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无锡李巷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研究

2022-07-07 14:43朱蓉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更新精细化

朱蓉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已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在城市现有地块内进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空间品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借鉴伦敦精细化城市设计理念与深圳配建公共空间设计实践两方面经验,从空间载体、社会需求和管理机制三方面来对无锡市运河新村进行现状问题分析,结合精细化城市设计理念,提出对李巷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结合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治理,实现对城中村的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 精细化 空间品质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中村经济随之蓬勃发展,因城中村租金低、物美价廉、生活消费低,受到打工青年、商业租户的欢迎。在以往的城中村改造案例中,从空间规划的维度,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拆迁计划。但在改造过程中忽视了邻里关系、历史建筑保护、公共空间活力这一活动维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伦敦积极践行精细化城市设计,并建设了标志性的公共空间。中央与地方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均强调:城市设计需要从程式化的设计过程转变为对公共领域“人性化、个性化、地域性”等维度的精细化塑造1。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受政府邀请领衔组建“城市工作组”(Urban Task Force),完成了影响深远的研究报告《迈向城市复兴》,明确提出应将“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策略”。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城市规划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城市建设关注的焦点从建设空间拓展逐渐转向城市空间质量提升,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积极推动私营部门参与公共空间建设,以解决建成区内公共空间不足的困境。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深圳初步探索了基于现行法规和行政框架的更新单元内私有公共空间管理模式2。

基于此,结合城市更新大背景和以往研究,以无锡运河新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在规划层面,保证城中村居民在享有低租金的同时,拥有高质量生活水平、宜人的公共空间活力等;在管理层面,根据公共空间的功能划分,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治理;最后,形成规划与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

一、运河新村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

无锡李巷位于无锡经济发展中轴线上,具备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运河新村作为城中商业村,空间较为独特,东临清扬路家乐福超市,南至永乐西路,紧靠太湖广场,交通可达度高。

(一)公共空间布局不合理

1.城市道路系统混乱,缺乏停车位。

城市主干路平坦开阔,路宽为18米,场地内部道路以街巷径道路为主。内部街道形成了李巷道路的基本框架,路寬为10米,人行道为3米,但因其停车位少,导致道路出现局部拥堵;巷空间是通向内部地块的巷道,路宽为5米,巷空间尺度独具一格,但地面起伏不平,质量差,雨天积水比较严重;径空间是地块内巷空间的分支,路宽约为1—2米,加强了街区内部空间的可达性(图1)。因停车位缺乏,周边闲置地块、绿地被据为己有,使得道路系统瘫痪,出现拥堵现象。

2.城市风貌地域性不足。

城市风貌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综合塑造形成的物质空间形态表征,可以同时反映当地环境、文化、风俗与经济等的内涵特点,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属性3。在空间形态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美食街,美食街是李巷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但其建筑立面几乎千篇一律,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其招牌缺乏设计感,未体现其独特的地域性特色。

在建筑风貌上,呈现两种类型,其一,1949年建国初期建造的两栋特色建筑,建筑质量高,建筑为砖石结构、共三层,外墙材质为青砖,建造初期作为私人住宅使用,文革时期曾作为人民公社使用;其二,1966—1970年建造的民居自建房,建筑质量差,建筑以一二层居多,砖混结构,以居住、营业为主要目的。自建房以餐饮业为主,形成了一条商业街,但由此产生的污染对建筑风貌、周边民居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植被覆盖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自建房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曹张路沿街呈线带状布局,行道树为法国梧桐,为街道带来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社区电线网络裸露在外,与行道树形成交叉,不仅影响街道的美观,而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内部缺乏开敞型的绿地空间。运河新村周边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街区内基础设施有待加强。首先,公共卫生间和垃圾处理区暴露在主要街道上,产生了卫生安全等隐患,破坏了城市风貌;其次,自建房建造时间长,室内缺乏卫生设施,不能满足租户的现代生活需求。

(二)社会问题严重,安全性低。

运河新村建筑密度大,人口多,通过对场地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他们对目前生活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期许,获得135份有效问卷,通过对两类人群分类调查,租户(房西)问卷收获43份,房东92份。

