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能否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基于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视角

2022-07-07 14:10丁一兵
财经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复杂度加工升级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也起着带动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工贸易经济效益不高、产品创新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凸显。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低端分流,高端回流”的现象,但现有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的加工生产仍由外资企业主导。此外,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其出口导向型的发展对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资源产生虹吸效应,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此,我国不断加强对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分级管理,加工贸易政策的重点也由“引资引技”向“提质增效”转变。提升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延长、促进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我国入世以来的加工贸易规模、空间分布和经营主体的发展是否对本国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如何推动我国由“世界工厂”成长为“制造强国”?本文依托中国海关数据库在产品层面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企业性质、企业所在地等方面的数据基础,从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技术升级的作用有限。也有部分研究从国际技术溢出的角度,认为加工贸易带来大量的外资及进口中间投入,可能对本土企业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

,但由于代工企业欠缺互补性知识、技术吸收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很难在俘获型治理模式下从领先企业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同时,外资进入及其市场导向行为切断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上下游经济关联,不利于国内价值链的建立

。产业层面、城市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对出口技术升级的作用较小,剔除加工贸易后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不明显

。近年来,一些研究基于出口贸易统计数据、工业增加值率、进口中间投入比率和出口技术复杂度来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升级,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已呈现提升态势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加工贸易转型通过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渠道促进企业贸易方式的转化,有利于企业贸易结构优化

上述研究主要选择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和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等指标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但一国制造业的强大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复杂度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要从产品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视角考察如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空间结构。产品空间理论由Hausmann和Klinger(2006)及Hidalgo等(2007)提出,创造性地刻画了国家异质性产品空间的分布状态,解答为什么不同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具有差异性,并构造产品跳跃模型以解释产业升级不连续现象的原因

。产品空间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自产品空间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国家产品空间演化方向及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展开研究,认为国家产业升级大多遵循比较优势向产品网络中更密集的区域跃迁

。一些研究通过绘制我国及其他经济体的产品空间图谱来分析相应产业分布的变化,借助产品空间分布状态探寻国家间竞争力差异的来源

现有文献并未给出国家产品空间竞争力的定量刻画指标,且基于产品层面考察产品转换升级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缺乏。此外,探究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产品升级影响的文献大多基于2000—2006年企业层面数据,未能将近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纳入。相较于既有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利用产品密度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构造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指标,基于产品技术复杂度重新审视国家产品空间的技术结构,为出口产品升级和国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二,采用2000—2014年HS6分位产品层面数据,考察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其转型对我国产品空间的“结构竞争力”的影响,为加工贸易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微观研究依据。

二、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测度

产品空间理论认为,产品是国家在知识、技术和要素禀赋等生产能力上的集中体现。由于生产不同产品所需的能力部分重叠,新的产品比较优势的建立是以现有的生产能力为基础,但构成产品生产能力的要素无法一一度量且无从判断各要素对每一种产品的贡献度。为此,Hausamnn和Klinger(2006)以国家出口产品篮子作为结果倒推产品之间生产能力的相似性。若两个产品被同时作为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最小条件概率越高,则这两个产品的邻近性越高,产品之间转换和跳跃的距离越小

。具体地,

表示

时期全球范围内产品

的邻近性,

(

|

)表示

时期产品

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下

产品也具有比较优势的概率。产品邻近性的计算公式为:

=min{

(

|

),

(

|

)}

(1)

其中,

分别表示

时期

产品和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对单个国家样本

而言,

表示

时期

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

,

,

)代表

产品出口额。因此,

时期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计算公式为:

①安全检查与巡查。每年进行两次以上水库工程安全大检查;每座水库至少落实1名巡查员,按水库大坝巡视检查有关规定进行巡查。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中具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社会监理单位很少,有不少监理单位依附于以水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勘察设计院等为母体的企事业单位中,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此外,在工程建设活动中,项目法人对工程的建设管理与委托的工程建设监理共存,业主往往高度关注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给监理施加过多压力,而由于监理处于业主委托的从属位置,在处理工程质量和进度矛盾关系方面,以及在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上造成较大的处理障碍,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监理单位在监理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2)

(3)

