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学术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2022-07-06 01:23沈芙蓉
语文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术类正方乡土

沈芙蓉

《乡土中国》是学届公认的经典著作,它由14篇文章构成,总计7万余字,语言通俗简洁,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它还承载了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是学术著作中优秀的入门读物。因此,《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掌握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关注到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但是此类学术性著作却让学生望而却步,一部分原因是高一学生对于有思辨性特点的学理性文章缺乏兴趣,更不用说一整本的学术性著作了。另外学生的阅读方法欠佳,使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且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拦阻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影响了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高中语文学术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和思维空间,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灵敏度。因此为使学术型文本阅读真正达到改善学生阅读方式、提升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乡土中国》导学课为例,我提出以下学术型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采用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在学术类文本的阅读课中,教师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用问题带动思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推理和探究,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因此,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这才是关键。要引发学生提出质疑,可以采取问题探究法,即师生以围绕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总结的环节来组织课堂。比起其他文本教学,学术类文本阅读教学更强调使用问题探究法。

比如,我在《乡土中国》导学课的导入阶段就实施了问题探究法。

师:我们都知道,《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研究焦点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但是我们以往所接触的都是“农村”这样的概念,为什么费孝通不说“农村中国”呢?

生1:因为不好听。(笑)

生2: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农村的含义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我觉得农村可能和经济的关系更大。经济也是社会学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不会不知道吧?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农村”是个经济概念,作者为什么不使用呢?

生:我们经常说“农村包围城市”,可想而知,农村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经济生活方式,在《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后记的第一段写道:“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所以说,作者不想谈论经济问题,只想谈社会结构。

师:那这个社会结构强调的应该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吧。结合我们的第一篇总论《乡土本色》,你能发现这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基于什么而建立的呢?

生:土。《乡土本色》写的是关于“土”的思考,土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师:人离不开土就变成了乡下人,那么社会就变了什么社会呢?

生1: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

生2: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生3: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

生4:一个重“礼治”的社会。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了解到“乡土”这个词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它强调的是与传统农耕文明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特性。就如同“乡土情结”这个词,不单单是指物理空间上的“土地”,还是人和土地之间的一种紧密联系,从而使中国的乡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在导入部分,抓住对标题的疑问,来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带动学生敢于继续提问。接着便使学生聚焦于和“乡土”关系最密切的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顺着“离不开土地”的思路,就把《乡土本色》的内容梳理了一遍,也为之后的整本书阅读奠定了交流讨论、质疑反思的良好氛围。

问提探究法是一种有效而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质疑与探究能力,它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踊跃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自主意识,这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思维图示法锻炼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思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一个文本的思考,可以通过语言来传达,但是单靠在规定时间回答的论证逻辑,往往不能够完全明晰思维的过程,如果语言能够结合视觉图示,进而在课堂中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不断完善,那么,在看似统一的道路上,往往可以分出许多小径,辨析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图形构建或具体化文字,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使其形成主动、理性与系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促使其思维和智力的个性发展。

比如,我在讲解《差序格局》里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社交格局时使用的图示法。

师: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可以用图示表达出来吗?

生1:有些人之间会有交集,就像两条直线会有交叉点,但有些人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生2:我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处在一个圈子里的,无论如何,总会相遇,就像我们的朋友圈。

生3: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远近的区别,相隔很远的人也可以做到“天涯若比邻”,即便在身旁的人也会“相逢应不识”,就像这样一幅图,在横坐标上,两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愈远还是愈近,在亲属关系上都是无限趋向于零的。

师: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这样描述过,西洋社会组织就像一捆捆柴,彼此之间分得清清楚楚,而我们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就像是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中心即是自己,波纹推及之处即发生关系、产生影响。谁能把这两种格局给画出来。

生:在西方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且平等的个体,但都属于各种团体;而在我们中国的社会格局中,自己即是中心,越向外推及,波纹越大,但影响越小。

师:那老师问问你们,你们来到校园,是属于哪种格局呢?试着画出图示。

生:我们在校园中,既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朋友圈,又归属于不同的团体,比如我是12班的一员,我也是动漫社的一员,也是成语文化小说创作社的一员,我们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担当着不同的责任,但我也有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在校园里,这两种格局是并存的。

学术类文本阅读是一种说理性文体。在每篇学术类文本语言的背后,都蕴藏着不同的思维流动。而将思维图示化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应积极地运用图示的方式来阅读文本,发展思维的独创性,将阅读中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识的迁移,找出新颖的层次和交结点,在阅读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三、利用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也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为1.5学分,27课时。写作3篇以上,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3次。比起教师或学生的单一分析,辩论能够让不同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这在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上具有天生的优势。

比如,我在《乡土中国》导读课上,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观点:在现代中国的家庭中,子女不服从双亲是不孝。反方观点:在现代中国的家庭中,子女不服从双亲不是不孝。在课前我让学生好好准备,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寻找依据。在辩论前,很多人都不支持正方的观点,很显然,学生们认为这个辩题不利于正方。但在辩论中,如果正方能够找到强而有力的理由,恰恰能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从而胜利。在讨论阶段,我提示双方辩手,结合《乡土中国》这本书思考以下问题:1.传统中国家庭的特点?2.现代中国家庭的特点?3.“孝”的内涵是否可以发生改变?在论辩中,有反方辩手提到,传统中国的家庭特点是“家族”式结构,需要个人服从代表集体权威的家长意志,来使得自己的家族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个人的需求受到了忽视。但是现代社会,由大家族转变成了小家庭,在家庭中更加强调相互尊重和人格的平等,所以依据现代社会这一条件,子女不服从双亲并不是不孝。

在这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辩下,正方辩手将计就计,抓住“现代社会”这一限制条件,窄化了“孝”在现代社会中的概念。正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格的平等和相互间的尊重,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在慢慢剔除传统中国家庭的家族式家长的权威性,渴望建立平等的家庭氛围。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会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指导孩子,避免走弯路,这与传统中国家族式的维护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养护的孩子,如果不服从,致使自己在生活上栽了跟头,那就是无视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是不孝。正方辩手的论点非常精彩,而且具有一定的思维灵敏度和深度。

学术类文本阅读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素材,运用问题探究法,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将思维图示化,允许学生进行创造性解读,进行知识迁移,从而发展思维的独创性,利用辩论式活动,让学生思维进行碰撞,在说理性文本的阅读学习中,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成长,思维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类正方乡土
国际学术类会议的收费研究和经验探讨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寻找缺失的一角
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
我的机器人在哪里
乡土中国
辩论会的启发
《上海质量》学术类文章投稿须知
减肥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