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价值观的演化逻辑、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2022-07-06 02:11朱颂泽李松岩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朱颂泽,李松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学院,北京 100038)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作为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青年价值观支配着青年一代的思维特征、情感表达与行为方式,不仅对青年的信仰确立、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起着重要作用[2]44-50,而且也与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后劲密切相关。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认识评价和决定取舍所依据的最基本观点。其形成受到社会外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可塑性。探索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整体视域,追寻青年价值观研究发展的逻辑脉络,洞悉青年价值观研究前沿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视角,运用定性思辨、定量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青年价值观进行了多维度、多元化的研究探索,但客观来讲,目前青年价值观领域研究还缺乏对整体研究图景的梳理和对研究脉络的把握,特别是缺少对文献资料的大数据分析。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客观、直接地呈现青年价值观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向,以可视化表达的方式挖掘青年价值观研究的知识体系,廓清青年价值观研究的趋势,探寻青年价值观研究的研究热点与理论前沿。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一)数据来源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可以将知识和信息中令人注目的最前沿领域和学科制高点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3]。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知识图谱分析将研究数据限定在一个数据库中,这样就可能导致研究样本以偏概全。本研究突破性地融合了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数据库中的样本文献作为数据源,这样不仅保证了研究的权威性,而且有效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

以“青年价值观”为关键词在三大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限定文献来源为:中文文献,全部期刊。数据检索后,通过对无效数据进行剔除,滤掉会议、报纸等非学术类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中国知网1 666篇、万方703篇、维普851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三大数据库的样本进行了提取、合并、去重和清洗,最终得到有效文献共计1 812篇,时间跨度为近40年数据(1982—2020年)。

(二)分析工具

运用Cite Space数据分析软件对青年价值观文献(集合)进行计量分析,以核心关键词为关注对象,绘制了青年价值观关键词的科学知识图谱(包括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关键词时区图、关键词时间线图),以期用更加直观、客观的方式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梳理出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关键路径及重要节点。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将数据年份设置为1982—2020年,时间切片设定为一年,数据抽取对象选择Top50,分析对象选择关键词,其他选项保持默认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来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演化路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等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学理性的支持和预测性的参考。

三、研究概述

当前学界一般从哲学价值论、唯物史观、比较研究、社会学、心理学视角[4]对青年价值观进行研究,并通过理论考察、比较研究、历史考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剖析,其中青年价值观的特征、影响因素、演变过程、规律和成因是学者们探讨和关注的重要内容。

针对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本研究认为青年价值观的嬗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演变与时代发展相依共振[5],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能够对青年价值观产生驱动和导向作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等成为青年价值观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节点,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也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社会阶层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变化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根本因素,人们会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以适应转变的社会及经济结构;多维价值冲突与整合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次生动力,包括国家导向性价值观 (主导意识形态)、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6]等;国家政治权力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哲学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7];外来文化(全球化)的辐射和本土文化的浸润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调节剂[8]。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亦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研究的重要因素。

如图1所示,通过对发文量的统计不难看出,近40年来青年价值观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很明显,2012之后青年价值观研究呈现迅猛的上涨趋势,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青年价值观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激增,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青年价值观思想体系[9]。

图1 1982—2020年来青年价值观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并对青年价值观研究进行阶段性划分,以探索各个时期青年价值观所具备的不同特点。但是不排除少数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将青年价值观研究与青年个体特质混为一谈的现象,或者将民众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混为一谈的情况。从时间跨度上来讲,一般将青年价值观划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段。例如青年价值观的变迁经历了复苏与困惑、冲突与分化、重建与发展等三个阶段;或将其分为反思与觉醒、多元分化与价值冲突、理性与世俗化、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等四个时期[10]29-32。

本研究认为青年价值观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反思与争辩,到20世纪80年代的困惑与反叛,到20世纪90年代的迷茫与解围,再到新时代的觉醒与奋进[2]44-50,概括起来青年价值观的转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元向多元转变,理想转向现实,集体转向个体,传统向现代转变。但无论哪种划分的方式,青年价值观的变迁轨迹绝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划分节点基本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界点,例如学者们通常以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关于“潘晓来信”的人生观、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培养“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等为节点进行划分。

虽然青年价值观研究划分阶段存在不同,但是青年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了旧的价值观念,而是在新旧之间甚至是多维价值观念之间寻找平衡,并且其中蕴含着“觉醒—解构—建构”的逻辑形态,当今而言,超越了绝对的集体主义控制和个人主义偏颇,在互构与调试中更加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和自我表达。

四、研究重点

(一)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精炼表达、核心概括,是作者开展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能够反应出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的方法来探索青年价值观研究的热点,并进行阐释。

图2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词频的高低,节点连线的多少代表该关键词中心度的大小。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其显示的字体就越大,并且所对应的圆圈越厚。

图2 关键词共现图

1.从研究内容来看

“青年”“价值观”“青年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关注度较高,成为研究的重点。体现出青年价值观研究不仅仅着眼于其本身的内涵意蕴,学者们也会站在价值主体的需要、情感、环境和处境上思考价值观问题,深入挖掘价值认识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了更直观地发现青年价值观研究主题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到青年价值观研究领域的核心关注点,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采用“LLR对数似然算法”进行分析,共计得到13个大类(如图3所示)。从统计计量的角度讲,这13大研究模块,能够全部囊括我国当前青年价值观研究的范围和内容,这能够为学者们开展研究提供基础借鉴和方向指引。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2.从研究对象来看

