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2022-07-06 08:59常丽园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智能

常丽园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程的事情,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求各门课程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机械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高职院校想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就必然需要顺应发展潮流,不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3]。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包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五个专业,对接智能制造背景下“设备调试—产品设计与编程—产品加工—自动检测—产品装配”产业链复合型人才需求[4]。为了满足社会对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为专业群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1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战略为主线,以《中国制造2025》中重点发展领域及方向为载体,根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调研数据、学生学情分析结果,设计了以智能制造技术的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具有“企业案例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特征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一方面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知识与各专业的核心知识相融合,使得学生对专业课核心知识掌握更加全面。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与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设备、机制制造工艺等课程的内容有机融合,学生对智能制造工艺、先进设备和刀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广义的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概念及特征,为学生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主要有:一是智能制造含义及特征、“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二是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基础,主要包含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仿真、数字化工艺、数字化加工与装配。三是数字化生产管理的系统,主要包含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预测与健康管理。四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五是智能制造控制技术,主要包含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工业人机界面。六是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及基本运行方法。最后结合企业智能制造转型案例分析人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2 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并且需要满足专业群各专业的教学需求,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环保意识、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环节。表1给出了本课程结合部分授课知识点的思政元素融入点以及育人方法。表中最后一列为列出内容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表示为“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表示为“2”,数控技术专业表示为“3”,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表示为“4”,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表示为“5”。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别表示为“掌握 ”“熟悉 ”“了解 ”。

表1 课程思政融入要点

2.2 课程思政要点及案例设计

2.2.1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精神

将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发展规划、“两化”融合发展等政策与“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相结合,课程思政要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1)讲解中国制造2025计划。思政要点主要以目前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我国在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切入点展开。此案例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坚定理想信念。

2)讲解数字化设计。教师以我国在大飞机研发之路上遇到的困难与克服为案例激发学生爱国精神,鼓励学生以自己所学技能为国家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飞机产业刚刚起步,但在后来历经多重困难,甚至停滞不前。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中国研发政策调整、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国产大飞机快速发展,支线客机ARJ21、民航客机C919等陆续问世,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空白。

2.2.2 深化职业理想,增强职业素养

课堂上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道办事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1)讲解数字化生产管理。在对软件功能进行讲解过程中,本章节以某公司的MES软件为例,对管理软件的员工打卡、生产质量监测界面讲解,并引出此软件可以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时长、工作效率、机器生产效率进行监测,鼓励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认真负责完成工作内容。

2)讲解数字化设计。对比传统的机械制图和数字化设计软件,以三维软件的设计方法及生成二维工程图的过程为例,本章节讲解三维设计软件在设计效率、准确性上的优点,鼓励学生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工作态度。

2.2.3 学习大国工匠,践行工匠精神

以各行业领域的大国工匠为例,本课程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内涵融入教学过程,激励大学生向大国工匠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1)介绍数控加工设备。教师通过大国工匠李峰的案例教育学生在工作中专注用心、精益精益。李峰在加工航天关键零件时,即使已经达到了零件图样的加工要求,还是要继续磨刀,提高加工精度。这也体现了李峰找准了自己对事业的定位,那就是聚神专注、精益求精。

2)讲解工业机器人技术。刁克剑是一位牵头研发灭火抑爆机器人大国工匠。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从车间里一名普通的钳工,成为微电子领域享誉全国的科研专家。此案例教育学生学习刁克剑勇于创新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2.4 鼓励全面发展,宣传美育劳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做好德育和智育之外,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课程积极弘扬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的习惯。

1)讲解3D打印技术。国家数字博物馆尝试利用3D打印与3D扫描技术让支离破碎的文物“起死回生”,在修复的同时可以继续传承传统文化。除此之外,3D打印可以制造出精美的艺术品、珠宝、汽车等产品,此案例引导学生多关注艺术及传统文化,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素养。

2)讲解柔性制造系统。与本校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一样,柔性生产线仍然由工作人员完成一些核心工作。此案例教育学生即使在自动化生产的背景下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人工完成,需要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

