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摘 要:本文把傣族装饰艺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深入剖析建筑装饰文化、器物装饰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相关的纹样题材,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力求总结出傣族装饰艺术文化的整体面貌。文章把傣族主要聚居区和主要装饰艺术类型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总结傣族装饰艺术文化的特征,有利于更全面了解傣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关键词:傣族;装饰艺术;文化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代或称掸、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傣族与缅甸的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泰族都有渊源。傣族多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是一个崇尚自然之美的民族。千百年来,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傣族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特色。傣族装饰艺术文化源于自然、历史、宗教信仰,体现了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尊崇良善的民族文化。
一、傣族装饰概况
傣族是一个爱美尚美的民族,对美的追求源于傣族特殊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悠久的民族文化。
傣族多聚居在湿热地区,湿热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傣族的装饰具有明显的自然特征。比如水对傣族有着重要意义,水象征的干净、纯洁、通透、美好饱含了傣族人对道德品质的追寻。因此傣族装饰纹路中常用到水波纹的元素。比如傣族女性多着窄袖短衣、筒裙,傣族人擅于制作竹编器皿,便是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同时又为适应湿热丛林地区劳作应运而生。
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佛教中敬畏生命、众生平等等教义为傣族尚美提供了意识依托,佛教装饰中的元素也被广泛应用到傣族人的吃穿住行。如傣族人喜爱明黄色,常用大象作为建筑、衣物、首饰上的装饰元素,便和佛教密不可分。佛教尚黄,黄色在佛教中寓意神圣,同时大象是佛教十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的坐骑,普贤菩萨象征着智慧、品德,在佛教人眼中大象也代表功德圆满。
在特殊生活条件的制约下,在宗教信仰的浸染下,傣族人逐渐形成了以爱美尚美、能歌善舞、崇敬自然、温和良善等为代表的民族品质和民族文化。这些民族品质和文化折射在傣族人的服饰、建筑、器物上,便形成具有傣族特色的装饰艺术文化。本文所提及的傣族装饰包括服饰装饰、民居装饰、器物装饰、佛教装饰。
二、傣族装饰艺术
(一)民居装饰艺术
傣族传统民居有两种,一类是最常见的“干栏”式,如傣家吊脚楼,多见于西双版纳、德宏瑞丽等地的傣族村落,另一类是“土掌房”,如玉溪新平花腰傣聚居区多采用这种建筑方式。两种民居建筑形式不同,但装饰上却有着傣族的共同特点。
其建筑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地少,地形复杂的湿热地区,尤其显露出优越性。从地域上划分,“干栏”式建筑属于南方系统,“土掌房”受汉族影响,属于北方系统。这两类民居均注重生活便利,刻意的装饰并不多,仅在屋顶和瓦当等少数部位添加造型或图案修饰,但不多的造型和图案装饰也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格。如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并嵌有花窗,通风采光。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由于傣族人民选取的泥、木、竹、石等材料以及材料构成的形式,使得这些民居展现出自然淳朴的生态美。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间不断融合,现代建筑也出现在傣族人的生活中,或出于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或出于地方政府统一规划设计以彰显民族地区特色,即使是现代楼宇,傣族生活地区的建筑也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
(二)器物装饰艺术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傣族的器物虽然原始,但却带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痕迹;虽然古拙,却不失自然之美。傣族器物装饰突显出其浓郁的宗教信仰和朴素的生态观。
宗教信仰在器物装饰中的体现。作为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佛教元素在傣族人的生产生活用具中随处可见。这些佛教元素的使用,通常作为信仰的符号,承托着吉祥如意、祈福避邪等美好愿望。比如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经常作为佛祖的座骑出现在佛教故事中。因此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大象和孔雀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傣族人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表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再比如,莲花状是很多器物制作时的首选器型。莲花纹也经常被绘制在漆器和陶器上,被铸造于铜器表面。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器物装饰中的体现。不论是生产器具还是生活用具,傣族器物均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首先体现在器物制作用材上。傣族器物材料要么取自其居住地随处可见的竹材,要么取自木材,其中竹材要多于木材,因竹子生产周期短,易成活,更能实现可持续砍伐利用。如傣族饮食器具中竹器应用广泛,竹筒可以用来盛饭,可以用来装酒,也可以用来做饭勺做汤勺,一些编织精美的竹盘竹筐都在傣族人家里随处可见。其次体现在古朴的装饰手法上。傣族人常用器物并没有过多的装饰,通常依材加工,充分彰显原材料的自然之美。比如傣族的漆竹桌,也只是在编制而成的竹桌外涂一层清漆。只有贵族和赕佛用具才略显华贵,比如土司出行仪杖会有一些铜铸件作为装饰,竹材表面也会涂上颜色鲜艳的漆。这种差别也体现出傣族传统社会中等级森严的民族文化。
阶层等级在器物装饰中的体现。傣族器物装饰在平民百姓所用器物与赕佛用具、贵族用具上的差别很大。如前所述,平民百姓所用器物外观质朴,无过多装饰,但是出于对宗教的崇拜,出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使得阶层意识在器物装饰中得以体现。
(三)服饰艺术文化