“当代青年”“青年教师”“大学生”“青年群体”是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主要聚焦于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研究上[7]29-32,因为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从属于青年价值观[11]。青年教师群体不仅是青年人的典型代表,而且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能够在学生入学后的各个阶段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3.从研究视域来看

“培育”“对策”“教育”“变迁”是青年价值观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虽然青年价值观研究已经走过了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较为宏观的阶段,但是结合时代的发展进步,从新的角度提出具有实用性的具象对策仍是青年价值观研究需要不断探究的话题。

4.从研究阶段来看

“习近平”“新媒体”等成为当前学界研究重要的关注点。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系统论述了有关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新思想,为学者们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价值观培育路径打开了一片新视野。另一方面,新媒体不仅能够拓展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也为诸多“亚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和契机[12]。如何理性面对、处理网络信息化(新媒体)带来的双重性影响成为探讨的焦点。

五、演化路径

时区图又叫主题路径图,不仅可显示关键词的研究起点时间,反应关键词的研究频次,还能显示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时区图可以直观地看到青年价值观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如图4所示)。

1.从青年主体研究到多元身份群体研究

早期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不进行青年群体的区分,仅以青年为对象开展思辨性的考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青年价值观研究群体逐步细化,演化出青年教师、大学生、农村青年、青年军人等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虽然当下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对象仍然很不均衡[13],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仍然是学理研究的主要群体和样本来源,但是不同身份的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10]29-32显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图4 关键词时区图

2.从综合价值观研究到单项价值取向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青年价值观研究逐渐细化至对青年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婚姻价值观、性价值观等进行探索。这反映出学者们除了把青年价值观放在与社会结构变化、经济格局调整、社会思潮变迁的互构中进行考察外,也越来越站在青年群体的角度和处境来体察他们的情感、价值和需求。

3.从单一视角研究到多学科交叉研究

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学界多以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为切入点, 从哲学价值论视角和唯物史观视角来对青年价值观进行剖析。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也逐渐开始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变迁、评价、建构等问题进行探索,特别是在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上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4.从学理性辨析研究到实践化操作研究

早期的青年价值观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思辨性阐释和描述性分析上, 其实际操作的理论和研究存在欠缺和不足[13]74-77。近年来,学者们意识到青年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形态,与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认知图景和行为方式之间还存有明显间距[14]。因此价值观研究出现了从是什么、为什么到如何做的研究转向,微观视角的青年价值观构建和培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六、研究前沿

通过对近年来青年价值观关键词时区图的进一步放大,我们看到“新时代”“习近平青年观”“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五四精神”“培育”“引导策略”“青年亚文化”等关键词成为当前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兴关注点和着眼点(如图5所示)。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前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图5 时区图具体展现

1.时代背景是推进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永恒主题

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这点上文已有所交代。特别是以无产阶级领导人为核心形成的青年价值观思想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重要维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新论断、新思想形成了习近平青年价值观,不仅丰富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为青年价值观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2.信息化传播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信息化时代新兴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等逐渐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嬗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发挥新媒介的传播优势,理性处理青年人的选择性困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关注点[15]。

3.青年价值观研究出现“回溯”

五四精神、红色文化作为在社会主义孕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挖掘我们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重要精神“基因”。例如通过解析五四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明辨其在当下青年价值观养成中的价值所在[16],不仅能为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坚实理论基础,还能为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可靠的实践路径。

4.青年价值观研究出现“怪圈”

佛系青年、丧文化、躺平心态等成为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关注点,似乎看起来有点怪诞,但其背后隐藏的是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边缘性文化,是具有一定抵抗意识和冲突意味的文化形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关系可以是陪同或者抵触。因此在剖析青年亚文化的特征、表现、影响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年亚文化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关注点。

七、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本研究创新性地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统计分析工具探析了青年价值观研究领域近40年来的研究现状、发展路径以及关键节点,能够较为完整、全面地反应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整体图域。研究发现:青年价值观的时代意蕴、发展变迁、形成机制、培育路径仍然是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且本质上蕴含着从觉醒—解构—建构的生成逻辑;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形成了从“青年主体研究向多元身份群体研究”“综合价值观研究向单项价值取向研究”“单一视角研究向多学科交叉研究”“学理性辨析研究向实践化操作研究”转变的研究演化路径;“习近平青年观”“新时代”“媒体”“红色文化”“培育”“青年亚文化”等关键词成为当前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兴关注点和着眼点,青年价值观研究呈现出时代性、细化性和交叉性的研究特点和趋势。

(二)展望

1.拓展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

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思辨式的探讨,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影响要素、构建方法等都有比较充分的论述,针对青年价值观的量化研究还有欠缺,特别是在青年价值观的测量和评价体系上还缺乏中国语境。今后,应当不断拓展青年价值观领域的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青年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仅仅对所选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并且呈现了时区图等,并没有从作者、机构、地域等视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如果将青年价值观知识图谱分析的视角进一步扩展,研究结论将更加丰富多元,更加具有说服力。

2.强化实践引领,推进成果转化

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研究范式较为传统,重复性研究较多,并且围绕青年价值观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普遍偏向于宏观研究,例如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历史回顾,青年价值观的现状、问题和路径等,研究结论客观上也存在趋同性的特征。接下来,应当从实践引领的视角出发,更加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研究,使青年价值观研究进一步微观化、可操作化。例如青年价值观与青年日常生活的融入研究、“课程思政”与青年价值观系统研究、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研究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3.拓宽研究视域,批判吸收借鉴

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青年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迁,青年人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不断提升。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部分研究视角转向国外,批判吸收借鉴其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