3)理论结合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让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在上课前打扫教室卫生,下课及时带走垃圾,随手关灯。平时劳动表现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2.3 课堂实施案例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过程都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

课前环节,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及课中汇报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小组任务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章节为例,通过微知库平台发布课件、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料,学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学习平台布置小组汇报任务为“**机器人的作用”,各小组同学围绕某一类型的机器人进行讨论及制作幻灯片。

课中环节,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小组汇报、案例讲解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育人目标。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章节为例,对比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更加迅速。此案例教育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制造业贡献力量的崇高职业理想。通过对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合及种类的了解,学生发现工业机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人代替。因此教师告诉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要顺应时代发展。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特级技师钱卫中为适应产品变化不断学习新技术,进而建立数字化柔性生产线。教师以此培养学生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课中环节除了讲述内容上的设计构思之外,授课教师需要准时上下课,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学生积极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以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课后环节,教师在平台上设置与本节课思政要点相关的测试题,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将思政要点内化于心。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在言行举止上的表率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

3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3.1 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

3.1.1 提高教师自身对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关键一环。要发挥课堂的育人效果,就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5]。

首先需要转变专业课教师对于育人的态度,专业课教师要搞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刻意识到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还要严格要求自身,提高政治素养,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教学策略等思政要点。只有自身政治水平提升了才有可能将其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内容中。

3.1.2 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方法

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改进,以保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获得感。

教师课程思政评价主要通过本人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三个方面展开[6]。本人评价主要以本人课后反思与总结、教研活动中自我评价等形式展开。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作为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是评价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学校层面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基础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让教师牢记教书育人使命。

3.1.3 加强培训和制度建设

学校管理部门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及要点纳入教师入职培训、师德师风培训及各类专题培训,培训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

学校层面积极引导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例,课程团队建立了包含思政课教师的课题研讨小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完善课程标准、分享课程思政案例、优化思政方案、开展课堂观摩活动,提升研讨小组的课程思政能力。

专业课教师考核中也涵盖育人与服务工作。即专业课教师也需要完成一定量的育人与服务任务,比如兼职辅导员、实训室管理、指导学生社团,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等。育人与服务的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为教师育人工作的展开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2 课堂教学建设

3.2.1 建设各类教学资源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途径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建立多样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要素。首先课程团队要完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育人目标,在授课计划及教案中明确课程思政元素及思政融入手段。其次根据课程需求,课程团队开展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注意设置专门的模块展现思政要素。除了教材资源,课程团队还需要完成配套PPT、视频、微课、动画等资源的建设,让思政要素的展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2.2 合理应用第二课堂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实习实训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7]。以“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某些教学环节组织实训中心清扫整理活动,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加工设备,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清扫整理步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及做事的条理性。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3D打印、机械设计等社团,在社团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并把社团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充分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之外。

3.2.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种形式展示思政要素。现在的学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多样,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参与度不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微课、教学平台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课堂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二是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模式组织开展小组学习。任务驱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扩大课堂容量。而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既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作用,又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三是在课堂上积极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下”与“线上”教学相混合,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重构课堂教学流程及知识体系,优化整合混合式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技能,实现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的混合。

3.2.4 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效果为导向”,评价结果必须运用于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在学生评价方面,首先要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同学、辅导员、思政课程教师。而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其评价方法又各有不同。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其评价主要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思政育人目标展开。教师评价以课堂表现评价、阶段性评价作为主要形式,避免以期末考试成绩单一形式评价学习效果。课堂表现评价主要指标有学生课堂态度、考勤情况、小组活动协作情况、思政要点掌握情况。阶段性评价主要形式为期中、期末考核。除了专业知识,考核还要关注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考核题目中加入主观性试题,引发学生对先进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探讨。

学生本人自评及同学相互评价一方面督促学生积极上进,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给任课教师提供改进的依据。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评价可以通过学校或者是专业评价组织来完成。此方面评价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观察学生的表现,以效果为导向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总结

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长期不断的素材积累和教学实践进行完善。本文对“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中的思政要点进行总结,并列举了爱国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方面的教学案例。最后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个角度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为提升课堂育人效果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智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