本文利用公式(6)刻画产品空间的技术结构升级(

)。在HS6分位产品层面计算得到的产品技术复杂度是产品的固有属性,不同国家出口的同一类产品具有相同的技术复杂度。产品密度则由产品邻近性和国家生产能力禀赋决定,反映的是产品生产能力的积累和产品升级潜力。产品空间技术结构是一个复合指标,通过为产品密度赋予技术复杂度权重,在刻画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转换能力的基础上反映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变化,为国家产品空间的结构性竞争力提供一个定量的测度方法。

(4)

产品密度反映了产品周围生产能力禀赋积累的情况,同时也影响产品向比较优势产品转换的跳跃距离。因此,一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已形成的比较优势产品及其邻近产品空间的密度。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4690类HS6分位产品构建产品矩阵,采用公式(1)—(4)计算HS6分位产品的邻近性和我国出口产品密度,并绘制我国2000、2007和2014年的产品密度概率分布(见图1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产品密度概率分布曲线逐渐右移,平均产品密度不断提升,表明我国比较优势产品不断增加,促进了产品生产能力的积累,潜在产品向比较优势产品转换的跳跃距离不断缩小。由于美国和日本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高技术制造和产品研发创新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作为代表性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并绘制2014年中国、美国和日本HS6分位产品密度的概率分布(见图2所示)。可见,我国产品密度的均值显著高于美国和日本,近年来生产能力的迅速积累为我国产品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式中:Dx、Dy分别为泥沙扩散系数沿x、y方向的取值;s为含沙量;Fs为底部冲刷函数,采用切应力理论表达式如下:

食用向日葵籽粒灌浆及产量对深松和密度的响应………………………………… 孟天天,高聚林,包海柱,赵 卉,胡树平(13)

Hausmann等(2007)提出的技术复杂度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和行业层面技术结构的研究

。相较于根据产业要素密集度和行业技术类型对产品竞争力的特征事实进行分组描述,产品技术复杂度可量化每类产品潜在的技术含量及其对应的生产率水平。本文引入产品技术复杂度来刻画产品空间结构,其计算公式为(

表示

时期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

×

(5)

图3为2014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产品密度及产品技术复杂度的散点分布情况。可见,我国在中低技术复杂度产品的出口上较为集中,产品密度相对更高;而高技术复杂度产品较为稀疏,产品密度相对集中于均值。美国和日本的中低技术复杂度产品的密度相对集中于均值水平,而高技术复杂度产品的密度则相对高于均值。这表明我国产品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中低技术复杂度产品,而美国和日本在高技术复杂度产品上的生产和转换能力更强。

在产品邻近性的基础上,利用潜在产品与当前比较优势产品距离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刻画潜在产品与优势产品在邻近性上的分布情况,即产品密度(

):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产品层面贸易方式、空间分布和经营主体类型,数据来源于2000—2014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参照既有研究,对海关出口产品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通过首位增加0的方式,将产品代码位数为7位的代码统一至8位;(2)将HS8分位出口产品数据加总至HS6分位产品层面;(3)将月度出口数据加总得到年度数据;(4)利用联合国统计司海关编码转换表,将不同年份的HS编码统一至HS1996版本;(5)剔除样本期内未出口或出口连续性低的产品,剔除仅通过一般贸易或加工贸易以外的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

(6)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贸易方式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影响

从创新动力的角度来看,贸易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产品创新的主动性。相比于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搭建的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一般贸易出口面临更为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遭受贸易摩擦的可能性更高。主动迎合目标市场的客户需求为升级产品技术和改进产品性能提供了动力,有利于生产能力的积累和比较优势的培育。加工贸易主要由跨国公司主导,利用生产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全球分散化生产。这一生产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初期为生产主体带来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溢出。然而,加工贸易模式下的产品升级受制于控制该价值链环节的跨国公司,外资主导型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私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提升生产效率取得竞争优势,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为产品转换和升级提供动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说1: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产品升级均具有积极影响,但产品层面一般贸易出口水平的提升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强。

(二)加工贸易空间分布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影响

区域内产业集聚为加工生产的上下游环节提供更加完善的原料供应和配套服务,推动沿海地区建立企业合作网络,并通过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共享和知识技术溢出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集聚引发出口市场份额的竞争,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新产品的生产和产品升级周期的缩短,进而对产品生产能力的积累和比较优势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区域内产品出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拥挤效应。区域内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需求增加使加工贸易企业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同时出口企业通过价格竞争争夺出口市场份额,企业利润空间的压缩不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生产转换。既有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产品升级呈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主要发生在就业密度高的东部地区