租户以经营餐饮业为主,其他业态经营状况一般,在改造和拆迁态度方面,49%的租户趋向于改造(表1)。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商铺在业态经营方面存在有三个问题。其一,由于道路损坏严重、步行品质较差、乱停车现象、建筑风貌参差不齐等环境原因,影响了人们对商铺的服务效率,导致商铺经营状况一般;其二,商铺主要服务人群为场地内居民,人群单一,缺乏对外界人群的吸引力;其三,商铺业态分布繁杂,缺乏统一的管理。租户希望可以在整体环境和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升空间品质,并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强商业管理,保留正规商铺,营造系统的商业氛围。

房东收入来源主要由房租、退休金、打工三部分组成,在改造和拆迁态度方面,46%的人群愿意拆迁,并且希望后期安置方式以房屋安置和货币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就近安置和就地安置(表2)。居民选择拆迁的原因有三:第一,建筑密度大、多数为自建住宅且年代久远,存在安全隐患、建筑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等问题;第二,整体公共空间品质差,例如,环境卫生问题、道路损坏严重、停车问题、无绿化环境等公共问题;第三,居住人群主要为老年人,收入有限,缺乏自行改造房屋的能力。

目前,梁溪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棚户区改造工程,现有的棚户区改造基本以拆除为主。城中村这种独特的空间如何保留,如何发展成了一大难题。政府对于道路、基础设施的局部整改似乎只能满足当下,而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二、精细化理念下运河新村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公共空间不应该仅为政府团体和精英阶层服务,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才是真正的使用者4。在设计策略提出的同时,明细责任方,使得政府、居民、社区服务人员共同参与运河新村的治理与建设。

(一)“保留+更新”,营造充满记憶的文化场所。

城中村的发展是由当时居民的需求发展而来,其存在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一种独特的现象。结合民意调查,改善场地可分为三阶段,以“针灸式”方式进行提升,第一阶段:在公共空间中,通过保留整体街巷径道路肌理,使得城市记忆永存,更新有潜力的街道空间,加强空间内交通可达性,提高内部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保留公共历史建筑外表下,对内部进行更新再利用。如运河新村内1949年建国初期建造的两栋特色建筑,对建筑内居住的租户进行另地安置,对建筑风貌进行加固维护,在保护建筑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将内部改造为小型医疗空间、公共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室内公共场所,为居民提供室内医疗服务、议事、学习、娱乐的公共空间。

第二阶段:在整体建筑风貌及居民保留的状态下,更新损坏严重房屋,可将其置为儿童活动场所或绿地空间,另外利用好边角空间,现有的场地中居民会种植蔬菜,还可将边角空间设置为公共洗衣房、公共充电中心、公共休憩设施等方式,最后,政府需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并对地面停车区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图2)

第三阶段:在政府涉足足够深、影响力广的情况下,形成居民自治参与社会建设的新机制,通过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兴趣爱好的鼓励式居民参与机制,形成良性的社区自治管理体系。

(二)人群精细化分类,打造多元化活动场景。

公共空间为不同层级的人群提供场所,因此在设计之初,需将人群分为儿童、上班族、中年人、老年人等,同时受疫情的影响,需考虑安全社交距离。首先设置专门性场景,如儿童需要家长陪同,在活动场所的选定上,可设置在民居与公共社区之间的边角地带或者大型聚集地,在活动设施上,考虑安全性及趣味性;老年人活动设施交通可达度高,应就近设置活动点,同时保持社交距离。其次,设置综合型活动空间,通过时间场景的方式进行活动内容安排,优先考虑弱势群体,最大化的利用场景空间。通过专门性和综合型空间两者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安全的活动空间,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三)提高空间利用率,激活社区公共场所活力。

街道空间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共同参与建立街道微生态系统。在改造和更新的街道中,新建建筑后退3000mm,形成人行道。巷空间设置自行车停靠处,在路口与路口的交叉处设计停靠点,既方便疏散,又方便骑行。街道空间需由政府带头进行投资、规划,设置可集合和协调的街道管理部门,形成系统的街道管理。

