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被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总平台,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如今,秦创原已经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
交大创新港、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科研平台,借助秦创原高地,培育创新动力,研发的科技成果从学校、实验室走向经济发展第一线,发挥科技成果在陕西本地转化的重要作用。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安交大为西部开发、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很大的科技贡献”,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从1896年为“兴学强国”创办的南洋公学,到1956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迁到西安,再到2019年西安交大在西咸新区建成启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21世纪大学新形态,再次西迁建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交大人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勇担国家使命。
一、心怀“国之大者”,探索改革新思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凸显,“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大学必须有所作为。
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初衷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加快西安与咸阳一体化,打造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指示,全面深化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国家示范工程,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科技创新体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探索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形态,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交大样板”。
创新港从前期项目规划、科研平台建设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启动实施,一直积极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建立与“链主”企业、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同题共答、协同推进的合作交流机制,加力加速推进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见效成势。
二、创新建设模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在教育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港探索出以“政校企”合作为基础,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成立平台公司合作建设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多元化、多渠道筹资、融资形式,积极争取各类扶持资金,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于2014年考察选址,2017年2月动工建设,当年11月实现科创基地16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全面封顶,2019年6月交付。创新港建设创造了从动工到入驻不到1000天的陕西速度、交大速度。
2019年9月7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进驻元年,西安交通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截至2022年,已有29个研究院、近2万名科研人员入驻创新港开展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
三、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一改过去那种校企合作“一个项目、一纸合同、一笔经费”的传统模式,将学校与陕西及全国重点企业的合作由单纯的项目委托提升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创新联合体模式,由订单式服务升级为按照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的创新链、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通过充分与在陕企业尤其是行业头部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的合作,2021年学校已获批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18个,已签署合作协议、正在组织和对接的新型研发平台十多个,包括与陕西全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研究中心,与西安中易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研究中心,与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高端电磁装备研究中心,与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共建的微型惯性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等遍布多领域、多学科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2021年学校已与48家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共建了校企研发平台,合作经费约7.45亿元,较2020年增長了63.4%,其中包括陕煤集团、陕西建工控股集团、陕西水务集团、陕西华银科技股份公司等16所在陕大型企业。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与在陕优秀企业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气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联合破解关键技术瓶颈。例如,人居学院与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共同围绕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加快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培养和聚焦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2021年,学校推荐申报秦创原企业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1项、占全省54%,推荐申报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118项,有力支撑服务包括陕西在内的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的集聚和协同创新发展。
四、校企协同育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互动
西安交通大学进一步深化“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育人模式改革,依托校企共建了“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研究院、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机构,组建了“双导师”育人队伍,已选拔包括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企业高工等校外企业导师110余人。在学校与华为联合建设的“智能基座”协同育人基地创新性地设置了22门“鲲鹏”“昇腾”系列课程,与华为、百度、中兴等知名企业共建“菁英班”23个,构筑了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培育新高地,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陕西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学校2020年在创新港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创新和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的实用型人才。
五、“政产学研金”紧密合作,加速成果就地转化
西安交大持续完善关于科技创新和鼓励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文件,已修订印发了《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关于科技成果自主实施授权许可的有关规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强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和潜在价值,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引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多方资源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快完善“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
2021年,学校与中国银行、陕西投资集团等5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成果转化孵化提供资金保障,与陕西省春种基金合作孵化种子项目126项,与西咸新区联合建立新材料中试基地,优化成果转化衔接链条;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2项,含单项额度千万元以上成果转化项目4项,特别是“金刚石超宽禁带半导体单晶材料及5G复合器件”产业化项目(6030万)落地陕西汉中并进行产业化;改革完善了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工作体系,完成科技成果赋权项目92项、孵化科创企业66家,其中50余家已获得创投基金注资。学校相关工作入选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典型案例,并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
借助秦创原建设的契机,对学校2万余项专利及非专利存量技术成果进行梳理,首批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2021年4月以来,学校与陕西省内企业共签订产学研合同391项,总金额2.7亿元;通过所有权赋权转化项目9项,合同金额1.67亿元,其中8项在省内落地转化。
六、支持地市飞地进港,开放共享、服务全省
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12市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按照“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思路,以需求引领为导向、飞地聚才为手段、提升产业为目标,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与省内地市合作共建飞地科创中心(孵化器)。与汉中市共建飞地科创中心(孵化器),聚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5大重点产业链和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深化务实合作。与咸阳市政府签订《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合作备忘录》,共同规划建设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与商洛市筹建飞地科创中心(孵化器),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与榆林市共建榆能创新研究院,推进飞地科创中心项目;探索科技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府谷縣镁产业转型升级,生产线中试合作已落地实施。与铜川市签署《共建飞地科创中心协议》《人才合作战略协议》。与西安、宝鸡、渭南、延安、安康等地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中。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