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唐代摩崖造像特征异同辨析

2022-07-07 05:13何海军韩嘉慧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女真摩崖牛角

何海军,韩嘉慧(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唐高祖以道教为尊,太宗佛道并重,武周因代唐崇佛,玄宗时期尊崇道教,武宗因佛教发展已影响社稷,所以行灭佛之举。纵观整个唐代,道教或佛教虽然没有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不可否认,该时期是两教发展的高峰期。因为两教迅速发展,雕刻造像进行礼拜变得流行起来。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物产丰饶,经济较为发达;境内多高山丘陵,岩石以砂岩为主,松软细腻,易于雕刻;作为道教发源地之一,信徒众多,自东汉时期就有宗教信仰的传统。这些因素为大规模开龛造像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便利条件。受上述诸多因素影响,四川现存较多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的唐代佛教和道教摩崖造像。这些造像为我们研究佛道造像特征异同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川地区唐代的佛道摩崖造像,龛窟形状大多数为圆拱形单层龛、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方形单层龛等,与佛教龛窟形制大同小异。龛内造像,大都带有尖桃形或圆形头光,坐姿多为跏趺坐、倚坐,或站立在莲台之上,左右有胁侍、龛门有护法神等,这些大概是佛道摩崖造像共有的特征。此外,道教造像头戴道冠、身披道袍、手持笏板,脚着履,佛教造像头顶有肉髻、身披袈裟、手施禅定印等手势,这些大抵概括了佛道造像的不同。本文主要是对安岳玄妙观、蒲江飞仙阁、仁寿牛角寨这三个造像点中的佛道合龛与道教造像进行探讨,进而分析这些异同点的来源。文中所提及的佛教造像特指佛像,不包括菩萨造像、罗汉等。

一、安岳玄妙观道教造像

安岳玄妙观造像题材丰富,有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佛道合龛,甚至还有儒释道三教合龛,本文仅对此处佛道合龛和道教造像作简要探讨。

玄妙观现存唐代摩崖造像26龛,大多数为盛唐时期开凿。其中第1号龛凿一老君二真人二女真二天尊一天王一力士;第2号龛凿四天尊二真人二女真二天王;第2-1号龛凿一老君二女真;第2-7号龛内并排三尊坐像;第2-10号龛凿一老君二真人;第3号龛凿五主尊二天王;第3-7号龛凿一主尊二真人;第3—12号龛凿一主尊二女真;第4号龛凿三主尊二真人二女真二天王;第23-1号龛三身真人并排立于仰莲台座上。此外,还有9龛佛道合龛,其中6、8、16、19—21号龛内凿一老君(天尊)一佛一真人一弟子一女真一菩萨二力士;第10、18号龛内凿一天尊一佛一真人一弟子一女真一菩萨二胁侍二力士;第17号龛内凿一老君一佛二真人三弟子二胁侍。

其中,道教造像中第1号龛的布局和佛教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较为相似,2-1号龛一老君二女真、3-7号龛一主尊二真人与佛教造像中的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布局类似,2-7号龛并排三尊坐像与佛教造像中横三世佛的布局较为相似。另外9龛佛道合龛中,以天尊或佛为主尊,旁边侍立既有佛教菩萨弟子,又有道教真人女真。在四川其他地方,唐代佛道合龛中也有此类布局。

图1 坛神岩道教造像[4]

二、蒲江飞仙阁道教造像

蒲江飞仙阁摩崖现存唐代摩崖造像以佛教题材居多,但是在众多的佛教造像中还分布有几龛道教造像。

位于飞仙阁北侧的第18号龛,龛内二天尊并排跏趺坐于莲台上,头后饰火焰纹头光,头束高发髻,身披交领或双领下垂式道袍;天尊旁边右真人右手持有拂尘,石窟两侧侍立供养人、力士。位于诸多佛教石窟中的74号龛,龛内凿“长乐天尊”一尊,天尊头饰高发髻,身披双领下垂式道袍,跏趺坐于莲台上;旁边真人身披道袍,手持笏板,脚着履,龛左右壁胁侍头饰发髻,身饰璎珞,龛门处有供养人和力士;龛外右侧崖壁有一则“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题记。另外还有第44号龛,龛内凿十尊天尊神像,头饰高发髻,身披道袍,着履鞋,站立在莲花座上,着履鞋,有天尊手持“太极”羽扇,龛左右侍立有童子和供养人。造像底部平面有一则题记,明确提到此龛为“天宝九载”(750年)所凿。