服饰是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们形式多样,种类丰富,鲜明独特,生动地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服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长期的发展演变,成为傣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首先,傣族服饰具有很强的“族徽”意义,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连,常被看成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影象特征。如提起傣族,人们就会想到筒裙、筒帕。其次服饰与节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节日期间人们都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使得节日也往往成为一场场一次次的服装大展示。傣族泼水节期间,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小卜少小卜冒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三,服饰也是社会身份的标志,从傣族服饰上可以看出穿著者年龄级别、是否婚配等情况。如德宏傣族已婚妇女,束发髻于头顶,戴黑色高筒帽或缠浅色浴巾,上身着衣领和纽襻为黑色的对襟窄袖短衫,下身穿黑色长筒裙,腰系两边绣花的黑色小围腰和两头绣花的飘带。参加庆典活动,所穿上衣和筒裙同未婚女子参加庆典活动所穿礼服不同的是已婚妇女束发髻,带高筒黑包头。中老年妇女的围腰不绣花,多数老年人不系同腰。贵族妇女可穿绸缎筒裙和锦绣筒裙,可系黄色缎带,平民百姓妇女则不能穿戴此类衣物。第四,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服饰上。如傣族服饰中常见的孔雀纹和孔雀在傣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四)佛教装饰艺术文化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在傣族地区,佛教思想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无不体现在人们对住宅、服饰、生活用品、赕佛品、以及纹样选择等物质文化上。南传佛教与傣族原始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冲突、融合,形成了傣族特有的装饰风格,显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云南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是由东南亚地区国家传播引入,尤其是以泰国、缅甸为主,再加之气候条件以及民族渊源较为相似,故其建筑风格以及装饰图案受到东南亚国家显著影响,比如寺庙建筑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的寺庙建筑风格相似,某些细节也高度相象。但是傣族在与内地的频繁交流中又受到了汉文化的强烈冲击,比如佛寺大门通向佛殿的长廊两侧通常装饰有巨大的蛇形装饰物“那伽”,为无足长鼻的佛教护法神之一,但受汉文化影响在傣族人口中被称为龙。同时,且长期居住在该地区的民族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图案风格。在多种文化交流中,傣族吸收多种文化因子从而形成多元文化和谐统一的局面。
佛教装饰艺术是傣族经历了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它代表了傣族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的产物,是当地人民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审美的集中体现。
三、傣族装饰艺术的总体特征与保护传承
傣族艺术文化的发展与其他民族一样,受本民族原始文化、历史事件、地理环境、民族融合、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在材料、色彩、造型、工艺、装饰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不管是民居建筑和佛教建筑装饰、服饰、家具装饰还是手工艺品,傣族艺术都呈现出统一的、持续的、一贯的风格特征,这也正是傣族文化在各个方面具体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乃大势所趋,而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民族文化必然会呈现新的变化,甚至重构。为保证自身生命力,其必须积极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为己所用,只有强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本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发展,而这必然要求民族文化打破自身文化壁垒,迎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文化重构、提升文化活力。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快,文化间的界限不断淡化,彼此孤立、各自发展的局面必然被打破,民族文化必须积极走出去,对一切有利于自身文化发展的要素予以借鉴,在与现代生活、生产的融入中完善自身、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王松,王思宁.傣族佛教与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赵世林,伍琼华著.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杨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M].昆明:云南社会科学,2000.
[4]陈曦,过伟敏. 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现代应用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131-134.
[5]张兵.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旅游开发与和谐社区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39-142.
[6]杨柳.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7-159.
[7]周静帆,裘鸿菲.论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村寨景观的影响—以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聚落研究为例[J].华中建筑,2011.
[8]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9]刀国栋.俸族历史文化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10]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J].建筑师,2007(5):84-91.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教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2019J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