,且产业集聚对一般贸易出口的集聚经济效应大于拥挤效应,对加工贸易出口则产生更强的拥挤效应

。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边际效益下降时,内陆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加工贸易进而发展产业集群可为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带来支撑动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说2:产品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产品层面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通过集聚经济机制影响产品空间技术结构。

(三)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影响

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形成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增强了本土企业在加工生产中对生产控制模式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采购权、产品所有权和销售权由外方独占模式向中外分治模式和中方主导模式的转变

移民管理机构与县级财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保证扶持资金管理效率的重要条件。当两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达与交流出现阻滞时,将会导致移民资金的拨付受到不良影响,延长资金拨付的时间[2]。同时,移民管理机构属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在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不能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出现挤占水库移民扶持资金的现象,将专项扶持资金用作机构的日常开支中,达不到移民扶持资金转款专用的目的。另外,在扶持资金管理工作中,资金管理不当,拨付效率较低,将会导致扶持项目的建设实施受到影响,项目进展速度缓慢,并且还会造成项目竣工后验收不及时的状况,进而导致移民扶持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

作为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外资企业通过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以提升产品在华加工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通过上下游产业关联、行业内竞争及要素流动引发内资企业的学习模仿,在我国出口产品升级中发挥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外商独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和营销网络的一部分,其生产和销售都受到母公司的约束。跨国公司将加工生产环节转移至我国时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在加工生产环节缺乏研发投入和产品升级的激励,其在产品层面加工贸易中生产控制模式主导权的提升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有限。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规模提升有利于增强内资企业在产品层面加工贸易生产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出口经营方式由委托性的来料加工向自主性的进料加工转变逐步释放本国产品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贸易利益,进而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说3:作为产品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对产品转换和技术升级均具有积极影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通过增强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中的主导权来推动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

四、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基准模型设定

为验证假设2,本文选取内陆地区的行业出口集中度(

)和沿海地区的行业出口集中度(

)作为中介变量。行业出口集中度以产品所处HS2分位行业在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赫芬达尔指数表示。

ln

=

+

ln

+

ln

+

ln

+

+

+

(7)

ln

=

+

ln

+

ln

+

ln

+

+

+

(8)

ln

=

+

ln

+

ln

+

ln

+

ln

+

+

+

(9)

其中,

为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指标,

表示产品层面一般贸易出口额,

为产品层面加工贸易出口额并以产品来料和进料加工的出口总额表示,

分别为产品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额

分别表示产品由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及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贸易额,

为一组控制变量,

代表时间固定效应,

代表个体固定效应,

为误差项。上述变量在回归方程中均采用对数形式。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由出口产品的产品密度和技术复杂度计算得到。其中,计算产品密度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时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HS6分位产品的出口数据。在剔除较少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产品后,本文以132个国家的4690类产品建立产品矩阵并计算产品密度,采用公式(5)计算产品技术复杂度。

数据传输层通过与采集层和数据处理层的上下连接,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为系统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传输层由无线传感网、有线网、互联网及各种私有网络组成,在数据采集层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层之间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负责将获取的传感器感知信息,经过互联网或私有网络,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上层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数据的交互与处理。该系统中主要采用蓝牙、3G/4G 移动网络和局域网络等进行数据的传输与通信。

=

×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密度的数值仅表示产品转换的能力,无法反映产品升级的结构特性。相较于美国和日本等在高新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经济体,我国产业发展和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通用设备及专业设备等装备制造领域相对较弱。近年来,诸多研究通过绘制产品空间图谱对国家产品空间予以比较,进而分析国家产品空间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但可视化的方式沿用至细分产品层面时,大量的节点和边会带来视觉上的混乱,此时需定量刻画产品空间结构,以使分析更加客观和全面。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1)行业规模(

),以产品所在HS2分位行业的出口企业数量表示;(2)HS6分位产品进口关税税率(

),数据来源于Tariff Download Facility数据库,并将其统计口径统一至HS1996版本;(3)加工贸易产品政策(

),利用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公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统计HS6分位码以下的限制类产品条目数,对产品层面加工贸易的限制政策进行控制。控制变量均取对数形式纳入回归模型。

