肯吃苦,种植经验丰富。年轻时,李树增想找个田里的好帮手做媳妇,而武问萍也想嫁个踏实肯干的男人。相亲的时候,李树增家的一碗“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的小站稻米饭把武问萍的心给拴住了。年轻的“水稻夫妻”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田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了十个年头。
变化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天津市很多乡镇引入企业,建工业园区发展经济。为了工业园区建设,上游河道改道,水过不来了,庄稼好不好,有水没水是关键。也是在这一年,有的企业违法排放工业废水,破坏了农业水源。为了生活,1996年,“水稻夫妻”转了行,离开了稻田,干起了农机租赁。
2005年,武问萍和丈夫商量,借钱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台配套机具,开始了农机作业之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对于农业来说,政策是风向标、信号灯,她有了新的想法,一家干农机作业,势单力薄,不如联合几家形成规模一起干。“要想做成点产业,还真得劲往一处使,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办大事。”操持村里的产业,武问萍全程跟进,撸起袖子,带着大伙儿一起干。在她的牵头下,2008年3月,她联合其他4户农机户,注册成立了天津市津南区第一家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和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天津市安顺农机专业合作社。随着种植业成本的提升,农机服务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武问萍沉着应对,她一方面扩大作业规模,引导社员以股份制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紧紧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机械化服务,打造农机服务品牌,形成了集农业收获、耕整到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产品,凸显出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效应。另一方面,涉足粮食生产领域。说干就干,2013年,她又注册成立了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开拓,共创甜蜜事业
2017年,天津对“散乱污”企业重拳整治,企业排放的废水净化后排入地下管道,地上沟渠大规模疏浚。田里通水那天,天蒙蒙亮,两口子就蹲在地头等水来。武问萍看着汩汩清流翻打着欢快的浪花,流进了久旱的稻田,眼泪流了下来。两人围着田垄转了一圈又一圈。也是这一年,“水稻夫妻”的心“活”了,重操旧业。
武问萍深感现代农业不光是靠先进的机器设备,更要紧的是靠知识武装头脑。选准学习内容,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武问萍两次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学习,多次参加津南区农广校组织的培训。“选种、育种、种植、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农业专家的指导。”在武问萍看来,粮食种得好,全托了农业科技的福。
天津小站稻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近年来,天津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津南区农广校组织农民教育培训,根据武问萍农田的实际情况,专家推荐了五个新品种。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2019年,仅仅靠小站稻米的销售,纯收入就将近300万元。村里有近30人跟着老李夫妻一块干,年平均收入近6万元。
社员们纷纷劝武问萍“见好就收”,但武问萍想做得更好,多次外出学习稻蟹种养经验,学成归来。“蟹在稻田里食用虫子作为饲料,减少了稻田虫害发生几率,还松弛了稻田土壤,促进水稻生长;与此同时,蟹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了有机绿色肥料,达到绿色生态种养的目的。”武问萍满怀期待地说。秋天一到,稻蟹长势喜人、万余亩水稻丰收在望。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承包和托管种植土地1.2万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和小麦,小站稻种植面积将近8000亩。机械化种植和生产,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社员收入比入社前年增加35%。
2017年,在武问萍的带领下,合作社又建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粮食加工厂,一排排加工机组很是吸人眼球:大型碾米机组、石磨面粉机组、电磨面粉机组及石磨杂粮机组、石碾小米机组。“我们的面粉、玉米面、杂粮面都是石磨磨出来的,低速研磨,低温加工,不会破坏粮食中的营养物质,古法石磨加工粮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各种营养价值,并且保持住了粮食本身的清香。”武问萍介绍。她坚持做绿色产品,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同时,武问萍把生产后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喂养了几百只鸡、鸭、鹅,几十头猪,几十只羊,牲畜的粪便沤成有机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同时,她还为自己的农产品申请了“和跃升”商标品牌。
做绿色有机农业,一直是武问萍的梦想。如今,像她一样有梦的人还有很多。武问萍的女儿就是其中一员。2019年,她弃医从农,带着爱人回到合作社,成为新农人,参与经营合作社,给这里带来更多活力。“年轻人的绿色农业会做得更好!”武问萍很是欣慰。
奉献,扛起社会责任
农业科技普及离不开人才,武问萍认为未来的农业,应该是“能人”农业,只有“新农人”成为“能人”,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武问萍在合作社也专门设立了科普活动专项基金,每年出资组织社员参加科技周、科普日活动,还制作科普宣传栏,购买大量科技书籍和科普读物向农民发放。农闲时,合作社邀请津南区农广校为社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培训当地及周边农民300多人次,同时对“新农人”进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目前,80多名农机操作手取得了职业技能证书,300多名种植户学到新技术。
武问萍为人爽快,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各类慈善捐赠活动,是出了名的热心肠。2020年疫情暴发生后,武问萍便与家里人商量如何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小家”的力量。通过天津市妇女儿童基金会为天津市总医院464医院捐赠了有机大米、面粉各2000斤,价值1.7万元。2022年春节期间,津南区疫情严重,凌晨两点,武问萍还在厨房间里热火朝天地蒸着馒头,“这是戗面馒头,里面再放进香甜的大枣,纯手工,特别好吃。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我要亲手给他们蒸馒头,让他们吃到家里的味道!”武问萍带着工人蒸馒头、装车、送货、卸货……将7000个手工大馒头和8吨小站稻送到了八里台镇、辛庄镇、咸水沽镇部分封控小区医护和防控人员手中。武问萍为天津市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津市劳动模范、津南区“最美乡村人”、“城乡致富带头人”、中央农广校“百名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和跃升”品牌小站稻被评为“巾帼好品牌”“津农精品”“国内知名品牌”“百佳农产品新锐品牌”。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创办的农民田间学校获评全国优秀农民田间学校。“自己富了,也不能忘了大伙儿。”说起这话,武问萍笑得很开心。★
(作者单位:1.天津市农广校津南分校
2.中央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