第18号龛内二天尊跏趺坐,同时跏趺坐也是佛教造像中主尊最为常见的坐姿,但是真人手持拂尘则是道教造像所独有的。74号龛内天尊头束高发髻,旁边真人手持笏板、脚着履则和该地区同时期佛教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44号龛内天尊是道教造像模仿佛教造像的一个典型例子,既有佛教造像中的莲花座,又有道教造像特征。

三、仁寿牛角寨摩崖造像

仁寿牛角寨石窟分布在牛角寨和坛神岩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龛窟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间有少量道教和佛道组合形式。造像时代从初唐持续到宋代。

此处佛道组合题材主要有牛角寨37号龛,坛神岩42、50、62、93号龛。其中牛角寨第37号龛以佛教四大天王为主尊,中央上下雕刻两尊道教小像。坛神岩42、50、62号龛开凿于盛唐时期,造像内容均以道教造像为主尊,佛教造像为辅。内龛正壁凿道教尊神三尊,左壁也为一尊道教造像,然而右壁则为一尊佛教造像。第62和93号龛均为两排整齐排列的群像。第62号龛前排主尊为佛像,较龛内其他造像略高,佛像左侧为两尊道教造像,右侧为两尊佛教造像,龛左侧遍布道教造像,龛右侧则皆佛教造像。第93号龛开凿于晚唐时期前排中央为一坐佛,坐佛两侧佛像呈立姿,身后两侧为菩萨立像,道教造像位于正壁两侧。

仁寿牛角寨摩崖造像中佛道合龛较多,其中佛道两教相似的造像特征,是佛道摩崖造像的又一共同点,同时也是道教造像模仿佛教造像的又一佐证。此外,在这些龛内,有以佛教造像为主尊、道教造像作为胁侍的,也有以道教造像为主尊、佛教造像作为胁侍的。佛道神尊共处于同一龛内,这是佛道两教在开龛造像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结果。

四、佛道造像异同点来源问题

1995年,成都西安南路发现一批南北朝道教造像窖藏,证明最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就出现道教造像了。这批窖藏和北方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石有许多相似之处,据此说明早期道教造像是对佛教造像模仿的结果。也许是道教看到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空前发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为了和佛教争夺信众,就开始仿造佛教开龛造像。曾德仁先生指出,丹棱龙鹄山道教造像龛窟是模仿佛教石窟中的佛殿窟,其功能是祈福。并且此处龛窟形制、造像内容、排列形式、雕刻技法均是仿照佛教石窟而来。尤其是像座和佛教莲座完全一致。四川道教造像普遍采用莲台莲座是学自佛教,实物要早于道教文献的记载。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道教文献中关于莲花的记载是晚唐杜光庭撰写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卷2“老君生登行九步,步步莲华”。这种模仿使道教造像在某些方面和佛教造像如出一辙,如造像布局、头光、莲座等。

四川唐代道教造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时期佛教雕刻艺术影响,但是它正在逐渐摆脱这种影响,力求表现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自身特色。这种特色在四川剑阁晚唐道教造像中已有体现,并在大足宋代道教石窟灿烂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魏晋南北朝至隋,道教造像以模仿佛教造像为主,但是到了唐代,道教造像开始寻找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走出宫观祭坛,将目光投向石窟摩崖造像,创造出了许多精品。早期道教造像是仿照佛教造像而来,这种模仿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持续到唐初。自此以后,道教造像开始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了其独特的造像风格,直到宋代形成了完整的道教造像体系。

图2 坛神岩道教造像局部[4]

五、结语

蒲江飞仙阁、仁寿牛角寨、安岳玄妙观三处造像点中佛道合龛内的佛道摩崖造像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这种造像特征的异同在四川其他地区的唐代摩崖造像中也有所体现,如剑阁鹤鸣山、丹棱龙鹄山等造像点。佛教来源于印度,有造像传统。传入中国后,佛教石窟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繁荣。受此影响,道教开始开龛造像,并且有意无意地受到佛教造像影响,这是两教造像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原因。但是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开龛造像活动中会融入中国文化的一些因素,以示其正统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和佛教造像有所区别。这是两教造像有不同之处的原因。经过魏晋南北朝石刻艺术发展,到唐代,这种造像差异更加明显,同时也为宋代道教造像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女真摩崖牛角
西狭颂摩崖石刻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辽朝对女真族的控驭演变述论
牛角挂书
试论金代女真族家训的发展趋势
摩崖造像
一看书就犯困
试谈辽金与高丽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