脑科学,正成为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21世纪的脑科学最终将解开大脑的终极秘密,并攻克若干大脑疾病,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大脑。

范玲介绍,实施延伸护理服务以来,医院随访率从30%逐渐提升至现今的将近90%。“多个社区延伸护理服务实践基地即将挂牌。”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估计结果

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产品层面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规模扩张均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产生积极作用。相对于发展加工贸易,促进一般贸易出口更有利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加工贸易空间分布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开放过程中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显著推动了我国产品结构升级,但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梯度分布导致内陆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迟缓,使内陆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出口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上表现乏力,其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水平均低于沿海地区。在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类型方面,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细分产品市场的加工贸易出口份额的提升均有利于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无论在作用程度上还是在显著性水平上均弱于内资企业,表明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促进加工贸易内外资经营主体实现共同发展能增强内资企业对加工生产环节的控制,从而在国际生产分工模式下实现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升级。控制HS6分位产品的行业规模特征、产品贸易自由度和国内加工贸易政策后,估计结果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均保持稳健,初步验证了前文假说1。

(二)异质性分析

本文进一步考察加工贸易发展阶段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影响,并根据Lall(2000)的分类标准对产品技术类型进行划分,探讨加工贸易不同发展阶段对各技术类别产品的影响

。结果见表2。

表4的(2)列的结果显示,产品在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区域行业出口集中度的提升,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3)列的结果显示,内陆地区出口集中度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内陆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行业出口集中度的提升,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起到支撑作用。(4)—(6)列为沿海地区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发现产品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提升显著促进了沿海地区产业集聚,但(6)列的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一机制作用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沿海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与区域行业出口集中度过高带来的拥挤效应相互相抵。内陆地区有序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有利于释放内陆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及缓解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和出口升级的重要途径。

随着加工贸易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加工贸易规模、空间分布和经营主体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影响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见表3所示)。首先,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对中等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增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中等技术产品的产品密度提高有利于中等技术行业优势产品数量和产品转换能力的提升,推动产品空间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其次,内陆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低技术和中等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表明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和承接部分中低技术产业的转移对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最后,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对低技术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等技术产品的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表明私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打破了外资主导型加工贸易的格局,有助于释放内资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力,为低技术和中等技术产品向比较优势产品转换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机制检验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利用2000—2014年我国HS6分位出口产品层面的数据构建如下的面板模型: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入世初期一般贸易的发展显著促进低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升级,加工贸易对低技术产品生产能力禀赋的积累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高技术产品的影响并不显著。入世初期,内陆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缓慢,加工贸易的参与程度落后于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对各技术类别产品比较优势的培育和强化作用均不显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对高技术产品竞争优势的打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明这一时期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积累。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出口有利于低技术和中等技术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外资企业对我国低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而对中等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比较优势的打造不具有显著影响。

为验证假设3,本文参考Feenstra和Hanson(2005)的方法,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反映生产控制模式主导权在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配置

,利用产品进料加工占比的对数(ln

)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机制检验。

表5的估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均有利于产品进料加工占比的提升。机制效应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分组检验中均显著,但在外商独资企业中不显著,表明产品层面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工贸易产品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并对出口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进料加工是外商独资企业的一种转移定价手段,外商独资企业无论采取进料加工还是来料加工,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管理都主要由外方主导。因此,尽管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品进料加工占比提升,但其作用于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四)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

本文采取三种方式对主要结论的稳健性进行验证。第一,将2000年HS6分位产品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固定的产品技术特征,以产品密度与2000年产品技术复杂度的乘积作为被解释变量替换原有的产品空间技术结构指标。第二,截取2002—2014年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以降低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政策冲击的影响。第三,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产品、时间和HS4分位行业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主要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证明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考虑到产品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利用产品所在HS4分位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各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进一步地,根据Hidalgo和Hausmann(2009)提出的反射法计算产品技术复杂度并替换产品空间技术结构指标

,利用工具变量且替换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表明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和可信性

