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摘 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渗透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文明、习俗和人民的特点一直吸引着西方国家的关注。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就在《东方地平线》中记录了他在中国的亲身经历。这是对中国的一种异国情调的描述,充满了不完整的事实,给西方留下了神秘的印象。在美国主流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塑造与马可·波罗一样,以19世纪的中国移民为最初的原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文学中的这个原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关学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尽管跌宕起伏,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从消极到积极,从歧视到接受,从误解到理解。
关键词:中国形象;美国文学
美国作家经常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了许多观点、研究和著述,包括真实的一面,也包括畸形和扭曲的一面。美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这些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民族特征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这些美国作家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形成了客观的看法,当然,也形成了畸形的主观态度。此外,他们在不同时期改变了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本文旨在从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文学对中国的描述出发,探讨中国形象的演变。我们总能在西方找到一个代表人物来塑造每个时代的中国形象。从13世纪到14世纪,意大利人做到了这一点;从16世纪到17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做到了这一点;18世纪的法国人,19世纪的英国人,20世纪的美国人。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19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意象”的变化和循环。
一、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学对其他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描述。D、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学者佩戈(H.Pageaux)将其定义为“文学性和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对外国的看法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理解为:相关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面貌、整体印象和对社会状况的评价。作为一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国家,西方对“中国形象”的研究对西方人来说一直是神秘的。自马可·波罗时代以来,西方人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研究。史景迁、夏伯甲等人分析了16世纪至20世纪西方中国观的演变,可以概括为16世纪的好奇、17世纪和18世纪的钦佩和批评、19世纪的否定和20世纪上半叶的肯定。在人类文化交流中,西方文明向东方传播,东方文明向西方传播。前者是中国学者经常讨论的话题,而后者是研究者还是研究成果很少,這与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角色不相称。
由于研究的范围,通常使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关注和调查中国形象的演变。
(1)跨文化和跨学科融合:在传统意义上,外国图像的研究涉及“人类研究”的所有内容:“从外国人的民族志特征,如外表、肤色和肢体语言,到服装、饮食、习俗,再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外国形象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无论是研究其中的一部分还是整个,研究者都需要在文学的交叉点进行全面调查。”文学和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许多其他学科。“研究美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还需要跨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方法。研究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涉及政治、历史、传播、文学和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和理论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将基于跨文化图像学理论,借鉴了话语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比较文学图像学理论、传播理论等理论资源,形成了一个讨论和支持这一论点。
(2)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研究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是研究美国人的中国思想史。我们不仅要梳理美国华人形象的历史,还要将特定时期的华人形象与文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本研究拟采用纵横结合的方法,分析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及其对西方中国形象的重要影响,剖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
(3)案例研究与文化调查相结合: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嵌入文本中的形象,文本是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具体而详细的案例研究,旨在对典型文献文本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计划从文本的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待作品,发现文学与其他类型文本、政治和经济环境、意识形态实践等诸多因素之间的亲和力,理解中国形象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意义,并尽可能全面地还原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复杂局面。不仅需要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反复出现的,是如何被编程的,还需要分析中国形象如何与特定的时代语境互动,共同构建关于中国的权力话语。
美国作家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众所周知的。英国著名汉学家雷蒙德·道森(Raymond Dawson)曾说过:“欧洲对中国的观念在某些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发现,有趣的是,这些变化更多地反映了欧洲知识史的进步,而不是中国社会的变化。”。自19世纪以来,在整个美国文学界,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一直在积极和消极、赞成和反对、否定和肯定之间来回摇摆,展现了美国作家对中国的想象和认知,以及他们对自己欲望的理解和维护。当他们想要掠夺落后的中国时,中国被描绘成地狱,中国人也被描绘成恶魔;当他们对国家制度、国际环境和宗教信仰感到不满时,中国被提升为一个天堂,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中国不是一个现实地理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在文化想象中具有特定政治和伦理意义的他者空间。作为经济、政治和人文的缩影,文学作品是对“中国形象”描述的最佳体现。通过19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学作品,本研究将分析和解释不同时期的“中国意象”,以期清晰地解读“本土人”构建的中国形象“美国”,并看到中国形象的出现和传播、理解和想象、虚构和偏见、现状和可能性。
二、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演变
受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近代早期,美国和英国一样,大力赞扬中国和中国人民。然而,工业革命后,美国文学作品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进行了抹黑和丑化。美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华人形象是19世纪当地华工的形象。这一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主要诋毁中国形象。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中国人进入美国当苦力。美国人受到种族主义和反华运动的影响,他们玷污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1865年,中国劳工的形象出现在布雷特·哈特的文学作品中。他称中国人是一个异教徒的笨蛋,是一个使用各种阴险或愚蠢伎俩的中国人。1894年,美籍英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普)出版了《中国人的特点》,将中国人描述为没有时间观念、智力低下和精神麻木的丑陋形象。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美国文学作品改变了中国形象,这与英国一样,也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美国作家希望从东方文化中找到精神慰藉。例如,1925年,厄尔·比格斯出版了一系列侦探小说。主人公陈查理是一个聪明、幽默、冷静、睿智、公正的中国人。他在办案时利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31年至1935年,赛珍珠出版了“地球三部曲”,描绘了一个勤劳、勇敢、坚强、善良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改变了美国文学中中国人的“中国佬”或“黄祸”形象。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形象再次遭到诋毁。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作家从自己种族的优越性出发,对东方主义表现出傲慢和偏见的态度,再次丑化中国人。例如,西蒙·赖斯的《中国的阴影》使用了非常恶毒的语言来贬低中国;1990年,季思道和吴解放出版了《中国觉醒》,再次玷污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同时,一些美国文学也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彼得·海斯勒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科技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彼得·海斯勒以纪录片的方式创作了“中国三部曲”,全面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其中,《甲骨文》和《寻找中国之路》探索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描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为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奠定了基础。彼得·海斯勒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對中国及其人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因此,他的作品中对中国及其人民的描述更加全面和客观。他认为,中国人善良、宽容,但他们也有排斥和消极懒惰的心态。在危机时期,它尤其能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双重性格,部分原因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身份没有正确的认识。
三、演变的启示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总结19世纪至21世纪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它列举了一些作家的作品,如布雷特·哈特(Bret Harte)、赛珍珠·S·巴克(Pearl S.Buck)、艾米·谭(Amy Tan)、严歌苓(Yan Geling)和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并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原因,旨在通过对19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研究重新定位中国形象,而不是证明这是否是对这一时期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偏离,而是探索中国人形象在美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原型,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该研究将基于对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更全面研究,并提供这一时期变化的趋势和原因,扩大人们对美国文学中国形象的理解,尽管美国人对中国及其人民存在偏见和无知。通过研究美国文学,本研究通过展示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和评论,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人们以正确的方式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因此,面对这些扭曲的中国形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中的非理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因此,我们应该理性、批判性地看待中国形象的演变。此外,我们应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极推广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形象。
美国作家对中国的现有描述让我们对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有了一种视角,并了解了美国人眼中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摒弃糟粕,汲取精华,反思和改善我们的民族性格。因此,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审视自己民族弱点的根源,努力克服狭隘的民族心态。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增强自我意识和信心,更好地定位中华民族,使其在世界各国中站稳脚跟。
通过对美国现代文学中中国形象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理性地阅读美国文学。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不能依靠美国作家小说中的虚假形象,也不能依靠中国视角来纠正。它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欣赏美国文学时,我们应该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品质,展现中国人的真实形象,使中华民族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大家庭。同时,积极推动世界文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