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华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诊断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5月到2021年12月,将30名糖尿病肾病、30名单纯糖尿病、3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分别测定三组人员的血清Hcy、Cys-C、β2-MG并予以对比。结果:A组血清Hcy、Cys-C、β2-MG均高于B、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Cys-C、β2-MG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糖尿病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合临床对糖尿病的研究分析,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是造成患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并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1]。基于此,针对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重视血糖的有效控制,而且还需要重视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工作。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注重对其早期诊断研究,有利于尽早采取措施避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伤。为证实血清Hcy、Cys-C、β2-MG在糖尿病肾病诊断方面的参考价值,更好地为糖尿病肾病诊断提供依据,本文结合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血清Hcy、Cys-C、β2-MG予以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1年5月到2021年12月,将30名糖尿病肾病、30名单纯糖尿病、3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A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86±7.25)岁,糖尿病平均病程(5.88±1.45)年;B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75±6.98)岁,糖尿病平均病程(5.75±1.39)年;C组:男15例、15例,平均年龄(62.69±7.35)岁。三组人员一般资料差异较小,均符合统计学可比性要求(P>0.05)。
1.2方法
三組人员均测定血清Hcy、Cys-C、β2-MG,常规做好健康宣教,并在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5ml肘静脉血,按照3000r/min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10min,并选择上层血清进行检测。主要检测仪器为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cy检测试剂盒购买自威特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体为生化法;cys-C试剂盒购买自武汉博士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β2-微球蛋白检测试剂盒(免疫比浊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完成对应的检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人员不同指标检测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整理数据并将其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卡方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血清Hcy、Cys-C、β2-MG均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分析如表1。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发尿毒症、肾脏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因,通过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有利于更好的指导患者早期干预,为糖尿病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
依据本次研究结果,与健康人员、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的血清Hcy、Cys-C、β2-MG水平显著升高,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筛查与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三项指标的综合应用,便于多角度反映出患者的肾脏损害情况,更加直观的用于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干预。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血清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糖尿病肾病本身属于糖尿病的一种大血管并发症疾病,通过血清Hcy的监测可作为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以及病情进展的重要依据。血清Hcy水平较高会加快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进展;血清Cys-C升高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而同样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筛查与诊断的依据;β2-MG能够反映出肾小管功能,也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的重要依据,相应的可作为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物[3]。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上述三项指标,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病情进展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检出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血清Hcy、Cys-C、β2-MG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莹莹.血清Cys C、Hcy、HbA1c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2):6124-6126.
[2]徐登先,王娟,曾彩云.血清Cys-C、CRP和Hcy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5):191-193.
[3]屈云云.血清Cys-C、hs-CRP与Hcy联合检测在诊断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8):195-196.