城市风貌与整体无锡市风貌相融合,保持江南传统民居特色风格。通过维护当地特色建筑立面,增加建筑表皮来提高整体风貌等手段提高消费人群吸引力。其次,在巷空间的路边设置模块化公共种菜设施,提高巷空间的活力度。在风貌管理上,需要非政府集合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整体风貌。如运河新村,第一阶段,首先,保留完整度高的自建房,对其进行加固,保留原有结构框架,进行过渡性民宿改建;其次,在建筑立面、屋顶增加小面积绿植,提高空间利用率。第二阶段,拆除损坏严重的自建房,提取原有建筑中“L型”“一字形”建筑空间形态,保留“坡屋顶、山墙”等建筑立面元素,设计尊重历史文脉的垂直社区。提高空间品质需要主体力量,社区内部形成鼓励机制,对带头领导社区治理的居民予以相应的奖励,并对浪费公共资源、分裂社区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

通过设计分散式模块化绿化空间来提高绿化率。巷空间模块化绿地空间约9000mm×6000mm,居民步行不超过3分钟,是街区内居民交流、锻炼的公共空间,围合高度约为1500mm,营造半开放、半私密的公共空间;径空间模块化绿地空间约为6000mm×3000mm,面对小群体居民,增强邻里关系,地块内绿植以观赏性植物和蔬菜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模块构建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的资金支持,在维护阶段,由使用主体为主要负责人,在执行过程中,当地社区领导负责监督,形成投资、管理、监督为一体的绿化系统。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首要解决的是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站等,分区域对外露电线进行地下埋藏,并在此过程中,检修线路老化安全问题,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5;政府负责在现有停车聚集点设置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形成地上、地下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在街巷径相交处设置太阳能照明设施;在美食街人流稀少处设置垃圾站点等。对于垃圾处理、卫生等问题,需要社区居民相互监督,严格把控,以形成文明的社区。

三、城中村公共空间管理框架构建

(一)自上而下的管理

城中村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城市更新发展部,统筹管理城市内部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城市风貌与城市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性;第二,要积极与居民、设计师进行沟通,三者实现协作式发展,例如调查并了解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根据居民意愿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案(图3);第三,在城中村设置城市更新联络点,加大对公共信息的公开度,使得居民与政府之间联系度更加密切,其建立有利于城中村的持续发展。

(二)自下而上的治理城市主体参与是城中村常态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一,综合

业主、商业经营者、食客的建议,居委会可以通过设立社区网站、建立微信公众号,搭建智慧城市信息平台来征求意见,并加强信息公开度,在专业学者、学校教师等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共同提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如运河新村居民喜欢利用空地种蔬菜,设计师针对这一问题,在闲置地块设计蔬菜种植装置,采用先进水培技术,可以进行垂直蔬菜培育,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第二,在当前城市更新中,居民领袖较少,多数情况下决策能力弱,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房东的感受,对于长期租户的观点也要予以考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第三,在模块化公共空间中,前期由政府和设计师为主,设计师可以根据人群占比来设计老龄化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及绿化空间等,后续空间使用情况也应持续关注,在此基础上,后期居民可自行组成兴趣小组,对模块化进行主体设计、使用、管理。

另外,现有的城市更新中,非政府介入力量较小,鼓励非营利机构专业经营社区相关事务的法律与机制。6设置非营利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有利于公共空间品质的提高。

四、结语

无锡李巷是城中村的典型,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记忆、开放性、人性化是城中村有别于其他社区的优势,另外,在城市更新中,政府、居民、设计师及非营利性机构需求不同,导致在更新过程中需要权衡利弊。通过借鉴伦敦和深圳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结合李巷现状及社会问题,提出重点建设公共空间为主的设计策略,在提升空间品质的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及文化记忆的塑造,形成城市更新的特点。通过搭建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治理的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出发,形成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公共空间,后续需深化居民生活环境、适老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注释:

1杨震,于丹阳,蒋笛.精细化城市设计与公共空间更新:伦敦案例及其镜鉴[J].规划师,2017,33(10).

2唐珊,何斌.配建公共空间的概念、设计标准及深圳实践[J].规划师,2018,34(9).

3刘健.巴黎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城市风貌传承[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2).

4罗名君,萧嘉欣.公共性视角下的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_罗名君[J].设计,2020,33(7).

5贾东,卜德清,孙艺畅.城市设计教学实录5+2NCUTs经纬之间济南老商埠区空间修补与社区更新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6王承慧.走向善治的社区微更新机制[J].规划师,2018,34(2).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城市更新精细化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TOD/城市更新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