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我国饮料年产量已超过1.8亿吨,25年来增长440倍;主营业务收入6125亿元,10年来增长2.3倍;利润突破500亿元,10年来增长2.7倍;行业总资产规模达488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达2161家,从业人员近50万。在饮料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批中国本土品牌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全国、区域或细分市场的主力品牌,中国本土(含港澳台)品牌产量约占行业总产量的76%。此外,中国传统饮品或以中国传统食材为主要原料的饮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来看,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主要源泉,学者们基本已经取得共识,但已有研究多是针对国家层面,针对单个省级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还很少。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资源禀赋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因此,本文基于1992—2016年数据,对安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进而分析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六、结 论

本文首次利用产品技术复杂度和产品密度构建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指标,从技术结构出发审视产品空间中产品生产能力禀赋的积累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4年中国HS6分位产品的出口数据,对加工贸易规模、空间分布和经营主体如何影响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和转型总体上促进了产品生产能力禀赋的积累,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的发展带动区域行业出口集中度的提升,借助集聚经济效应推动我国出口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承担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有利于实现加工贸易生产模式由委托性的来料加工向自主性的进料加工转变,从而促进产品空间技术结构升级。

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的政策启示:第一,积极引导一般贸易的开展,维持合理区间的加工贸易规模,审慎应对国际产业链转移和维护我国供应链安全;第二,继续发挥沿海地区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行政服务质量、开辟投融资渠道等方面优化内陆地区投资环境,有序引导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第三,鼓励代工企业利用前期积累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逐步建立自有品牌,逐步提升品牌自主经营能力和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

[1]张其仔, 许明.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 产业经济评论, 2020, (3): 15-26.

[2]Fu X. Processing Trade, FDI and the Exports of Indigenous Firms: Firm-level EvidenceFrom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2011, 73(6): 792-817.

[3]赖磊. 全球价值链治理、知识转移与代工企业升级——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国际经贸探索, 2012, (4): 42-51.

[4]黎峰. 外资进入如何影响了中国国内价值链分工?[J]. 财经研究, 2017, (11): 70-83.

[5]Poncet S., Felipe S. Export Upgrading and Growth: The Prerequisite of Domestic Embeddedness[J]. World Development, 2013, (51): 104-118.

[6]岳文. 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方式与技术升级[J]. 产业经济评论, 2017, (2): 168-194.

[7]许南, 李建军.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J]. 财贸经济, 2010, (4): 98-106.

[8]汤碧, 陈莉莉.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12, (10): 44-55.

[9]胡浩然.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企业出口水平视角的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19, (1): 37-49.

[10]胡浩然, 李坤望. 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政策效应:来自加工贸易的证据[J]. 世界经济, 2019, (7): 145-170.

[11]Hausmann R., Klinger B.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 Space[Z]. KSG Working Paper, 2006, NO. RWP06-041.

[12]Hidalgo C. A., Klinger B., Barabasi A. L., Hausmann R. The Product Spac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J]. Science, 2007, 317(5837): 482-487.

[13]邓向荣, 曹红.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2): 52-67.

[14]马海燕, 于孟雨. 产品复杂度、产品密度与产业升级——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研究[J]. 财贸经济, 2018, (3): 123-137.

[15]张亭, 刘林青. 中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比较——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16, (8): 18-28.

[16]刘兆国, 乔亮. 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理论的再审视[J]. 现代日本经济, 2016, (3): 1-13.

[17]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7, 12(1): 1-25.

[18]高晓娜, 彭聪. 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视角[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9, (5): 62-76.

[19]刘信恒. 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质量:集聚效应还是拥挤效应[J]. 国际经贸探索, 2020, (7): 33-51.

[20]邵朝对, 苏丹妮. 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GVC升级的本地化路径[J]. 管理世界, 2019, (8): 9-29.

[21]孙楚仁, 沈玉良. 生产控制模式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六省(市)加工贸易企业水平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2, (3): 46-52.

[22]Lall S.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28(3): 337-369.

[23]Feenstra R., Hanson G.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Outsourcing to China: Estimating th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of the Firm[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2): 729-761.

[24]Hidalgo C. A., Hausmann R. The Building Blocks of Economic Complexit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06(26): 10570-10575.

猜你喜欢
复杂度加工升级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Kerr-AdS黑洞的复杂度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非线性电动力学黑洞的复杂度
OECD国家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比较
OECD国家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比较
字词升级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