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丽,郑其开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耳鼻喉科·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
袁得材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福建 福州 350004)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感染真菌后出现的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耳道瘙痒(奇痒)、耳阻塞感及耳渗液。本病好发于高温而潮湿的季节[1],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较多见。近年来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全身用药副作用大,效果欠佳,因此多选择外用药物局部治疗,但目前本病仍缺乏有效的外用药物,给临床医生及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2]。近年来,本科采用自拟黄连汤耳浴耳内镜下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6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7 年 1 月—2020 年7 月在本科门诊诊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共 60 例,单耳48例,双耳12例;女性 27例,男性 33 例;年龄 19~64 岁,中位年龄41岁;病程最短 1 周,最长3年;其中 36 例有不洁挖耳习惯,10例有长期游泳史,7 例近3 个月内有反复滴氧氟沙星滴耳液或氯霉素滴耳液史,2例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5例无明显诱因史。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前取患病耳道的分泌物或痂皮进行真菌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试验。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真菌性外耳道炎诊断标准[3]:①患者主要表现为耳痒、耳阻塞感、耳渗液等,可伴随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②耳内镜检查:外耳道有白色、灰色、灰白色、黑褐色或(和)黄褐色真菌团及孢子,呈颗粒状、绒毛状或团块状真菌斑;③取患病耳道的分泌物或痂皮进行真菌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试验确诊为真菌感染;2)在 1 个月内均未服用或者局部未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3)能理解配合治疗并定期随访;4)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史和禁忌证者;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椎 1)合并有鼓膜穿孔的慢性中耳炎患者;2)培养结果显示合并有细菌感染的患者;3)中途退出研究不能配合随访者。
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耳内镜下取分泌物培养确诊,先在耳内镜下用耵聍钩或负压吸引清除外耳道或鼓膜表面真菌斑,头偏向健侧,3%双氧水浸泡外耳道,10 min 后负压吸引吸出双氧水及溶解物,以耳科棉签擦拭干外耳道。对照组第一次耳内镜下将硝酸咪康唑乳膏(达克宁乳膏;西安杨森)以耳科棉签均匀涂于外耳道及鼓膜表面,后期治疗患者自行涂药,1天1次。观察组用明胶海绵(桂林福康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60 mm×30 mm)浸泡中药液内(黄连15 g、黄柏15 g、苍术12 g、苦参15 g、白鲜皮15 g、苦豆子15 g、百部30 g、蛇床子 15 g、地肤子10 g,1 剂,加水浓煎至50 mL,静置弃渣取上清液),在耳内镜下将明胶海绵均匀置入外耳道,并贴敷鼓膜表面,每日1次。所有患者疗程 1周,用药期间均嘱患者禁止耳内进水,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
2.2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外耳道及鼓膜清洁,色泽正常,无充血糜烂;好转:症状和体征较前改善,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无效:症状未改善,外耳道及鼓膜仍有痂皮或分泌物,或仍充血糜烂[4]。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近年来,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率逐渐增高,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多认为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患者抵抗力下降,不洁挖耳史以及高湿热气候等有关[5]。在社区医院及诊所,本病易误诊为细菌性外耳道炎,常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以及患者自行药店买药时,导医常推荐购买氧氟沙星滴耳液,导致治疗不仅无效,反而延误并加重病情。真菌性外耳道炎全身用药副作用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局部用药[2]。目前主要以耳内滴药或涂药为主[6-8],滴耳液主要是3%水杨酸滴耳液和4%硼酸滴耳液,水杨酸有抑制真菌繁殖,止痒防腐的作用,对溶解皮肤角质有一定的作用,主要用于外耳道真菌的角质增生。4%硼酸滴耳液有消毒和杀菌作用,能够抑制霉菌,但抗真菌能力弱,两者都含有酒精成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且水杨酸容易灼伤皮肤,引起皮肤的破损,使患者使用时疼痛感加重。涂抹药膏主要有达克宁霜、酮康唑乳膏等,药膏均较黏稠,对于耳道深,弯曲度明显患者,涂药不易均匀,容易留下死角,导致治疗不彻底,易复发,且药物黏附在鼓膜表面,患者有听力下降、阻塞感等不适反应。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低于观察组患者,与患者依从性差有关,部分患者因耳阻塞感不适明显,有减少用药次数或中途中断治疗,虽然涂药引起的阻塞感在涂药前均会向患者讲明,嘱患者不用担心,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坚持;虽中药液也会引起阻塞感,但液体容易清理,如患者确实阻塞感明显,可嘱患者自行棉签清除药液。
本病在中医中没有单独的病名,属于“耳疮”的范畴[9],多因外耳道皮肤受损,或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湿郁化热,风热湿邪犯耳;或肝胆湿热循经上犯耳窍,蒸灼耳道,逆于皮肤而生耳疮。治疗原则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痒、通耳窍。滴耳法是将药液直接滴入外耳道发挥治疗作用,是耳科最常见的一种外治法,因直接接触病灶,故起效快、效果佳[9]。笔者用中药浓煎耳浴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效果好。中药耳浴对耳道无刺激,减少因刺激引起的耳道渗出,保持耳道干燥,皮肤完整,抑制真菌繁殖。方中黄连、黄柏、苍术、苦参、白鲜皮、苦豆子、地肤子联合应用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杀虫作用[10]。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的抗菌谱较广,对真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发现苍术对 15 种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尤其对浅部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1];白鲜皮、苦参、苦豆子、地肤子不仅对真菌有抑制作用,也具有抗过敏作用,起到较好的止痒效果[10]。用明胶海绵浸泡中药液耳浴操作简单,容易放置于外耳道及鼓膜表面,明胶海绵软化后柔软,对外耳道无摩擦,且延长了药物在耳道内的作用时间,且中药温和、无刺激,耳浴时不会引起耳道的刺痛感。治疗后患者未复查真菌检查,考虑到费用问题,真菌性外耳道炎在患者看来是“小毛病”,如果诊治费用高,治疗流程复杂,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依从性差。
综上所述,明胶海绵浸泡中药液耳浴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费用低,患者依从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